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戰爭:小國單挑三國,成年男人打剩3萬,戰后被迫一夫多妻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
坐落在這些地區的國家,要麼像墨西哥那樣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要麼像巴西那樣以葡萄牙語為官方語言。
這兩種語言都屬于拉丁語系,故得名「拉丁美洲」。
雖然拉美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混血,但那里的主導人種一直是歐洲白人,要麼是父白母印,要麼是父白母黑,很少出現印第安土著占主導的情況。
但卻有這麼一個拉美國家,他的人種構成完全是反過來的。該國居民的父系印第安血統占到了75%,以至于在大街小巷上很少看到帶有白人面孔的路人。
這個國家名叫巴拉圭。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因為印第安土著趕跑了歐洲殖民者,而是因為一百多年前巴拉圭同時遭到另外三個拉美國家的圍毆。
在那場戰爭中,全國百分之九十的白人男性戰死,直接被打到男女比例失調,并且一直沒有恢復過來,這才造成今天的人種構成。
在這場戰爭中,時任巴拉圭總統洛佩斯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人物。
有人認為,他應該為大多數人的死亡負責,因為他的野心,致使國家卷入拉美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中。
也有人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因為他捍衛國家利益并一直堅持到自己陣亡,雖敗猶榮。
那麼,這場震驚世界的巴拉圭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會造成這麼大的種群問題?
一、歐洲學徒
1811年5月,巴拉圭宣布獨立。
在這一年里,他的鄰居們也都該獨立的獨立、該內戰的內戰,烽煙四起,一點也不太平。
因此,巴拉圭領導人決定對內實行軍人獨裁,用強權政治穩定秩序;對外閉關鎖國,以防止引火燒身。
當時巴拉圭山高草多人還少。人口少,就意味著種植業、畜牧業發展不起來,國家缺少稅源也建設不起來。
這可怎麼辦呢?
巴拉圭政府決定派遣一些上流子弟組成留學考察團,赴歐洲招募移民,順便學習知識、引進科技。
時任巴拉圭總統的太子爺——小洛佩斯就是其中一員。
洛佩斯在歐洲待了兩年多,主要活動范圍是巴黎。
在當時,拿破侖幾乎是全體歐洲將領的共同偶像。而洛佩斯客座圣西爾軍校的時候,有幸見到了拿破侖的侄子,也就是后來的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
洛佩斯在課堂上指點江山,讓拿破侖三世產生了好感。后者很欣賞洛佩斯的才華,洛佩斯也對著名偶像的嫡傳子孫很是尊敬。
兩人就像遇到知己一樣,交談甚歡,臨別的時候還頒發了一塊榮譽勛章,時人稱贊其為「新舊大陸的臥龍鳳雛」。
歷史也證明了這兩人的「實力」。
多年以后,拿破侖三世在普法戰爭中被俘虜,洛佩斯則在巴拉圭戰爭中一路敗逃,將國家和人民帶向毀滅的邊緣。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英法聯軍參戰。
臨近畢業的洛佩斯受法軍邀請,親赴前線考察,來到現場的時候剛好趕上了英俄黑海大戰。蒸汽鐵甲戰船的互轟令他大受震撼。
不久之后,洛佩斯收到了父親病危的信件,心想是時候回國繼承大位了。
啟程之前,洛佩斯為軍方簽下了大量先進武器訂單,并雇傭法國和普魯士教官回國改造軍隊,使全軍朝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將工業革命的成果帶到新大陸。
這波裝備的到來,讓小國巴拉圭的軍隊實力超過拉丁美洲各國,擁有了做地區小霸王的資本。
這也為后來巴拉圭挑起南美大戰埋下了伏筆。
二、被藐視的巴拉圭
此時,在大西洋彼岸,巴拉圭和幾個鄰居鬧得熱火朝天。
西班牙帝國退出拉丁美洲后,將一大堆爛攤子留了下來,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領土劃分。
隨著巴西和阿根廷相繼獨立,以前國界線上那幾塊渺無人煙的荒地,現在可算是正兒八經的領土了,主權這方面自然是互不相讓。
特別是阿根廷,常常仗著自己人丁興旺,常常派騎兵過來蠶食邊境領土。
巴拉圭則是南美洲唯二沒有海岸線的國家,獨立之后西邊南邊挨著阿根廷、東邊北邊被巴西帝國包圍。以至于巴拉圭的進出口貨物,都要從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通過。
在那里,阿根廷人可以隨意攔截、扣押巴拉圭貨物,并收取高昂關稅,直接卡住巴拉圭通往大西洋的海路。
當時,巴拉圭雖有10萬近代化大軍,但阿根廷和巴西的實力也不容小覷。所以遇到鄰國尋釁,沉穩的老總統在位時忍耐一下就過去了。
1862年洛佩斯繼位之后本來也是打算這麼做的,直到一個契機突然出現,堅定了他對鄰國發動戰爭的決心——那就是烏拉圭紅白合戰。
1863年,臨海國家烏拉圭發生內亂,沖突雙方分別是白黨和紅黨。
巴拉圭第一時間介入,為白黨提供支援,并公開質疑阿根廷支持紅黨,但遭到阿根廷否認。
1864年,巴西與烏拉圭白黨發生沖突,巴拉圭不希望巴西介入,于是出面調停,但被巴西拒絕了。
10月12日,巴西大軍也攻入烏拉圭。
眼看自己被巴西藐視,巴拉圭坐不住了,于第二天向巴西宣戰,出兵攻打巴西境內人煙稀少的馬托格羅索州,巴拉圭和巴西正式開戰。
次年,在巴西的扶持下,烏拉圭紅黨獲勝,掌握了大權。
由于巴拉圭跟烏拉圭不接壤,所以當利益代言人——白黨被圍毆的時候,巴拉圭只能干瞪眼。
為了能夠收拾紅黨,巴拉圭找到了表面中立的阿根廷,要求從該國的科連特斯省借出一條道,好讓巴拉圭軍隊能夠過去支援落草的白黨,結果不出所料還是被拒絕了。
洛佩斯一怒之下,就讓巴拉圭軍隊入境科連特斯省,全程未獲得阿根廷的授權。
阿根廷立即做出反擊,并以侵略為由,向巴拉圭宣戰。
這下,四桌麻將全都湊齊了。
三、四國大戰:小國寡民的悲哀
鑒于共同的敵人,阿根廷、巴西、烏拉圭組成軍事聯盟,合起伙來圍毆巴拉圭。
戰爭伊始,由于巴西帝國的中央不夠集權,再加上內部有派系之爭,所以遲遲沒能整合各州力量,讓先動手的巴拉圭占盡了便宜。
當時,巴西的馬托格羅索州雖然告急,其他州卻是一副友軍被圍、不動如山的態度。
于是,巴拉圭很快就以四千兵力占據了馬托格羅索州的大面積土地。
由于馬托格羅索的兵力部署不多,巴拉圭軍隊僅在攻打科英布拉堡的時候遭遇稍微頑強一點的抵抗。
堡壘里的157名巴西守軍堅持了兩天,最后不敵巴拉圭軍隊的歐洲大炮,紛紛丟盔卸甲,設法突圍了出去。
活下來的人一魯夫奔,跑到鄰州的阿南巴,看到那里有個代理總督,就把巴拉圭大軍壓境的消息告訴他。
那時候電報還沒普及,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
這個代理總督只能挑選一頭好馬連夜啟程,一個月長途跋涉、快馬加鞭抵達距阿巴南兩千公里外的首都皇宮,稟報巴西皇帝多姆·佩德羅二世。
等到皇帝調兵遣將、把軍隊和物資都統籌好,時間又過去一大半了。轉眼到了1865年12月,巴西第一支援軍總共2800人才悉數抵達前線,保住了該州首府庫亞巴市。
盡管巴拉圭勢頭兇猛,并搶占先攻優勢,但三國同盟的縱深更深、國力更強,巴拉圭以一挑三終究還是挑不過。
更重要的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都是臨海國家,武器和物資源源不斷從英國運來,而巴拉圭只有被封鎖的份。
以此為代價,三國同盟讓出了關稅主權,結果是戰后英國商品擠占了三國市場,三國同盟淪為商品傾銷地,讓英國發了一筆戰爭財。
經過拉鋸,裝備更好的巴拉圭軍隊拗不過人數更多的三國盟軍,三國同盟還是扭轉了局面。
1865年6月11日,里阿丘埃洛海戰爆發,巴西海軍基本摧毀了巴拉內河水軍。
相當于二戰時的中途島海戰。
1866年5月24日,兩萬六千巴拉軍在圖尤蒂這個地方與三萬五千聯軍激戰,結果是巴拉軍慘敗,巴拉圭軍隊的成年白人男性幾乎都倒在了這片戰場上。
相當于二戰時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1868年,巴拉圭撤出馬托格羅索和科連特斯,阿根廷和巴西收復了失地,并把戰線推到了巴拉圭本土。
相當于二戰時的諾曼底登陸。
三場戰斗下來,巴拉圭基本上就回天乏力了。
1869年,巴拉圭首都亞松森被攻占,但洛佩斯沒有在地堡里自盡,也拒絕和談,他聲稱巴拉圭只能在勝利或死亡中二選一。
可悲的是,這導致了一場單方面的屠殺,以及更多人的死亡。
此后,洛佩斯宣布落草,并依靠游擊戰擾亂三國軍。
而三國聯軍為了消除洛佩斯的群眾基礎,將所到之處身形高過車輪的巴拉圭男性悉數屠戮,致使巴拉圭舉國無可用之兵。
沒想到,直到此時,洛佩斯還不愿意投降。
畢竟成年人沒了還有兒童,洛佩斯讓十幾歲的兒童貼上假胡子組成童子軍,填補了巴拉軍空缺的兵源。
1869年,三國聯軍在中部城鎮尤西比奧阿亞拉附近發現了洛佩斯。洛佩斯為了保存實力,立即帶著老底沿江而下,逃離追捕。
不料,船只在一處沼澤地擱淺,后面還有兩萬三國聯軍在追殺,洛佩斯只能丟下船換兩條腿接著逃。
就在此時,他的死忠部下帶著一支六千人隊伍趕來支援,為洛佩斯斷后,他們當中大多數是童子軍。
于是,整場戰爭中最為殘酷可怕的一幕上演了——瘦骨嶙峋、站起來甚至只有半桿槍高的童子軍,拼盡全力打退了敵人的步兵進攻。
這場戰斗連三國聯軍都看不下去了,他們派人勸降,卻沒想到使者被殺。
勸降失敗,就只能接著打,于是三國聯軍部署了更猛烈的炮火,將童子軍的陣地夷為平地。
緊接著是騎兵進場收割人頭,戰馬的鐵蹄踩過孩子們瘦弱、破敗的身軀。
這場戰斗進行了8小時,將巴拉圭人的最后一滴血流盡。由于當天是8月16日,巴拉圭人為了紀念童子軍的犧牲,將這一天定為兒童節。
1870年2月27日,洛佩斯在賽羅科拉戰役中被包圍,他的幾個兒子也在此前的戰斗中犧牲,但他拒絕投降。
3月1日,巴西人俘虜了洛佩斯。
三國聯軍一致認為,只要洛佩斯活著一天,戰爭就將持續一天。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將洛佩斯處死。
但洛佩斯臨死之前,仰天長笑,高呼:「我與祖國共存亡!」
巴西人隨即一擁而上,將洛佩斯亂刀砍死,曠日持久的巴拉圭戰爭這才宣告結束。
而洛佩斯全家老小除了一個情婦流亡歐洲之外,基本都戰死了,也算是成就了滿門忠烈的佳話。
直到今天,「像洛佩斯一樣戰斗」這段話依然被視為是對軍人的崇高贊揚。
但這場戰爭給巴拉圭造成的影響,可以用「災難性」來形容。
1865年的時候,巴拉圭有52萬人,到了1871年再度統計人口的時候,只剩得22萬——10萬婦女、8萬兒童、成年男性僅3萬。
戰后,為了恢復國力,巴拉圭人不得不實行一夫多妻,以此來緩解跌落谷底的人口數量。
巴拉圭損失了主權、領土、人口,只剩得尊嚴和榮譽。昔日的拉美軍事強國從此一蹶不振,淪為三流國家,到今天估計只能在足球新聞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