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末期秦、趙兩國一次規模空前的歷史性決戰,戰/爭結果是趙軍主力被消滅,自此,山東六國中再無一國具備獨立抗衡秦國的軍事能力。
據《史記》記載:「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余萬皆阬之。」「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關于白起坑埋40萬趙軍降卒一事,歷來都有不少人對這個數字表示懷疑,理由如下:
一是認為趙國人口中成年男子充其量也就四五十萬,長平之戰的目的是爭奪上黨地區,並非滅國大戰,作為四戰之地的趙國,沒有理由動員全部青壯前往長平;
二是長平戰後,作為勝利方的秦國尚且付出了「秦卒者過半,國內空」的慘痛代價,戰敗方的趙國又豈會有多達40萬的降卒被白起坑埋?
三是白起究竟如何做到在不激起反抗的前提下,坑埋40萬降卒的?朱熹對此就曾提出質疑「趙卒都是百戰之士,豈有四十萬人肯束手就死?決不可信」。也有學者列舉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屠殺30萬軍民一事作對比,認為侵華日軍用現代化武器完成屠殺用時六周,而完全依靠冷兵器的秦軍,如何在短時間內坑埋40萬趙軍?
于是有人推測,史書中的「四十萬」可能是「十四萬」的訛寫,又或者是古代「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的傳統誇大。
但不能否認的是,《史記》中關于趙軍被除掉40萬的記載在《秦本紀》《白起王翦列傳》《六國年表》中均多次出現,恐怕絕非傳抄錯誤所能解釋的。
何況,秦國以除敵人數作為軍功賜爵的主要依據,白起臨走前也承認「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敵對的秦趙兩國關于戰損人數的某種「默契」,也佐證了「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余萬」的記載並非誇大。
事實上,司馬遷對于趙軍損失人數用了「 前後所亡」一詞,這恰恰表明,40萬這個數字應是秦趙在爭奪上黨的三年拉鋸戰中的總陣亡人數,而秦軍傷亡過半也是戰/爭前期造成的,絕無可能是在趙括大軍被圍、秦軍已佔據優勢後的結果。
這也就意味著,最終投降白起的趙軍人數是低于40萬這個數字的,參考秦軍傷亡過半的結果,那麼趙軍投降被除數最多不過二十余萬,這也符合白起「趙卒降者數十萬人」的表述。
但即便是20萬降卒,白起又是怎樣做到不激起反抗的前提下處決這些俘虜的呢?
趙軍投降的是為了活命,但如果降後要被坑埋,那趙軍降卒勢必奮起反抗。白起說自己使了「詐」,這個「詐」又是什麼樣的手段呢?
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對高平市永錄1號戰國屍骨坑進行了考古發掘,這也是首次對長平之戰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研究。
此後,在山西省高平市以北的谷口村、後溝村、柏枝莊村均先後發現數十處長平之戰趙軍屍骨坑,2020年時,南王莊村又發現了厚達60公分的帶狀屍骨層。
根據出土刀幣和屍骸情況判定,這些屍骨坑均為趙軍士卒。
如果我們將發現趙軍屍骸的村落用線條連接,就會勾勒出一個大體呈狹長形狀的區域,而這個區域恰恰是一處形如口袋的谷地。
這充分表明,當年趙括統率的趙軍主力正是被秦軍圍困在丹河東西兩岸的谷地,秦軍依山憑險據守,趙軍數次突圍無望,被迫投降。考古發現證實了白起坑埋趙軍降卒確有其事。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弄清楚,白起坑埋降卒的「詐」究竟是何手段。
根據考古發掘簡報結論:趙軍屍骸皆呈雜亂無章,縱橫相疊狀態,多數趙軍頭骨上均發現了箭痕、砸痕、刃痕等=傷,且頭骨與軀體分離,但未發現大量活/埋證據。
此外,屍骨坑中還發現了大量砂岩石塊,經判定,是造成屍骸頭顱砸痕的攻擊用具。上述事實說明,趙軍降卒是倒在近距離攻擊後草草掩埋,而非歷來所認為的生前活/埋。
但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已發現的趙軍屍骨坑都位于谷地之外,靠近地勢較高的外包圍圈地帶,且在方位上東西南北皆有,並非集中在一處。
此外,所有屍骨坑均發現有大量燕趙刀幣以及箭簇,但趙軍使用的戈、戟等兵器卻極少發現,如永錄鄉鋪上村僅出土1件趙國兵器戟。這並非文物盜掘的緣故,否則無法解釋文物販子為何取走兵器卻留下價值更高也更容易攜帶的貨幣。
顯然,趙軍在投降後,除了戰鬥兵器被收繳外,還被劃分成了若干支小隊,分別沿四個方位向地勢較高的山巒地帶攀爬進入秦軍營壘,後溝村屍骨坑甚至位于山巒西側山腳。而且,被分割劃分的趙軍小隊,每支人數應該並不太多,因為已發現的屍骨坑面積為40—50平米,深度則不足1米。
據此,白起臨終前所言「我詐而盡阬之」,所用的「詐」手段,應該是對趙軍士兵許以某種承諾(如食物或放歸趙國)後,讓趙軍降卒自願放下武器,以小隊為單位分別跟隨秦軍進入各自包圍圈營壘,再突然除掉對方。
在這種情況下,趙軍降卒縱然人數眾多,但化整為零後無法形成有效串聯,極易被秦軍千夫長甚至百夫長所率部隊除掉。而這種「坑埋」方式也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這或許才是白起能夠在短時間內處決數十萬降卒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