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蘇軍咬牙切齒的「森林兄弟」,獨自戰斗在山野,對抗達半個世紀
他們,是一群常在密林中作戰的士兵。茫茫林海中,他們神出鬼沒、膽大心細,讓蘇軍頭疼不已。對待自己的伙伴,他們英勇無畏、手足情深;而對待蘇軍,他們殘忍決絕,沒有一絲憐憫。這些人就是「森林兄弟」——一群戰斗在波羅的海三國森林中的反對蘇聯統治的游擊力量。毀譽參半的歷史評價,背后其實也是透著一種的無奈與絕望。
一、從朋友到敵人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歐洲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三國歷史上屬于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后來這一聯邦被沙俄、普魯士和哈布斯堡王國瓜分,此后三國又成為瑞典帝國的一部分,史稱「波羅的海自治領土」。「北方大戰」期間,遭遇多方夾擊的瑞典被迫投降,三國成為獲勝者沙俄的囊中之物。
19世紀后期,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開始出現民族主義浪潮,此后立陶宛也加入進來,獨立建國的思想開始在三國內部流傳開來。一戰結束后,三國取得了名義上的民族獨立,建立了自己的政府。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勢力弱小的波羅的海三國為了求得民族生存,于是選擇與蘇聯合作,加入蘇聯一方。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波蘭戰役爆發。按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蘇聯有權收回波蘭自蘇波戰爭后侵占原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領土。雙方原定以華沙為界劃分領土,但因德軍進展迅速越過了華沙,使得蘇軍不得不提前展開行動向波蘭進軍,其中一支部隊經波羅的海三國進入波蘭領土。為此蘇聯與三國簽訂了相關互助條約,并在1940年6月完全控制了三國,并建立了親蘇聯的國家政權。
1940年,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然而好景不長,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全面宣戰,處在戰爭前沿的波羅的海三國首當其沖當了犧牲品,三國又淪為了納粹德國的土地。起初,三國中的不少人視德國人為解放者,都希望能夠借助德國的力量讓各自的國家重新獨立。但納粹非但沒有幫助他們獨立,反而建立了東方總督轄區來殘忍統治三國人口,當地人看清納粹真面目后,開始組織起一系列的抵抗運動。
德軍處決立陶宛百姓
這一期間,抵抗運動根據目的和動機被分為兩派: 一派是親近蘇聯的反法西斯抵抗力量,目的是將納粹全部從三國領土上驅趕出去,目的是建立一個親蘇聯的民族自治政府;而另一派則希望依靠納粹德國的力量,對蘇聯進行施壓,幫助自己脫離蘇聯的統治,待到時機成熟后再驅逐納粹的力量,建立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
加入納粹的「拉脫維亞第2師」士兵
這其中尤其以后者勢力最為盛行,為此德軍也在三國征調了不少士兵參與對蘇聯的作戰。而當納粹行將覆滅時,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以游擊戰的形式來對付蘇軍和親蘇的政府人員,這就是「森林兄弟」早期的雛形,這些人普遍都是民族情緒高漲之人,并且對蘇聯和德國都抱有敵視。
二、悲慘的結局
為了更好地稱呼自己與同伴,這些游擊人員管自己叫「森林兄弟」(愛沙尼亞語:metsavennad 拉脫維亞語:mežabrāļi 立陶宛語:miško broliai),名字來源于沙俄時期隱藏在森林中,反抗政府統治的教師和農民的代稱。他們的人員構成,大部分都是加入納粹的三國士兵,例如「拉脫維亞第1師」(黨衛軍第15擲彈兵團)、「拉脫維亞第2師」(黨衛軍第19擲彈兵團)、「愛沙尼亞第1師」(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以及「立陶宛國土防御部隊」的士兵。從1941年6月開始,「森林兄弟」就與德軍配合作戰,不斷地襲擊和騷擾蘇軍和內務部士兵。
納粹覆滅后,三國的「森林兄弟」接收了大批來自英美等國的武器與補給,開始在廣袤的叢林中與蘇軍、政府民兵和警察展開周旋。后期因為蘇方的情報人員暗中向蘇聯提供消息,因此讓西方不得不停止了對「森林兄弟」的支援活動。根據一份蘇聯的資料顯示,三國累計的「森林兄弟」總計約5萬人,其中立陶宛人數最多,有3萬人。
在愛沙尼亞,「森林兄弟」主要活躍在沃魯、派爾努和塔爾圖三地的密林中,從1944年11月到1947年的11月,他們累計發動了773次武裝襲擊,共擊斃超過1000名蘇軍和內務部人員,以及一些親蘇政府人員。綽號「恐怖螞蟻」的安茨·卡爾尤蘭(Ants Kaljurand)是當中的代表人物,他因作戰勇猛且殘忍在蘇軍內部聞名,1951年被內務部人員處決。
被捕入獄的安茨·卡爾尤蘭
最后一名愛沙尼亞籍的「森林兄弟」——奧古斯特·薩博于1978年被克格勃人員發現,最終在追捕中投河自盡。這也是被記錄在案的最后一個在密林中抵抗的武裝人員,此后愛沙尼亞境內的「森林兄弟」被全部肅清。
而在拉脫維亞,「森林兄弟」活躍的地點主要在拉脫維亞和蘇聯邊境地區,他們襲擊的目標主要是身著制服的軍事人員、偏遠地區的政府人員、重要的建筑物以及彈藥庫。根據蘇聯政府公布的數字,在拉脫維亞發生的襲擊事件共造成1562名蘇聯人死亡,560人負傷。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原「拉脫維亞第二師」士兵塔爾里斯·卡拉斯廷斯(Tālrīts Krastiņš),他于1948年被捕,之后被判處25年有期徒刑。由于政府與軍方的清剿,拉脫維亞的「森林兄弟」勢力開始逐漸衰弱,1957年該國最后一批「森林兄弟」向拉脫維亞政府投降。
老年的塔爾里斯·卡拉斯廷斯
三國中的立陶宛,其總體抵抗時間、行動次數、武器品質和戰役戰果是最多的,但其成員的下場也是最為悲慘。1949年之前,立陶宛的鄉村都被「森林兄弟」牢牢控制,除了與蘇軍和內務部人員交戰外,親政府的人員、百姓也是其襲擊的對象,蘇聯對此也是極為憤恨。「森林兄弟」成員一旦被俘幾乎都會被處決,遺體還會當街示眾。有時內務部人員還會偽裝成「森林兄弟」去襲擊無辜百姓,然后嫁禍于他們,目的是分化他們與百姓的關系。
1956年10月,立陶宛「森林兄弟」組織的代表人物——「立陶宛自由戰士聯盟」的總指揮阿多爾法斯·拉瑪瑙斯卡斯(立陶宛語:Adolfas Ramanauskas)被蘇聯內務部人員抓獲,在遭受了酷刑之后于1957年11月被處決。另一抵抗領袖若薩斯·魯克薩在1951年被蘇軍擊斃,還有代號為「阿多馬斯」的普拉納斯·孔修斯也在堅持抵抗多年后,于1965年7月被蘇軍包圍后飲彈自盡。1971年,最后一位立陶宛「森林兄弟」米庫里斯向政府投降。
阿多爾法斯·拉瑪瑙斯卡斯戎裝圖
進入50年代以后,波羅的三國的抵抗力量便幾乎銷聲匿跡,僅有個別地區還有「森林兄弟」在進行抵抗,到了80年代,「森林兄弟」徹底停止了抵抗,這些人抵抗的時間將近半個世紀,也算是一種另類的「英勇無畏」吧。
三、一份遲到的紀念
蘇聯解體后,有關「森林兄弟」的信息才開始對外公布,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也開始將這些愛國戰士當作英雄來看待。愛沙尼亞也為「森林兄弟」修建了紀念雕塑。在拉脫維亞,森林兄弟老戰士們獲得了國家提供的數量不多的退休金。而在立陶宛,五月的第三個星期天被定為「游擊隊員日」,以紀念森林兄弟們為國家和民族的自由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截止到2005年,還有350名當年幸存的森林兄弟老戰士生活在立陶宛,政府也為他們進行表彰和嘉獎,這些曾經在蘇聯時期被樹立為反面教材的人,現在成為了國家的民族英雄,真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18年,立陶宛政府為前文提到的阿多爾法斯·拉瑪瑙斯卡斯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下圖),他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國家公墓中,2018年也被稱為「拉瑪瑙斯卡斯-瓦納加斯」年。
除了官方的紀念活動外,不少影視作品也記錄了「森林兄弟」的抵抗故事。如紀錄片《我們為愛沙尼亞而生》、電影《孑然一身》、《森林之子》等等,波羅的三國的民眾用自己的方式,向這些為了民族獨立而獻身的英雄們致敬。
結語
硝煙散盡,曾經的故事已經塵封于歷史當中,但「森林兄弟」的故事還會一直在波羅的海三國有關流傳,對于這些國家的百姓來說,「森林兄弟」就是一種精神,一種為國家獨立而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