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3.5公斤重,該有的功能全有了,這門二戰法國迫擊炮可能是輕迫典范

這篇我們來聊輕型迫擊炮,今天介紹的這門炮除了威力比較小之外,各方面指數都比當年其他國家的輕迫強的多。

1930年代很神奇,各國差不多都在這會想要好好搞個沖鋒槍;各國差不多都在這會兒想要好好搞個坦克;各國差不多都在這會兒想要好好搞個飛機;各國也差不多都在這會兒想要好好搞個輕型迫擊炮。

而輕型迫擊炮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排級火力,尤其是彌補槍榴彈射程不足(往往只有100米)以及打不準的問題(槍榴彈沒炮管子,精度很感人)

德國50mm輕迫又重又不好用,不過法國佬這批被稱為Mle 37的50mm輕迫至少在輕量化上領先德棍一大截。

德國GrW 36重14公斤,法國Mle 37僅3.6公斤,將近4倍的重量差,作為一款排級支援武器而言,光是這個重量就能讓德棍躲到廁所去哭。當然,光看重量還不夠,所以我們細捋一下。

Mle 37很有迫擊炮的模樣,有座板,有兩支架,炮管子長415mm,有效射程從80米到460米,是個輕迫應該有的樣子。炮身和支架攜行狀態下都可以收起來,一個大頭兵就能拎著跑,比步槍還輕,迫擊炮組可以攜帶更多的彈藥用于作戰。

收起來之后的Mle 37,就一個小背囊↑

這貨有幾個比較有意思的設計,首先它是必須保證45°,否則炮身上的泡泡水平儀就無法置中,準頭也就無從談起。但有時候地面并不平,尤其是支架和座板的支撐面往往會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這麼一來45°角就很難對,得慢慢的調支架高度,但這麼一來會增大復雜性,法國人的解決方案是在支架上掛了根繩,繩子后端可以掛在炮身不同的檔位上實現快速調平。

雖然這設計不能應對極端的不平整,但對于排級支援火力來說,方便快捷才是第一要務。

剛說了,這門炮得保持45°才能打,而射程調節則是通過炮管底部的旋鈕。他上邊有指示距離,最小70,最大460,旋這玩意的意義在于調節炮管底部泄氣孔,泄氣孔越大,泄掉的發射藥燃氣越多,射程就越近,反之亦然。

炮口位置還有個簡易瞄具,支架上也有個可以水平調節射角或者風偏角的旋鈕。

由于炮管較短,炮彈也不重,這門炮也不是自由落體固定擊針的迫發,而是用拉桿聯動擊針擊發。

這門炮美中不足的就是威力,他比其他國家50mm級別的迫擊炮威力更弱。雖然口徑也是50mm,但它炮彈全重才430克,TNT裝藥120克,有效殺傷半徑估計25米都懸。

但話再說回來,這門輕迫在二戰中也沒發揮太大作用。法國在1938年1月下了一筆21950門的單子,但到德國人打過來的時候才造了2900門,而且因為炮彈短缺,幾乎都沒派上用場。

倒是德國人后來很開心的繳獲了這批法國小炮并命名為GrW 203(f)丟給了駐扎法國的占領軍...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