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就是當時的高麗王覺得自己和大明有一拼。
公元1388年四月,高麗王朝的第32任君主王禑,下令「廢洪武年號,國人復胡服」,并糾集大軍十萬,自平壤出發,開始進攻遼東。
戰爭發生時,明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已有二十年,眾所周知,此時明朝正處于國力強盛之際,并且,北元也在大明的打擊下茍延殘喘。
在這種情況下,是誰給高麗王朝的勇氣,居然讓他們敢出兵討伐明朝?
事實上,高麗王朝之所以敢和朱元璋叫板,所依仗的正是他們無以倫比的自信,和膨脹到天際的信心。
高麗王朝的信心,來源于元朝的逐漸衰弱。
元朝建立初期,對高麗的態度十分強硬,在接連打擊之下,高麗迫于壓力,不得不與蒙元議和,并結為 「甥舅之國」。
什麼意思呢?就是高麗認元朝為 「舅舅」,而元朝則從高麗撤兵,以保證高麗「國體」的完整。
并且,為了加強」甥舅「關系的緊密度,從公元1270年開始,高麗王主動遣派使者,前往元大都請求」賜婚「,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應允。
因此,從公元1274年,忽必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高麗世子開始,高麗王朝的連續七代的王后,均為元朝公主。
在這種持續不斷的賜婚下,高麗王朝的七代國王,有四人是元朝的駙馬,剩余三人則是元朝公主所生。
換而言之,高麗王朝發展到后來,也就成了元朝的 「子婿國」。
有了這層特殊的關系,高麗王朝向來是對元朝唯命是從,元朝也在不斷地「賜婚」中,對高麗的控制不斷在加強。
比如,元朝曾插手高麗的行政設置,廢除了原高麗的三師、三公,成立僉議府,同時下調高麗各級官職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元朝在高麗的影響力越來越深,以至于到了元朝被趕出中原后,也就是茍延殘喘的北元時代時,其影響力依然存在。
高麗的這種委屈求全,確實讓其和元朝兩國站在了不對等的位置上,但同時也為高麗換來了將近百年的和平與穩定。
而這近百年的和平穩定,讓高麗有了充足的發展時間。
有了這近百年的發展,到了元朝末年時,高麗國的實力已今非昔比,等到了高麗第31任君主王顓登基后, 「反元改革」就成了順勢而為的事情。
坦白來講,王顓能大力推行 「反元改革」,和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很大關系。
王顓登基時,已經是公元1330年,此時的中原,各種起義風起云涌,而元朝的統治卻岌岌可危,因此也就對高麗的控制大不如前。
王顓正是借助這個時機,開啟了他改革積弊、振興高麗的道路。
他先是鏟除了國內一部分「親元」勢力,之后向北開疆拓土,將元朝控制的高麗故土逐一收回,期間,元朝對此雖說不滿,也曾揚言要發兵攻打高麗,但還是因為自顧不暇,最終不了了之。
如此一來,高麗君臣的信心得到了大大增強,在他們看來, 原來曾經不可一世的元朝,也不是堅不可摧嘛。
而正當高麗蒸蒸日上之際,他的「老丈人」元朝的處境卻愈發艱難起來,到了公元1368年,也就是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元順帝在明軍的打擊下,不得不帶著后妃與皇子等皇室成員從元大都撤出,如喪家之犬一般逃往北方。
元順帝的逃亡,標志著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落下帷幕,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成為中原之主。
但有句老話叫做賊心不死,北逃的元順帝一直希望能夠東山再起,重新入主中原,因此,就開始想方設法去完成這個目標。
但元順帝環顧四周,才發現能夠用得上的力量,只剩下「女婿」高麗了。
因此,在元順帝「搬家」的同時,他就詔令高麗國君王顓,要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征兵,以配合元朝進攻大明的計劃。
并且,為了保證征兵工作的順利,元順帝還安排了不少官員前往高麗,以督促征兵順利進行。
那麼,時任高麗國君的王顓,對于元順帝的詔令又是作何反應呢?平心而論,當時的王顓,心情十分復雜。
從親屬關系上來講,王顓算是元順帝的侄女婿。
王顓的妃子魯妃,是魏王孛羅帖木兒之女,正是因為迎娶了魯妃,才讓王顓成為了高麗的國君,因此,至少在名義上,高麗依舊是元朝的藩屬之國。
但前文也提到,王顓極力推行「反元改革」,對待元朝的態度,也不像之前那麼謙卑,不然也不會趁著元朝衰弱,大肆奪回被元朝占據的故土。
更重要的是,當時找上高麗的不止北元,還有剛剛立國不久的大明。
公元1368年,朱元璋遣派使者前往高麗,向王顓表達了重新建立宗藩關系的愿望,面對強大的明朝,王顓十分理智的做出了正確反應。
當年,王顓就派出使臣前往南京面見朱元璋, 「奉賀即位,請封爵貢」。
王顓的做法,無疑是公開撕裂了與元朝的關系,高麗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也自此建立,只不過,這個宗藩關系不久后,就遭到了破壞。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王顓遇刺身亡說起。
歸順大明之后,王顓執行的基本政策是 「以臣事大明,欲擊東寧(今平壤),以絕北元」,但由于國內「親元」勢力的制衡,使當時的高麗,與北元尚且不能完全撇清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王顓與「親元」勢力逐漸站到了對立面,雙方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在公元1374年,王顓被「親元」的武臣集團秘密殺害。
王顓死后,權臣李仁任扶持王禑登基,王禑即高麗王朝的第32任君主。
王禑繼位時,剛滿十歲,因此朝政大權基本上都交給了權臣李仁任,而在李仁任的帶領下,高麗國內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變化最大的地方,就是對待元朝和明朝的態度。
李仁任一面繼續當著明朝的藩屬國,另一面則暗中與北元取得聯系,經過主動示好,還讓北元冊封王禑為「征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國王」。
在接受北元冊封的同時,高麗又在公元1377年,停止使用「洪武」年號,改為北元的「宣光」年號。
也就是說,高麗在當時屬于腳踏兩只船,既不與明朝的斷交,繼續朝貢請封,同時也與北元保持來往,將「二皮臉」玩的是明明白白。
高麗想當一個「墻頭草」,但朱元璋怎麼會給他這種機會?
本身對于王顓遇刺和王禑繼位,朱元璋就十分不滿,認定是高麗內部發生了奸臣奪權事件,加上當時有明朝使臣在高麗被殺事件,讓朱元璋決定給高麗一點顏色看看。
當然,朱元璋并沒有發兵去打,而是對高麗提出了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
這個條件是,要高麗 「歲貢馬千匹,金百斤,銀萬兩,細布萬」,只要按照要求納貢,才能使 「朕(朱元璋)無惑已,否則弒君之賊,必討無赦「。
這個要求,對于當時的高麗來說,無疑是壓力巨大,國內反對明朝的勢力更是十分「踴躍」地提出要聯合北元打擊大明。
只不過,當時的北元連強弩之末都不如,因此,最終王禑經過權衡利弊,在次年四月,「復命誼來貢」。
在此之后,朱元璋為了以示懲戒,再次增加了高麗的納貢數目,最高峰時,曾要求高麗「貢馬五千匹,金五百斤,銀五萬兩,布五萬匹」,且要求一次貢齊。
雖說數量增加,讓高麗國壓力更大,但為了表示誠意,王禑還是基本滿足了明朝的要求。
不過,滿足歸滿足,此時的高麗,國內對于明朝可謂是「怨聲載道」,尤其是一些主戰的強硬派,天天吵吵著要反抗大明,這就為日后的高麗發兵攻打遼東埋下了伏筆。
而最終促使王禑起兵的,是因為一份來自朱元璋的詔書。
公元1388年,大明派遣使臣來到高麗,向王禑傳達朱元璋的最新旨意,同時也帶來了一個讓王禑十分頭疼的消息。
朱元璋在圣旨中說,要在原元朝雙城都護府那里,設置新的鐵嶺衛,以便統轄當地的女真人。
而這個消息之所以會讓王禑頭疼,是因為在很早之前,這里已經是高麗的疆土,并且還是元朝與高麗疆域的分界線。
并且,在王顓執政期間,他還曾多次發兵,費盡千辛萬苦把疆域擴大,除了上述地方之外,還占據了元朝不少土地。
也就是說,這里早已是高麗的疆土范圍,如今明朝的這道詔令,相當于不僅要高麗把吃到嘴里的肉吐出來,還要割下來一塊。
明朝的要求,顯然讓王禑不能接受,他在一邊派人前往南京申辯的同時,又召集群臣開始對此事進行商議。
王禑的想法,是直接抗旨,做戰爭的準備。
在他看到,如今明朝的舉動實在是太欺負人了,因此必須做出反抗,他的這種激進思想,雖說遭到了一些愿意和談的官員反對,但卻得到了那些主戰派的強烈支持。
其中,以鐵原府院君崔瑩表現得更為積極。
崔瑩是高麗王朝晚期的名將,他在王顓在位期間,曾大敗進犯高麗的倭人,又多次擊敗元末東征高麗的紅巾軍,為保衛高麗疆土,立下了不少功勞。
包括在王顓最終遇刺之前,曾經有次針對王顓的暗害,就是崔瑩舍命救了王顓。
并且,明朝建立后,高麗的濟州島被「牧胡」控制,也是崔瑩率兩萬兵力,血戰數日,最終收回了濟州島。
只可惜的是,由于當時崔瑩領兵在外,才讓那些刺殺王顓的刺客得逞。
而在王禑登基之后,對崔瑩禮遇有加,先后任命其為守侍中(副相)、門下侍中等重要職位,因此,崔瑩的地位在當時的高麗更是炙手可熱。
但崔瑩卻是一個十分強硬的主戰派,尤其是涉及到對外的問題上時。
因此,在知道宗主國大明要設置鐵嶺衛時,崔瑩第一時間面見了王禑,并提出了出兵入侵明朝,從而定遼衛的計劃。
崔瑩的支持,大大加強了王禑的信心,再加上當時的高麗雖說經過了「易權」風波,但積蓄下來的力量也不容小覷,這些都是王禑信心的來源。
因此,王禑覺得,高麗有與大明一戰的實力。
所以,在王禑的積極號召與崔瑩的鼓動之下,高麗在公元1388年四月,召集士兵及雜役近十萬人,開始發兵攻打遼東。
與此同時,為了增加勝算,王禑又遣派大臣裴厚去聯絡北元,企圖與北元一起夾擊明朝。
但看上去這麼聲勢浩大的一場「大戰」,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終草草收場,并且,也讓高麗王朝因此滅亡。
在高麗大軍開拔之后,雖說高層對此戰信心滿滿,但中層軍官和下層士兵卻并不這麼認為,他們知道此去攻打大明,無疑是以卵擊石。
因此,大軍在渡過鴨綠江后,士氣極為低落,時任統帥的李成桂和曹敏修多次請求班師。
不過,班師的請求并沒有被坐鎮后方的王禑和崔瑩批準,他們依舊堅持讓大軍繼續前進,對此,部隊上下是怨聲載道。
而在這種氛圍中,李成桂更是不滿,他十分不愿意去送死,因此,干脆心一橫,在威化島嘩變,并帶著兵回城進行「兵諫」,史稱「威化島回軍」。
面對李成桂的突然回兵,王禑和崔瑩頓時驚慌無措,不得不開始逃亡,但李成桂怎會放過他們,最終,在當年六月,李成桂攻陷他們據守的開京,崔瑩被捕,而王禑則被廢黜。
這件發生在高麗內部的事情,直到當年八月,朱元璋才得知,原來高麗曾經想攻打大明,結果還沒開始,就被自己人給打敗了。
在此之后,李成桂鏟除國內反對勢力,在公元1392年自立為王,繼位后,他主動向明太祖朱元璋俯首稱臣,并于次年二月,遵朱元璋圣旨,「除高麗國名,遵用」朝鮮「之號」。
自此,高麗王朝宣告滅亡,「朝鮮」這一名稱,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批準,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