這款坦克像饅頭,美國TV1核動力坦克

上世紀5、60年代,核動力這種新型能源成為大國的寵兒,在先後解決了核電站、核動力潛艇等技術後,各國還在繼續延伸核能的使用范圍,提出了核動力飛機、核動力飛彈等設計,在陸軍方面還提出了核動力坦克。

提到美國的核動力坦克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那款炮塔和車體不成比例的TV 8,還有文章稱它是美國唯一一款核動力坦克,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準確,首先美國並沒有一款成熟的核動力坦克,而不成熟的設計反倒有好幾款,比如R32。

1954年,美國決定設計建造核動力坦克,第一款設計名為TV 1,這是一款很笨重且臃腫的坦克,車體就像饅頭一樣,預計作戰重量約70噸,坦克外形高大,車體正面裝甲達到了350毫米,這麼厚重的裝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安裝在車體內的核反應爐。

按照設計,反應堆的熱量將用來加熱吸入的冷空氣,冷空氣本身又起到了給反應堆散熱的效果,高溫膨脹的空氣再用來驅動渦輪機,如此為坦克提供動力,預計加注一次燃料可以持續運行500小時,坦克的炮塔內將安裝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具備常規的交戰能力。然而這個設計有很多不足,反應堆的結構會污染吸入的空氣,坦克就是一個行走的核污染源。

在1955年,會議決定用新技術對TV 1進行改進優化,新的核動力坦克被稱為R32。新的坦克在外形上還有些相似,但是因為在核反應爐小型化方面取得進步,因此兩種坦克在內部構成上完全不同。

R32的整體重量降低到50噸,車體臃腫像就像個饅頭,它的炮塔內安裝一門90毫米主炮,車體裝甲也降低到120毫米,動力方面將放棄TV 1那種加熱空氣的模式,可能是回歸到了傳統的發熱「燒開水」的模式。

根據計算,R32的核反應爐運行更加可靠,加注一次燃料可以支援坦克運行4000千米,這麼遠的運行距離中履帶都需要維修保養好幾次了。雖然有提供防輻射的設備,但是仍然計畫定期更換坦克車組,以及建立新的維護保障單位。

不過美國軍方對R32的設計不是太滿意,原因可能是這種輕量化的坦克在作戰能力上不夠,昂貴的核動力坦克配備90毫米炮,無法與T-55這類坦克交戰,還有就是R32本身存在的核輻射等問題沒能很好的處理,日常狀態下都會危及自身,戰場上就是一枚行走的小型核彈。

在50年代中後期美軍已經對核動力坦克失去了興趣,因為這種裝備以當前的技術確實不適合,就算造出了足夠可靠的小型核動力設備,它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在坦克的三大要素「火力、裝甲和機動」中沒有做到平衡,過分強調無限制行駛能力只是可以降低後勤燃油供給負擔,可是坦克造價、環境破壞等矛盾反而更加突出。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