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能永生」?這可能是很多人內心深處的吶喊,但如果我們轉變一下自身的角色,就會發現這句吶喊有多麼的蒼白無力。
如果我們身體內的細胞擁有思想、懂得說話,那麼它一定也會發出與我們相同的吶喊,但是我們對于它的吶喊并不會在意,因為這些細胞只是我們的「工具人」,它們的存在對于我們而言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保證我們的生存。腸絨毛細胞希望能夠永生,但它們的壽命卻只有兩到三天,因為我們需要它們死去,我們需要有新生的細胞來替代這些老去的個體,以便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吸收營養。表皮細胞也希望能夠永生,但它們的壽命卻只有不足一個月,因為我們需要它們死去,我們需要新生的細胞來替代這些老化的個體,這樣我們的肌膚才能長久煥發光澤。
每個細胞都希望永生,但我們并不允許,也不在意,因為它們只是我們的「工具人」,它們生存和死亡的意義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我們整個機體的健康存活而服務。
遺憾的是,這些細胞是我們的工具,而我們同樣也是「別人」的工具,這里所說的「別人」就是指基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也好,我也好,我們都不過是為基因打工的「工具人」,生命只是載體,基因才是主人,而我們之所以不能永生,是因為不被基因所允許。
基因為什麼不允許我們實現永生?因為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延續自己。
基因讓我們對異性癡迷,這樣基因才能自我延續下去,基因賦予我們智慧,又給了我們一顆爭強好勝之心,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能夠在競爭中取得勝利,而取得了勝利則更有利于基因的延續,如帝王將相相較于普通人而言,就是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保證基因的延續。機體的永生為什麼不被基因所允許呢?因為永生會阻絕基因的延續。當機體不再死去,新生的個體會越來越多,資源會越來越少,最終則必須面對兩個結局,那麼徹底停止生育,要麼集體走向滅亡,無論是哪一種結局,對于基因而言都是一件壞事。
基因不僅不允許機體永生,而且還要對機體的壽命進行嚴格的控制,而這種控制與機體的生育能力息息相關。
沒有例外,一種生物的生育能力越強,它的壽命就越短,反之如果生育能力越弱,則壽命越長。比如三年最多生育兩次的人類,平均壽命就在80歲左右,而極限壽命也不過120歲,而一年可以生育十數次的老鼠,壽命則不會超過兩年。有趣的是,基因對于壽命的控制不僅考慮到了「生」的能力,還考慮到了「養」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控制是以最終存活幼體的數量為基準的。比如海馬,一年產卵10次,一次可以孕育1000多個幼崽,但成活率很低,只有千分之五,所以這種生物的壽命與一年生育50個幼崽的動物壽命是相同的,約為5年。
基因控制生物的壽命不僅是為了保證生存資源的充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傳遞本身。
一條基因要想保證自己穩定的遺傳,就必須要找到一個優秀的另一半,所以生物種群內的基因多樣性以及基因的質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因多樣性和基因質量不高,那麼就很容易找到存在缺陷的另一半基因,而恰巧自身也存在著相同的缺陷,則會在下一代身上得到表達,這種缺陷的表達直接會影響下一代的存活,進而導致基因延續的中斷,所以清除年老的個體,是基因為了保證自身延續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基因是如何控制壽命的呢?就是利用染色體兩端的端粒。
染色體的每一次分裂都會導致端粒的縮短,不同生物端粒縮短的次數是不同的,人為56次,所以人類的極限壽命就是120歲。既然基因都不允許我們永生,我們對永生過分執著就只能是自尋煩惱。其實,人生在世沒有必要對生命的長度過分執著,縱使我們真能實現生物學永生,難道還能躲得過太陽的膨脹嗎?萬事萬物皆有盡頭,個體生命如此,恒星,乃至宇宙皆是如此,誕生和消亡是萬事萬物必經的兩個過程,不同的只是中間的長度存在差異而已,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生命的長度,所以還是著眼于生命的寬度才能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