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臨走前喝王八湯吊命,剛沒有呼吸,太監就立馬往嘴裡塞了一顆夜明珠
1928年7月,唐山遵化西北30公里郊區處,數千名手持槍械的士兵將一處修築得富麗堂皇的建築群緊緊圍住,為首的軍官表情肅穆。
這處建築是清東陵,安葬著鹹豐、慈禧在內的5位皇帝及15位皇后;為首的軍官叫做孫殿英,因為此次的盜墓在中國近代史曝得大名。
此時的孫殿英剛剛歸降國軍不久,未立寸功,一心想要做些成績,而這次的行動被他視作證明自己的契機。慈禧的定東陵被他首先盯上,隨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綿延整座陵墓的金剛牆被炸開缺口,眾多士兵一擁而入。
推開漢白玉門的瞬間,眾人被滿室的珠玉輝煌深深震撼。墓穴中央停放著慈禧的棺槨,寶玉為基,楠木做材,館內堆滿了各式陪葬珍寶。
隨著這次盜墓現世的珍寶除翠玉西瓜、金絲被、翡翠白菜外,還有一件吸引藏寶界半世紀目光的稀世珍寶——夜明珠。
痢疾奪命,油盡燈枯
晚年的慈禧除了奢華的生活外,也和尋常老人家一樣愛熱鬧,最喜歡的就是做壽。但慈禧的壽宴與尋常百姓家可不同,皇家處處追求得是「講究」、「氣派」。乾隆六十大壽為喜慶四處尋找高夀老者湊齊「百叟宴」,慈禧也不落其下。
為了讓壽宴過得有面子,慈禧不惜舉全國財政來修園子,置宮殿,並邀請皇親貴胄出席宴會。
每逢慈禧壽宴時,紫禁城內外總是熱鬧無比,食材、珠玉、字畫、古玩都是成車出入,各國時節、王公大臣出入不惜,而宮內也是上上下下數千人都為之忙成一團。
但古語常說「天有不測風雲」,即使慈禧也不能避過。老太太前些次的壽宴都辦得穩穩當當,上下成一團和氣。但就是在73歲壽筵這一年,慈禧偏偏是吃出了問題。
為了博取老太太歡心,宮中特例邀請全京城數十位大廚共聚,各色菜式達一百餘種,就圖個熱鬧。慈禧果然心花怒放,忍不住多吃了數口油葷。隨後又穿上戲服扮作觀音娘娘前往湖畔留影紀念。
彼時正值11月隆冬,紫禁城寒風凜冽,戲服單薄,慈禧老太太不免受了寒,回到宮中後就病倒在床榻上。老太太一病倒,宮裡頓時亂成了一團,太醫被急匆匆召來,經過一番診斷被告知患上了痢疾。
幾副傷寒藥下去,老太太的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在病魔的折磨下臥床不起,整個人也因痢疾而長期脫水。為了保命,老太太開始嘗試各種偏方、西醫藥劑,但都無濟于事。
短短一個星期內,老太太失去了下地行走的能力,整個人也是骨瘦如柴,只能靠著些許珍貴的補食、藥膳來維繫生命。在這些藥膳裡,老太太最常食用的就是「王八湯」,也就是甲魚湯。
民間素來傳聞王八有千年壽命,熬制的湯藥也能延年益壽。當李蓮英帶來這個食補藥方時,為了活命,老太太也只能姑且一試。或許是湯藥真有奇效,也或許是其他補藥發揮效用,總之老太太的病情得到了些許好轉,但仍不能下床行走。
如此反復數周,每天都靠著王八湯來滋養,慈禧就這樣始終吊著一口氣,緩緩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1908年11月14日,慈禧前往瀛台再見了光緒帝,當晚便將三歲的溥儀封為新帝。次日,慈禧便撒手人寰。
皇陵被盜,明珠驚世
古代皇權集中,為了彰顯威嚴,不僅要大修陵墓,還要陪葬各種珍寶古玩,以供死後享用。對慈禧而言,自然也不例外,老太太生前講究排場,在這方面也自然不甘示弱。
在李蓮英以及其侄子合著的《愛月軒筆記》中就詳細地列舉了慈禧隨葬品,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令人歎為觀止。慈禧僅棺木就以楠木通體打造,柩衣以黃金製成,需花費百名力士才能移動。
同時為了填補館內空隙,又先後倒入四升珍珠、各類寶石兩千餘,端得是金碧輝煌。
而這還不算墓穴內陪葬諸多珍寶。在清宮檔案記載中,慈禧在身前先後向陵墓中置放珍寶次數達六批,種類包括玉佛、金佛、翡翠桃李等,總價值約三百萬兩白銀。
在慈禧的陪葬寶物中,最頂尖的當屬三樣,皆是生前喜好之物。一是頂尖玉石雕琢而成的玉藕,通體潔白無雜質,為慈禧生前傍身之物。一是翡翠西瓜,據清史記載是用進口碧璽雕琢,共兩對,價值上億。
至于最後一件則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夜明珠。據傳在慈禧剛斷氣時,太監李蓮英將夜明珠塞入慈禧嘴中,伴隨入棺,這樣可以保證屍體千年不朽。
夜明珠是否有此功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伴隨著慈禧陵寢被盜,孫殿英在其嘴中確實發現了一顆夜明珠,鴿子蛋大小,熠熠生光。在《盜陵將軍孫殿英:中校秘書回憶錄》一書中就如實記錄著當時眾人發現夜明珠的場景:
「我們在打開她(慈禧)的棺槨時,見她面目如生,好像在睡覺一樣,將軍頓時嚇了一跳。細細看去,只見她的口中含有一顆很大的夜明珠。這珠分開是兩快,合攏起來則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在百步之內可照見頭髮。」
為了取得夜明珠,孫殿英命人用工具撬開了慈禧的嘴巴,取出陪葬的夜明珠。而與之享用相同待遇的人還有乾隆皇帝,同樣被用粗暴的手法取出了嘴裡用來封閉「九竅」的玉石。可憐一代天子,生前享受富貴,但人死燈滅,一切都是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