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誕生是為了在遠洋作戰中取得制空權,因此航母必須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才能長期為艦載機提供起降場所,以便投入戰斗。
要想航母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強,就得在制造航母的時候采用堅韌度高的航母。如今的航母都是由各種合金鋼所建造,堅韌度經得起戰火的淬煉,被炸毀炸沉并不簡單。
曾經,美國為了檢驗航母的戰場生存能力,特地進行了航母轟炸實驗,將一艘小鷹級航母拖到海上狂轟濫炸了25天才沉沒。航母的高強度生存能力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航母也有畏懼的東西,那就是台風,美國將軍哈爾西就不信這個邪,率艦隊沖進台風眼,結果被虐得很慘。
在美軍使用航母作戰的過程中,曾多次遭到惡劣天氣風暴的襲擊,每次都給美軍帶來了不少的損失。二戰時期,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威廉·哈爾西就曾率領航母艦隊遭遇過兩次台風襲擊。1944年,哈爾西率領第三艦隊前往菲律賓執行任務,但卻在中途遇到了海上風暴。
本來哈爾西提前就收到了台風預警,但是哈爾西錯估了台風的威力,仍然指揮第三艦隊沖進台風眼,結果顯而易見。整個航母艦隊在台風卷起的海浪里劇烈搖晃,在經過風力達到14級的狂風肆虐后,第三艦隊的戰艦支離破碎,沉沒的驅逐艦就有3艘,還有146架艦載機已在狂風肆虐中體無完膚。
雖然航母沒有在猛烈的風暴中沉入大海,但損壞程度極為嚴重,各種零部件散落一地,場面極為狼狽。令美國海軍感到悲痛的是,這場台風造成800多名士兵葬身大海。哈爾西作為這次作戰任務的指揮者,因為預判能力不足遭到了美國海軍的調查,并被停職4個月。
但哈爾西與台風的緣分并沒有結束,因為在1945年的沖繩戰役中,他的航母艦隊又遭遇了台風襲擊,集結在巴克納灣的百余艘戰艦在狂風席卷下「各奔東西「,損毀的戰機超過200架,葬身大海的戰艦有10余艘,還有數十艘戰艦因為整體損壞嚴重,難以維修再擔任作戰任務。
哈爾西所指揮的航母艦隊遭遇了兩次台風襲擊,每次都給艦隊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也成為了哈爾西指揮作戰生涯的恥辱,人們還因此給他取了個外號,名為「風暴之子「。這兩次台風給美國海軍艦隊造成的損失也讓美國開始重視氣象變化,以及航母的抗風能力。
在提前收到台風預警的情況下,航母艦隊最好不要出海執行任務,畢竟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任何東西都會顯得微不足道,能避則避。因此,在美國海軍逐漸完善氣象預報系統后,一旦發現有大風大雨等惡劣氣候出現,都會提早將航母艦隊帶入安全地帶,以免遭受巨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