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4萬噸的航母為什麼只中彈一發就沉沒了?
1942年6月6日凌晨4時50分,劇烈的爆炸聲響徹太平洋中部中途島海域,隨著「野分」號等四艘驅逐艦發射的四枚魚雷精準命中,日本第一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的旗艦,奇襲珍珠港的象征「赤城」號號航母緩緩沉入大海。
在太平洋戰爭著名的中途島戰役中,利根號偵察機的延誤、亨德森魚雷機的自盡攻擊、南云在魚雷和炸彈之間的抉擇、貝斯特的兩輪精彩命中、山口多聞的搏命反擊等林林總總的精彩話題,一直是軍迷經久不衰的談資。
前世今生
▼
「赤城」號是日本最年長的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航空力量最主要的創立者。日本航空母艦的作戰準則正是基于「赤城」號的能力編寫的,無論從它的大小、航行速度,還是飛機設備來看,它都是日本海軍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赤城」有260米長,排水量超過42000噸。它最初的設計是一艘戰列巡洋艦,后來重新改造,加蓋了航空母艦結構。它低矮的船體構造是典型的流線型戰列巡洋艦結構,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碩大而特異的艦首,這種艦首有利于提升速度(赤城號可達31節),艦首就像一把巨大的砍刀,劈波斬浪。
赤城號
在主甲板上方,線條簡潔的設計被特異的上層建筑所改變,而且這些上層建筑將飛機機庫密閉在中間。上層建筑的兩側布滿了迷宮似的狹窄通道,巨大的櫥欄遮蓋了航母引擎的進氣口,歪斜的柱子支撐著人行道、彈藥庫和火控設備,龐大橫臥的煙囪從船的右舷向下彎曲伸向船舷外側。飛行甲板高高聳立,到海平面足足有六層樓那麼高。
盡管赤城號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雜燴、 但是它在同一級別的艦船中有著非常好的平衡性和非常強大的動力。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赤城」號先后參加了戰爭初期的各項重大行動,包括對珍珠港、達爾文港的襲擊,在印度洋的行動以及中途島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彈前后
▼
1942年6月5日10時26分以前,「赤城」號作為南云艦隊的旗艦,在中途島之役的表現中規中矩。自8時許遭到第一批來自中途島的美軍岸基飛機空襲起,「赤城」號和它的艦載機已經有驚無險地應對了多輪美軍的襲擊。
10時20分,來自美軍太平洋艦隊「企業」號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上的數十架轟炸機發動了對日軍航母的致命攻擊。10時23分「加賀」首先中彈四發。10時24分「蒼龍」中彈三發。兩艦均遭受重創,立即燃起熊熊大火,失去戰斗能力。
躲避空襲的赤城號
10時25分VS-6中隊的百思特上尉帶領的轟炸機小隊開始對「赤城」號攻擊。10時26分一枚1000磅的炸彈命中「赤城」中部升降機附近并貫穿飛行甲板于底層機庫爆炸,當即引燃了上下兩層機庫。不過,同其他兩艘中彈的航母相比,「赤城」號起初的情況并不嚴重,航母仍可以高速航行(后續尾舵受近失彈影響逐漸失靈),甲板也沒有起火。
機庫中彈起火以后,「赤城」號的損管機制立即啟動,損管消防隊員開始滅火作業。10時29分,青木艦長下令向底層的倉庫灌水以避免機庫火勢波及彈藥庫。10時32分,底層機庫的二氧化碳滅火系統啟動,火情得到一定控制。
電影《決戰中途島》中的百思特上尉
易燃體質
▼
當時日本的鐵礦石全部依賴進口,僅有的一點鋼材必須要用到刀刃上。「赤城」號上用于鋪滿飛行甲板的木材達百噸之劇,甚至與消防相關的其他輔助設施(如消防柜等),也是用木質材料拼接而成,布置在備用通道口以及其他能夠用得上的有效空間里。它們都是可燃的。
在油路供應方面,「赤城」號上有一系列垂直方向的主供油管道將儲油艙與水平輸油管道連通起來,輸油管道在飛機庫周圍緊密分布,一旦艦上某個區域發生火情,火情將很可能會通過交叉成十字排列的輸油管道傳到母艦的各個角落。
另外「赤城」號的儲油艙一個在艦首,一個在艦尾,分別供應高辛烷值和低辛烷值燃油,它們完全沒有防護措施,而且都是后期改造拼接上母艦的,一旦航母在戰斗中受損,儲油艙將很容易發生解體和漏油。
據曾經在「赤城」號等航母上服役的日本水兵回憶,當時艦上到處彌漫著一種氣味。它們是由蒸餾石油得到的副產品散發出來的,像潤滑劑、化學溶劑、汽油以及上千噸的燃油等。
火魔肆虐
▼
事物的表象往往具有一定迷惑性。百思特的炸彈除在上下兩層機庫引起火災之外,還摧毀了兩層機庫之間的防火卷簾,導致兩層之間的火情無法隔絕。「赤城」號的上下兩層機庫是全封閉的,除了某些地方需要設置通氣孔外,機庫是不接觸周圍環境的。
這樣的設計導致一旦發生火災,機庫中極度危險需要立即處理的物品,比如燃燒的飛機、臨時堆放在機庫的魚雷、炸彈等,均無法通過推出機庫扔到海里迅速地處理掉。從機庫遭到破壞這個角度來講, 這樣的設計的實際缺陷是不容忽視的,這好比是把鞭炮扔進罐頭里面一樣,爆炸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會被加強放大。
日軍航母模型,上下兩層機庫結構清晰可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赤城」號的情況逐漸開始惡化。由于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的氣體用盡,最初被控制在機庫的大火,已經沖出機庫開始向母艦其他部位蔓延。10時43分,通過升降機井竄上來的火勢引燃了滯留甲板尚未送回機庫的兩架零式戰斗機,進而波及了「赤城」號的艦橋部分,在艦橋上指揮的艦隊中樞人員的安全開始受到危及。
10時55分,以南云為首的艦隊指揮人員開始撤離,當時火勢發展極為迅猛,有多人在撤離過程中受傷。至此「赤城」號上有秩序、有組織的損管搶險工作進一步惡化,局面開始變得不可收拾。
南云中一
垂死掙扎
▼
當時間來到12時整的時候,「赤城」號的火勢已經讓這艘航空母艦變成了人間煉獄。人數不多且經驗有限的損管消防人員,正在徒勞地挽救自己的母艦。
由于氣體滅火裝置和泡沫滅火裝置的失效(或者說耗盡),母艦上的滅火資源就只剩下水了。遺憾的是, 對于航空汽油著火,用水來撲滅只能發揮有限的效果,因為汽油會浮在水面接著燃燒,水還會在火場四處流動,將上面著火的汽油帶到一個更大的區域。
「赤城」號的設計者們并沒有將主要消防通道分割成獨立的單元,所有的閥門、艙門、通風口、排水管道都沒有按等級加以區分,也沒有制定標準化的處置步驟。至關重要的專用的滅火設備,諸如緊急呼吸機、便攜式汽油動力泵和發電機等也配備得很少。
消防員們只能依靠大型的固定備用發電機,甚至是手動泵來抽水滅火。隨著烈火的肆虐,航母結構里的鋼筋由于長時間的受熱,開始在壓力作用下崩碎,內部誘發的爆炸不斷的捶打著本來已經變脆弱的船體。在經歷了令人絕望的9個多小時的努力之后,「赤城」號上的損管救援最終失敗。在中彈20多個小時之后,「赤城」號葬身太平洋。
后世影響
▼
對于一艘數萬噸級的重型航母而言,一枚1000榜炸彈或許并不應構成致命傷害,但對于歷經多次改裝且損管消防設計存在重大缺陷的「赤城」號來說,恐怕已經足夠了。
中途島戰役以后日本海軍痛定思痛,在后續型號的航母設計和建造中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在船體結構方面增加了對飛行甲板和油料庫的裝甲防護,在燃料輸送方面敷設了具備防火能力的燃料管道,在損管方面對整個損管處置程序進行了重新評估,尤其加強了對母艦水兵的消防培訓,還增加了便攜損控設備的配備。
日軍翔鶴號航母
當然從后續戰爭的進程來看,這些舉措并未產生日軍所預想達到的效果,但「赤城」號的起火沉沒依然為后續航母的設計、建造、運維和使用者們提供了鮮活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