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太陽系八大行星由內到外排列後會發現,我們的地球排行老三,距離太陽1.5億公里的它剛好位于太陽系宜居帶內。
然而在天文學上,恒星宜居帶絕非是窄窄的一條固定環帶,它的范圍是會隨著恒星的亮度變化而變化的,在太陽系剛誕生不久的那段日子裡,地球和金星還有火星都位于太陽系宜居帶內,也就是說在45億年前的遠古太陽系, 至少存在三顆能產生生命的星球。
那麼21世紀的今天,為何天文學界都熱衷于探索火星和月球,卻對距離地球更近的金星熟視無睹呢?
這顆距離地球最近時僅4000萬公里出頭的行星,不但在質量上和地球最為接近,而且同樣擁有濃厚的大氣層,除了相似的硬體條件外,天文學家還在金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類似生命分子的存在,總的來說金星都是一顆很有希望的星球。
其實在20世紀中葉,航空航太技術剛起步的時候,美蘇兩國的主要探測目標就是月球和金星,因為它們兩個距離地球最近,而且因為金星擁有濃厚的大氣層,所以天文學界甚至還構想過金星大氣層內的飛行器,比如氣球或者小型直升機。
然而隨著蘇聯若干金星探測器的發射以及著陸,科學界開始對金星失去興趣了, 因為它的大氣層相較于地球而言太厚了,而且全部都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構成,這就導致它除了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之外,還變成了探測器的墓地。
蘇聯發射的11個金星探測器只有一個成功著陸金星地表,並且只工作了兩小時就報廢了,因為金星地表的溫度實在是太高了,大氣壓也達到了地球的數百倍,堪稱太陽系內最接近地獄的星球,後來美國發射的金星探測器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所以再後來的金星探測器都以環繞器為主了,極少有探測器再敢以身犯險強行著陸金星地表了, 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暫時被打入冷宮了。
取而代之的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火星,因為火星的質量和體積雖然都小于地球,但稀薄的大氣層意味著人類探測器可以在火星上正常工作,而且未來從火星採樣返回時受到的引力拉扯也會小很多,堪稱未來人類文明太陽系殖民的不二之選。
其實金星探測器之所以被火星探測器比下去,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金星探測器的性價比太低了,費心費力幾年研製出的探測器,只能在金星地表工作幾個小時就報廢,根本不足以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務,相較之下火星探測器卻可以在火星上工作數年時間。
前端時間天文學界在金星大氣層中發現的磷化氫(PH3)成分,也許預示著金星大氣層內具備特殊的微生物甚至是浮游生物,但在新的探測器到達金星之前,這些都還只是猜測而已,當不得真。
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鄰居行星,天文學界對金星的關注並沒有太大的下降,只是把金星探測器的錢花到了火星身上而已,只有在個別情況下, 比如太陽探測器途徑金星的時候,人們才能獲得有關金星的最新消息。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如果人類文明的材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能大批量生產出耐高溫高壓且輕便的材料的話,有關金星的探測器甚至是載人飛船都有可能重新出現,甚至不排除改造金星大氣層的可能性,因為相較于幾乎沒有大氣層的火星,金星顯然更適合改造和人類移民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