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條魚,為何同時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萬年?原因撲朔迷離

綜述

在日本的一個博物館當中,有這樣一塊神奇的化石,它就像封印蚊子的琥珀一樣,封印了兩百多條魚在其中,雖然從外表看起來平平無奇,甚至不仔細看的話還以為就是一塊普通石頭,但是這些魚其實已經被封印了五千多萬年了,那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魚群化石

根據專家的觀察和計算,這塊化石里面一共封印了整整259條魚,從整個魚群的動向看上去,它們的行動是一致的,而且彼此之間離得非常緊,不過你肯定很難想象兩百多條魚被封印在一塊小化石里面,除非是剛剛孵化出來沒長多大的小魚苗,事實上它們的體型也確實差不多只有魚苗大小。

按照古生物學家的分析結果,這種魚是中生代非常常見的一種魚,名字叫作 厄里斯馬托特魚,主要分布的地區是今天美國科羅拉多州境內。

但是就像我們說的,見過琥珀封印小昆蟲的,卻沒聽說過水里面的魚也會被封印,所以很多人也懷疑這塊化石的真實性。

相關猜測

一種猜測是 它們其實并非是在水環境中被封印的 ,很有可能是遇到了突然的干旱,導致無法繼續行動,然后被某種物質偶然掩埋,才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化石。

但是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這塊化石里面的魚群最大的特點就是 它們栩栩如生,完全就是還在水里游動的狀態,仿佛是一張定格的畫一樣。

也就是說,一定是某種外力突然打斷了它們的活動,才能像拍照一樣把那個時刻就這樣固定了下來。

那為什麼這麼剛好就是一個魚群呢?

其實很多魚都有這樣的習慣,我們也經常在紀錄片里面看到這樣的畫面,成群結隊的魚就像蜜蜂一樣,永遠朝著一個方向前進, 這樣做最大好處就是能夠保護自己,如果遇上襲擊,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才更大。

很明顯,魚類的這種習慣保持了幾千萬年,有時候是為了覓食,有時候是為了逃生。

而在這個化石當中,專家認為它們處在逃生狀態的可能性比較大,這樣當襲擊發生的時候,外部的魚就能為內部的魚提供緩沖,只可惜它們還沒有遇到襲擊,封印就先發生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才讓它們進入到了一塊化石當中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它們生存的環境有一個簡單的分析。

中生代的地球氣候是比較溫暖的,甚至有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是炎熱,這也是后來為什麼會發生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包括魚類和陸地上的爬行動物在內都沒有幸免于難, 也就是說整個物質循環系統應該是相對不那麼穩定的。

這也是為什麼厄里斯馬托特魚游得好好的,卻會突然被外來物質裹入其中的原因。

但是究竟是火山爆發的巖漿流入,還是其它的原因,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答案,需要我們繼續尋找新的細節信息來填補空白。

死因究竟是何?

大部分的化石其實本身就能提供很多信息,這也是它們之所以被考古學家稱為遠古時代的文字的原因,如果能夠充分挖掘出這些化石文字中的內容,就有可能找到揭開謎底的蛛絲馬跡。

而這塊化石首先能夠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它所屬的地理環境,比如從它的巖石種類、質地和構造痕跡,我們或許可以推斷出它的來源,封印發生時的狀態,甚至是它封印的魚所在水域的相關信息。

你可能會覺得夸張,但其實這種推斷方式在考古學當中是很常見的,比如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新疆地區遠離海洋,但最后卻在這里發現了魚類化石,證明了它在很久以前其實就是一片海洋。

針對魚類化石還有一個專門的學科方向,叫作 魚化石埋藏學,只要能夠拿到特定地區的魚化石,專業人員就可以從中分析出其所處的水域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甚至找到這些魚類最后走向死亡的致命因素。

在此類研究當中對于魚群死亡也有不少討論,其中大部分都指向了環境變化,而非特定的外來襲擊。

一些研究者還找到了溫度和魚群死亡之間的聯系,因為大部分魚類對于溫度的感知還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升溫或者降溫,這種情況下,水環境就會因此出現大的波動,比如在鹽度上,這些都會給魚類帶來很大的威脅。

那麼厄里斯馬托特魚是不是也是因為環境變化才遭遇橫禍的呢?這個解釋看似可行, 但還是無法回答那個最關鍵的問題, 為什麼這些魚類被封印的狀態會那麼栩栩如生。

就像它們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有意識到危險一樣,如果是溫度變化,至少會有一些特殊的反應,而不應該如此平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可能還要繼續從其它方面探究,比如它們所處的水環境的沉積情況,以及這個化石本身的物質組成等等。

比如需要確定的一點就是,這些魚是不是在化石形成之前就已經完全死亡了,由此也能夠反推當時的一些具體細節。

結語

雖然關于這些魚群為什麼會被封印在一塊巖石里面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它一定是非常特殊的一種自然現象,比起琥珀里面的蚊子肯定要更復雜,也更有趣。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