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為什麼很快發臭,而豬肉羊肉不會那麼快?
有這樣一種研究機構,叫「 遺體農場」,主要用來研究在各種環境中的遺體腐爛情況。
2004年,科學家們在「遺體農場」開展了一次為期6個月的遺體腐敗研究,研究對象是人的遺體(自愿捐獻或無人認領的遺體)和動物遺體,而動物遺體主要是豬,因為豬和人類的生理特征相似。
這6個月內,在相同環境下,定期采集腐敗遺體的化合物。
最終,科學家們提取了452種有機化合物,而豬和人的遺體,僅僅只有5種化合物是不同的。
根據整個實驗過程,人們也發現, 無論人類把自己放在多高貴的位置,死后和其他動物是一樣的,要經歷肉體發臭腐敗。而且肉體的腐敗程度主要取決于環境因素,而不是肉體的屬性。
那為什麼現實生活中,人死后很快就會發臭,而豬肉羊肉就沒有這麼快呢?
顯然,這和肉體的處理方式有關。
豬羊肉是我們常吃的食物,在屠宰過程中,會經歷宰殺、放血、剔除內臟、通風掛起、分塊銷售等過程,而人死后,顯然不可能這樣處理,體內的血液和內臟含有多種細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身體從內到外開始分解,就會產生多種代謝物,而這些代謝物就是臭氣的來源。
死亡究竟是什麼味道?
經研究表明,死亡氣味由800多種化學物質組成。
其中有一些化學物質是人類特有的死亡氣味,因此死亡氣味的相關研究,主要也是為了尋找人類遺體的獨特性,以便能拿來訓練「 遺體搜尋犬」,這樣遺體搜尋犬可以區分動物遺體和人類遺體,并快速找到遺體的位置。
死亡氣味的研究并不是基于有趣而開展的,事實上,死亡氣味在犯罪調查中,已經作為被認可的證據。
2011年,一男子殘忍殺害2歲的女兒,在汽車后備箱里找到了相關的死亡氣味,就作為證據的一部分,將其定罪。
那人的死亡氣味是怎麼樣的呢?
圖注:尸氨結構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遺體,是學生時代父親去世。當時是4月底,天氣還不是很熱,按照當地習慣,遺體停放了3天,這3天近距離接觸,并沒有聞到什麼臭氣。
還有一次是隔壁一個老爺爺去世了,正值盛夏,也是停放3天,但我在自己房間里還能聞到臭氣,回想起來,類似臭雞蛋的氣味。
其實從科學角度出發,遺體散發的氣味,主要是 尸胺和 腐胺的氣味,氨基酸被分解產生的。除此之外,還有甲基吲哚(也叫糞臭素)、硫化氫(臭雞蛋味)、甲硫醇等多種物質組成的。
發臭速度和什麼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不做處理的遺體會經歷5個過程:
1、剛死新鮮的階段
從死亡那一刻開始,腐敗分解就啟動了,但從外觀來看,剛剛死亡的遺體,是完好的。經過尸冷尸僵后,遺體面部會變得蒼白,而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 聚集在靠近地面的一側。
2、膨脹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體內微生物已經開始分解身體組織,此時體內活躍的主要是厭氧性微生物,分解會產生甲烷等氣體,因為氣體無法溢出,導致遺體開始膨脹。
尤其是腹部,就像是一個氣球,鼓鼓的,還散發著臭氣,這種現象也被稱為「 巨人觀」。
3、早期腐爛階段
一般來說,人體死亡24小時后,就會散發出臭氣。對人類來說,這些臭氣并不友好,但對昆蟲,臭氣就是自助盛宴的「邀請券」,這些蟲子都會在這里用餐并產卵。
遺體內部的氣體,在昆蟲的啃食中慢慢釋放,遺體慢慢癟下來,內部組織開始分解并液化,皮膚也開始變黑。
4、晚期腐爛階段
這個階段,內部組織的分解和液化差不多全部完成了,食物吃完了,大部分蟲子離開尋找下一個棲息地,臭氣也隨著慢慢消失。
5、白骨化
軟組織全部被分解完,頭髮和指甲脫落,只剩下骨頭。
根據遺體分解的整個過程來看,遺體發臭的速度,實際上就是分解的速度,和外界環境有密切關系,這些因素包括: 溫度、濕度、是否靠近水源、周圍微生物和昆蟲多不多、氧氣是否充足等等。
除了外部環境,遺體本身的情況也會影響分解速度,體型越大脂肪越多的遺體更快被分解,而兒童的身體分解速度相對較慢。死因也很關鍵,開放性傷口死亡的遺體比自然死亡的遺體更能吸引蟲子,因此分解更快。
最后
遺體發臭腐爛,看似惡心難以接受,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是生態循環中重要的一環。
若遺體能在土壤中分解,那每1千克的干燥遺體,就能釋放出32g的氮、10g的磷、4g的鉀和1g的鎂,能滋養周圍的土壤多年。
那為何我們要強制實行火葬呢?
總的來說,火葬是多方原因綜合的結果。
地少又貴,土葬各地儀式不同,有的地方鋪張浪費而且保留很多封建方式,火葬能防止病毒傳播……
多方考量,才選擇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