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鑄九州之鐵,難糾此一錯
土木堡之變,被普遍認為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朱祁鎮也因此被視為,大明第一號敗家子!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大明三代有為君主的積累,全被他一舉葬送在了土木堡。以至于有人悲憤喊出了:鑄九州之鐵,難糾此一錯!
史載,近三十萬大明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衣甲兵器輜重也盡失。其中尤其是大明最精銳,配備了先進火器的京師三大營全毀于一旦。就算後來重建,也是「魂」已丟失。
須知這些精銳,當年都曾隨著朱棣五伐漠北,勇武忠貞傳承不息。卻于土木堡連根拔起,蕩然無存,還怎麼可能保留其「魂」呢?
當然還有那些大明棟樑,比如武將有: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泰甯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等。
文臣是: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刑部侍郎丁鉉、工部侍郎王永和,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都死于土木堡之變。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慘烈狀況。所以難怪,那些留守京師的大臣們,都驚恐地高呼著南遷。
虧得在此生死存亡之際,于謙挺身而出,景泰帝朱祁鈺臨危受命,一場北京保衛戰,再造了大明。若沒有于謙或朱祁鈺,這後果真是難以設想。
故而怒斥朱祁鎮,「鑄九州之鐵,難糾此一錯」,並非誇張,更非洩憤。因為朱祁鎮不但有土木堡之變,後來又鬧出了一個奪門之變。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你朱祁鎮重新當皇上大哥,就當去吧,反正屬于你們老朱家的事,可于謙怎麼得罪你了?
隨著于謙之死,後世之人便再發悲歎:斷了大明脊樑!這簡直不可理喻,完全是錯上加錯!故而,大明雖亡于崇禎,卻失魂于朱祁鎮!
但事情好玩就好玩在,明明朱祁鎮給大明造成了如此難以挽回的損傷,反而去被不少人追捧。甚至還有人喊出了:他雖不是好皇上,卻是好人。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也很耐人尋味,言稱: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雖被俘,當了階下囚,卻依然龍威不減,在瓦剌活出了「當大爺」般的感覺。由此可見朱祁鎮沒丟朱元璋的臉,是純爺們一枚!不信,對比下宋徽宗和宋欽宗!
所以,如今的問題便是:為何已經成階下囚的朱祁鎮,反而活出當大爺的感覺?
二、利益決定待遇
必須要肯定的是,朱祁鎮被俘後,在瓦剌的確有當大爺的感覺。比如據袁彬的《北征事蹟》記載: 上(朱祁鎮)在行營,或坐暖車,或乘馬。途中達子達婦遇見,皆于馬上叩頭……
同時在朱祁鎮過生日時,瓦剌太師也先,便「 親來與爺爺(朱祁鎮)上壽,進黃蟒龍、貂鼠皮襖,殺馬做筵席」。並且也先還把妹妹嫁給了朱祁鎮——這就是《大明風華》中的那位其木格。
果然一派「當大爺」的感覺,看來沒錯。那麼為何會如此呢?這就是第一個原因,利益決定待遇。
據《蒙古源流》的記載,活捉了朱祁鎮後,瓦剌大軍便在也先的率領下,開始在大明邊界進行敲詐,期間朱祁鎮便充當了「扣關天子」的角色。結果卻是,效果非常不好,非常沒敲詐出來好處,反而搞得自己後勤糧草等都出了問題。
這一下子瓦剌內部發生了分化,撈不到好處,憑啥還要跟大明打下去?同時也先,也明白了,想用朱祁鎮當杠杆,一下子就翹翻大明,無異于癡人說夢——大明有了新皇上朱祁鈺了。
如今情況變了,朱祁鎮的作用也要改變,繼續讓其利益最大化,啥利益?成為瓦剌跟大明的談判籌碼!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了「 也先聚會眾頭目,殺馬筵席,復立爺爺做皇帝」。
現在明白為何已是階下囚的朱祁鎮,能在瓦剌活出當大爺的感覺了吧。朱祁鎮就是瓦剌的「工具人」!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瓦剌人也懂,玩得不比中原人差!
那麼結果如何?自然好處多多,孫太后(朱祁鎮的老媽)也好,錢皇后(朱祁鎮的老婆)也好,都怕朱祁鎮受罪,紛紛給也先好處。
在這種現實好處下,你若是也先,你會讓朱祁鎮受罪吃苦嗎?不會吧——這就叫「利益決定待遇」,現實好處決定的!
三、行為決定口碑
為何一直有人說,朱祁鎮是個好人?從他被俘後的表現便開始了。比如,凡是有了好吃的,朱祁鎮便喜歡給其他被俘之人(飲食所餘,多以賜中國被虜者)。
還比如對瓦剌人,也總保持著「皇上大哥」的仁德。搞得伯顏帖木兒(瓦剌貴族),把朱祁鎮當成了貼心好哥們,沒事就請朱祁鎮喝酒擼串談人生,說到動情處,還掉眼淚。
「 服侍了皇帝一年,今日天可憐見皇帝回去……你若回去做了皇帝位時,就是我的主人一般,我這裡有了好歹,便表投你!」(出自《蒙古源流》)
當朱祁鎮被大明接回時,他哭著說:「 我的皇帝今日進去了,再幾時得見?」
果然,後來伯顏帖木兒在瓦剌內亂中被殺,而朱祁鎮(奪門之變後)二話不說,派人趕赴瓦剌,把伯顏帖木兒的老婆孩子接到大明,賜其子漢姓……至于也先,朱祁鎮也沒忘,在大明地界內,給他立廟祭祀……還有他臨死前,廢掉活人殉等,
朱祁鎮這一波操作感動了後人,故而紛紛言稱,朱祁鎮雖不是好皇上,卻是好人一枚。這就叫「行為決定口碑」。
不過且慢,朱祁鎮既然人這麼好,袁彬咋解釋?在他被俘期間,袁彬生死不離,不僅救過朱祁鎮的命,還忠心耿耿一直陪伴左右。
結果當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後,卻任由錦衣衛指揮門達,肆意折磨袁彬,非但不管還說出了這樣一句:「隨便你怎麼搞袁彬,別弄死就行。」( 《明史》:任汝徑治,但以活袁彬還我。)
這就是朱祁鎮所謂的「好人」,筆者搞不懂,他好在哪裡?典型的糊塗!再說明白些便是精緻利己!也先、伯顏帖木兒,僅因活捉他後把他當了大爺,他就那麼「好人」,可袁彬、于謙這些真正的救命恩公呢?他又是怎麼對待的?
至于活人殉制度,朱祁鎮死前大發善心廢除了。可奪門之變後,當朱祁鈺死時,他為何逼著朱祁鈺的那些嬪妃都去殉葬,這又怎麼解釋?所謂:行為決定口碑,不能僅看患難時,更要看全部!
四、總論分析
這些事情其實已經證明了:朱祁鎮很清楚,他之所以能在瓦剌「當大爺」,不是因為自己出息,是個好人,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結果。所以他必須經營好在瓦剌的「人設」,博得一個好口碑,若還那麼不是東西,必將被拋棄。
所以說來說去,朱祁鎮之所以能在被俘後,還活出「當大爺」的感覺,就是一個偽命題!但這個偽命題,卻又極具忽悠效果。
看看接朱祁鎮回大明的楊善,他曾跟也先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也先問:皇帝(朱祁鎮)回去後,還能當皇帝嗎?
楊善答:天位已定,自然當不上了。
也先繼續逼問:那麼堯舜禪讓是怎麼回事?
楊善答:堯讓位給舜,和如今的兄讓位給弟,是一個道理……
也先手下一位大臣趁機插嘴:你們想接皇上回去,卻空著手而來,就這麼紅口白牙的瞎白話,怎麼說也要給我們好處吧!
楊善答:這話太沒見識,帶好處來?後世之人必會譏笑你們貪財啊。我空手接回去,才見你們的仁義,後世之人必會誇,自古以來何曾有這般大丈夫。而我們大明的史官,必然都大筆一揮,把你們寫得跟花一樣,永遠傳頌。
也許大笑:行啦,走吧,讓你們的史官好好寫我們。
第二天,也先便設宴為朱祁鎮踐行。(出自《明史》)
瞅瞅,依然是利益和口碑,在起著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