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蘇軍的各種自動槍械,其數量之多,只能用這一個詞來形容:泛濫到人手一支。與蘇聯紅軍和德國軍隊擁有上百萬挺沖鋒槍,并將沖鋒槍作為班組重要近距離支援火力不同。日軍在二戰時期很少使用沖鋒槍。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批量生產的沖鋒槍,是百式沖鋒槍,不過產量也不多,只有大約一萬支多一點點。
首先,日本人普遍認為單發栓動步槍是步兵作戰的主力武器。盡管沖鋒槍的火力猛烈,但很多日本高級軍官認為,百發百中的單發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沖鋒槍好用的多,因此沖鋒槍被日軍長期否決。
其次,由于日軍相當注重精確射擊訓練,士兵的單兵戰術能力強,抗日戰爭前期又因為日軍節節勝利,過于自大,認為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等步兵武器組合,是全世界最先進、最有日本特色、最適合日軍作戰的,無須任何改變。正是由于上述心理,日本在發展速射武器尤其是沖鋒槍的事業上十分漫不經心。
第三,日軍在步兵支援火力領域卻有幾樣相當不錯的武器,那就是擲彈筒和92式步兵炮,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分隊最基層的支援火力,重要性甚至超過步槍。92式步兵炮的重量只有200公斤,三個人背著走。其設計思想甚至影響了一整代中國兵工專家。
第四,日本的彈藥工業極度落后,產能嚴重不足。1941年日軍生產子彈4.9億發,這個生產量只有蘇軍的十二分之一,更何況此后幾年日本槍彈年產更是連年下挫。從1941年開始,日軍彈藥已經做不到足額供給了。大量使用自動武器,導致彈藥消耗極為可觀,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每年在步兵武器槍彈一項上,就要消耗60億發槍彈。
第五,日本對降低輕武器和彈藥生產成本的認識不足。二戰開始以后,美英蘇德等軍事強國紛紛采用新技術,力圖降低步兵武器和彈藥的成本,而且收效顯著。輕武器生產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以沖壓工藝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加工技術被引入槍械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槍械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例如MG42通用機槍的造價只有馬克沁重機槍的五分之一,一支MP40沖鋒槍的造價只有20美元。
而日本的百式沖鋒槍造價高達200美元。再例如英國的司登沖鋒槍,是為大規模戰爭設計的,制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造價僅僅9美元,因其簡陋無比,全槍最值錢的部分就是一根槍管,被起了個「管子工」的綽號。
第六,日本人對沖鋒槍有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他們希望沖鋒槍能夠部分替代機槍的作用,所以他們給百式沖鋒槍還加上了兩腳架,以及刺刀(反正本子連機槍上都有刺刀座)來說,這兩樣附件是百式沖鋒槍上最奇葩的設計,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對沖鋒槍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短機關槍」上,并沒有認識到沖鋒槍是一種突擊兵器。
在這些指導思想下,日本沖鋒槍變成了一種加工精細、成本高昂的武器。這和沖鋒槍在二戰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頑固的戰術思想,工業與后勤的局限性使日軍不可能大量裝備自動槍械。步兵火力的不足促使日軍轉向以「精神力量」克敵制勝,也就是端著刺刀沖上去,豬突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