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已在銀河系高速運動幾十億年,為何不會和其他恒星發生碰撞?
最近哈勃望遠鏡的繼任者韋伯已經發射升空,目前正前往日地的第二拉格朗日,這意味著今後哈勃將不再是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自1990年哈勃發射升空以來,為人類探索宇宙做出的貢獻卻是不可估量的,如曾經所拍攝的哈勃超深場和哈勃極端深場,讓我們徹底改變了對宇宙的認知。知道了在宇宙中竟有如此多的星系。
科學家根據哈勃極深場顯示的星系分佈數量保守推測,在當前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數量最少擁有2000億個,最多可達上萬億個!恒星數量更是達到了一億億億顆。這也不由得讓人類意識到,我們的太陽不過是恒星沙漠中一顆微不足道的恒星!
如今我們知道太陽系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微小成員,引力將太陽系中的所有星體都束縛在了一起,以每秒220公里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同時圍繞銀心公轉的還有上千億顆恒星!
那麼很多人或許有所疑問,每顆恒星都會圍繞星系中心進行高速公轉,為什麼速度如此之快的情況下,恒星們不會發生相互碰撞呢?
當你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抬頭仰望星空時,會看到有些星星似乎並沒有間隔太遠,但事實上它們之間相隔的距離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的多
以太陽為例,我們都知道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雖然他稱得上是最近的恒星,但距離我們卻有4.22光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
假如你乘坐目前人類最快的派克太陽探測器前往比鄰星,將需要花費6300年的時間,即便你以一秒30萬千米的光速速度飛行,也需要4.22年!
不難想象恒星的體積雖然龐大,但在宇宙光年的尺度下仍然太過渺小。整體來看宇宙其實是非常空曠的,星系物質分佈的密度也比較低。
我們的銀河系直徑約長達16萬光年,厚度為一萬兩千光年,在這個范圍內共有2000億顆以上恒星,平均算下來,每立方光年的空間中甚至不到一顆恒星!這相當于2個硬幣相隔數千公里發生碰撞的機率!
當然宇宙中也有物質分佈密度較高的時期。如大爆炸後星系尚未成型時,一切還處在較為混沌階段,恒星們也沒有自己平穩的運行軌道,那時恒星的碰撞時有發生。但現在宇宙的大體物質分佈已經成型。
在幾十億年漫長的演化中,無數的恒星通過碰撞、漂泊,形成了現在的引力平衡。星系中的每個恒星都在按照自己的軌道的平穩的運行,因此恒星們才不會發生碰撞
而且根據目前天文學家的觀測顯示,大約在40億年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將與鄰近的仙女座相互碰撞。屆時所有恒星都會融合在一起,但即使是這樣,碰撞的機率也是極低。最多只有核心區域的恒星才會發生相撞的可能!然後相互穿插融合成一個更大的新星系
至于我們的太陽系也會安然度過,到那時候如果還有人類存在的話,甚至能在天空中目睹這場史詩的碰撞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