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古墓發現龍虎圖,墓主脊柱斷裂,證實黃帝戰績為真
龍是中國上古神獸,也是古代帝王專享的圖騰。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龍僅僅存在于神話傳說中,其來源是上古時期以不同神獸為圖騰的氏族部落之間互相攻伐兼併,最終形成了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這一虛幻形象。
不過,濮陽西水坡古墓的考古發現,卻顛覆了這一傳統認知。
在河南濮陽一處仰紹文化遺址中,清理出大批上古時期墓葬,多數墓中既沒有陪葬品也沒有葬具,唯有編號為45號的墓葬形制較大,全墓南北長4.1米,東西寬3.1米,墓主頭朝南方,為壯年男性,身高高達1.84米。
經碳十四和樹輪校正,古墓年代距今約6000年。讓人驚奇的是,墓主兩側分別用蚌殼擺出了龍與虎的圖案,墓主北、東、西三個方向還有3具人殉。
顯然,用蚌殼精心地擺著象徵權力和神威的龍虎圖案,證實了墓主身份的顯赫,而在新石器時代,這種形制的墓葬無疑屬于部落聯盟首領級別的。
但由此也帶來了兩個疑問:
疑問一:仰紹文化遺址中的龍與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紋陶盤之龍吻合,也與秦漢時期龍的形象非常相似,屬一脈相承而不是演變增添。這證實龍並非人為臆造的藝術形象,而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動物,否則6000年前的氏族部落絕不會直接產生龍的形象。那麼,這種真實存在的「龍」究竟是什麼動物呢?
龍可騰雲飛升,這一形象的產生其實是隋朝以後,而在此之前,龍皆為鼉形,是一副「見龍在田」的爬行形象。如西漢時期的龍身體細長,末尾有鰭,頭部並無鹿角,反倒是更像鱷魚。
而直到今天,三苗九黎後裔甚至是東南亞的泰國、緬甸等國,依然有稱「龍」為「鱷」或「蜥」的叫法。更直接的證據是仰韶古墓龍爪為前五後四,這與揚子鰐的形制完全吻合。顯然,中華龍的動物原型正是中國特有鱷種—揚子鰐,而非傳統觀念中認為的以蛇為基礎綜合多種動物所形成。
疑問二:墓主會是誰?
上文已提到,墓主「降龍伏虎」彰顯王者之氣,地位特殊,是上古某位首領無疑。而綜合史料中對上古人物地望、生活年代判斷,符合條件的傳說人物分別有:伏羲、黃帝、顓頊、帝嚳高辛以及蚩尤。
其中,蚩尤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墓主骸骨脊柱斷裂,胸腔處上下有利器砍斷痕跡,斷臂殘肢,肩髀分離,在上古傳說和史書記載當中,唯一的一位有此遭遇的上古大帝就是蚩尤。如《皇覽·塚墓記》記載:蚩尤戰敗,被黃帝殺死並被肢解。
此外,整個墓葬形制呈王冠形,這一形狀的墓葬方式至今仍在長江流域的苗裔墓葬中可見,而眾所周知,蚩尤戰敗,部人四散,一部則南遷形成苗族,並把蚩尤死難的十月定為國難。墓制的相同,也佐證了墓主的族源。
當然,由于缺少直接的證據,關于這座6000年前的古墓墓主身份究竟是不是戰神蚩尤,還沒有形成證據閉環,但人高馬大、地位顯赫的墓主遭利器腰斬,足以佐證了上古時期部落鬥爭的殘酷。
這也從側面證實,在仰紹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黃帝(或者說黃帝部落)「凡五十二戰而天下鹹服」的戰績為真,正是憑藉著對炎帝以及蚩尤等東夷、九黎族的戰爭,黃帝成為了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