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部發現630萬年前不該有的東西,科學家:並非地球產生
太平洋作為地球最大並且最深的海洋,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也位于此,它最大深度為11034米,而且平均深度也有3957米。
最近隨著《科學》雜誌刊載的一項新的研究成果公佈, 日本石油公司在太平洋底部在往下約1600米即大概一英里的岩石中發現一個本不該出現的東西即鐵-60(Fe-60)和鈈-244(Pu-244),這時候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鐵不是十分常見的元素嗎?
鈈-244(Pu-244)
根據相關資料分析地球中心實際上也是由鐵組成,那麼為什麼這次研究成果受到了這麼多科學家的重視呢? 這主要原因就是鐵-60(Fe-60)根本就不可能來自于地球,更不可能出現在630萬年以前。
為什麼說630萬年前不會出現
首先, 目前元素週期表中所涉及到的元素種類有118種,有94種元素經過科研工作可以確定就存在于地球自然狀態下,而剩餘的24種則是經過人工合成出現的,可是這94種地球上本來就存在的元素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元素週期表
實際上很多元素的出現都是因為地球誕生初期受到來自宇宙爆炸或者其它高能事件, 比如說元素週期表中的1號元素氫、2號元素氦以及3號元素鋰。
根據天文學家哈勃在1929年提出的宇宙持續膨脹理論以後,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起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一次大概在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所以氫氦鋰三種元素的誕生就是因為這次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元素,比如28號元素鎳的誕生原因則是因為恒星內部的核聚變反應,正是這94種元素的出現才能夠組成目前地球上的萬物甚至包括人類自身。
接下來明白了元素的誕生的原因以後,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為什麼鐵-60(Fe-60)元素科學家說不應該出現在630萬年前的地球中。 首先鐵在元素週期表中是26號元素,鐵原子核中存在著不同數量的中子,可以根據中子數量的不同鐵的同位素種類多達34種。這34種只有四種能夠以較為穩定的狀態保持,所以地球中鐵元素的表達狀態很多都是以鐵-56呈現。
食物中含有的鐵元素
那麼鐵-60比鐵-56雖然只是原子核中多出來了四個中子,但是這就會導致其狀態十分不穩定,很容易出現衰變問題,半衰期只有短短的260萬年,這裡要了解一下地球形成到目前的時間已經持續了45億年。
所以如果說鐵-60是在地球誕生初期就存在的話根本不可能保存到目前,並且還讓人們在太平洋海底中發現。 因此對于這次為何可以在太平洋底部發現鐵-60,主要猜測應該是來自于地球之外。
核彈中的鈈元素
鈈元素同樣具有放射性,半衰期為24.5萬年。 如果是地球產生的,那麼鈈元素早就消耗殆盡,而這次發現的鈈元素仍然具有放射線,這同樣說明鈈元素同樣是地外來物。
該物質來自哪裡
這次發現鐵-60以及鈈-244主要是因為日本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發現, 不過發現的鐵-60以及鈈-244的數量其實十分稀少,只有大約幾百個原子甚至都不能用毫克進行估量。
但是對于科學家而言,發現這兩種十分罕見的放射性元素意味著它們是外星物質。這就可以進一步進行探究,從而得知來自于宇宙何處,判斷是否可以獲得更多的鐵-60以及鈈-244。
根據科學家猜測, 首先這兩種元素的誕生就需要經歷超新星爆發,只有大于太陽質量八倍的恒星才能夠在爆發過程中出現鐵。因此這次發現的鐵-60可能是在630萬年前距離地球大約250光年的地方出現了大質量恒星爆發,然後大量的重元素隨著衝擊波分散到了地球上,組成了現在的地球。
恒星爆炸
即使現在還有大量的重元素不斷抵達地球,畢竟恒星的爆炸在宇宙各處都會發生。 不僅僅是鐵-60,地球大部分28號元素以上的元素都來自此,可以說沒有這次恒星大爆炸地球或許都不存在。
除此之外,本次鈈-244的發現再結合先前發現1.3億光年外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事件表明,這種比超新星更劇烈的宇宙事件也會合成出重元素,鈈-244這樣的超鈾元素可能主要來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