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騎兵:特種兵先鋒,迎戰1000人戰死19人,一次慘敗導致美國防長下臺
游騎兵被譽為「美國最強步兵」,是一個經常在影視、游戲作品中出現的美軍特種作戰單位,在世界各地為處理突發事務而活躍著。
按照常理來講,負責大規模正面交火的都是常規部隊,特種部隊應該干一些神出鬼沒的活才對。
然而,游騎兵不僅精通偵察、騷擾、緝拿,在與敵軍主力交火的時候也根本不慫,甚至還會跑到己方正規部隊前面當開路先鋒,完全顛覆人們對特種部隊的認知。
在不同兵種的協調作戰中,游騎兵的任務次序也往往比特種部隊更前,以至于其他特種部隊到場作戰之前,游騎兵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那麼,美國的游騎兵是怎麼發展過來的?為何他們的任務屬性要比特種部隊還快?黑鷹計劃時,游騎兵損失過大,其慘狀如何?
一、何為游騎兵
聽到「游騎兵」這個名字,第一反應可能是從舊時代騎兵部隊延續下來的番號。但實際上,游騎兵跟真正的騎兵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游騎兵的英文名就一個單詞——「Ranger」,這個詞源于13世紀的英格蘭,原意是巡林員。這類人的主武器是弓箭,一般也不騎馬。
中世紀的時候,Ranger又在軍事領域延伸出了一層新的含義,指那些搞偵查破壞作戰的小股部隊。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華盛頓領導的抗英武裝——大陸軍培養了一批較為專業的精銳輕步槍兵,例如考本斯戰役中的「華盛頓游騎兵」,以及活躍于南卡羅來納州的「沼澤狐貍」。
他們四處游擊,沒有固定的據點,主要任務是騷擾英軍、偵查情報、破壞后勤補給線。
美國獨立后,這些古早的游騎兵也就隨之解散了,整編入常規部隊。
在那個年代,游騎兵沒有固定的編制,屬于開打之前組建、打完之后解散的臨時單位。往后的南北戰爭、美墨戰爭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
游騎兵這個編制真正成型,還得是在二戰時期,是由美國一個名叫盧西安•特魯斯科特的少將提起的,他在英軍中擔任聯絡官。
當時,英國已經有了一支用于敵后作戰的精銳輕步兵,名為突擊隊,在北非戰場上屢立奇功。
盧西安知道后,表示美國也要搞一個,名字就從美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Rangers」中取。
于是在1942年6月份,美國陸軍從常規部隊里挑選了一批綜合素質過硬的步兵,組建了第一個游騎兵營。
往后,游騎兵營又擴大到六個營,部署于歐洲、北非、以及太平洋戰場,游騎兵的雛形由此產生。
按照最初的構想,這支部隊以英為師,搞搞滲透作戰。
但是在當時,特種作戰這個概念才剛剛起步,美國指揮官在軍校里沒學過,現實中也沒這麼玩過,缺乏經驗,所以就吃了大虧。
1944年初,游騎兵第一營和第三營接到命令,滲透進奇斯泰爾納。結果因為指揮不當,被德國裝甲部隊逮了個正著。
特種兵雖然是精銳,但同時也是輕步兵,哪里打得過銅頭鐵臂的戰車呢。所以游騎兵營剛出師不久,就遭受到了建立以來的最大打擊——三個營767人參戰,只有6個人逃了回來。
更慘的是參與諾曼底登陸的那兩個游騎兵營,他們被派往奧馬哈海灘和奧克角海灘,這兩個地方是當時戰斗最為慘烈的地段。
美軍高層本以為游騎兵這個稱號會就此埋沒于歷史長河之中,卻沒想到這些小伙子居然在艱難的戰斗中證明了自己。
他們在諾曼底沖鋒陷陣、殺出重圍,打出了屬于游騎兵的榮耀之戰。
時任29步兵師副指揮官諾曼•柯達對此大為贊賞,并留下了那句流傳至今的游騎兵口號——游騎兵,開路先鋒!(Rangers lead the way)。
正如這句口號所說,游騎兵不僅是特種部隊,還具備有大規模正面作戰能力,關鍵時候還可以是先鋒擔當。
二、游騎兵有多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游騎兵被打造成一支具有長距離偵查能力的快速反應輕裝步兵,番號為「75步兵團」。
這是一支致命、敏捷、靈活的部隊,能夠執行許多復雜的聯合特種作戰任務。
平時,他們乘坐飛機空投、直升機垂降,或使用載具以及急行軍等方式快速突入敵軍后方,之后奪取關鍵地形,摧毀戰略設施,并活捉或殺死美國的敵人。
因此,每個游騎兵的綜合素質都必須達到空降兵的標準。
游騎兵在入伍前,需要度過最困難的三關,分別是:身體暴露、睡眠不足和熱量攝入不足。
游騎兵每天的訓練時長平均為19.5小時,而且一天只能吃一頓飯。除此之外,還要背著沉重的帆布背包和武器在野外生存整整兩個月。
然后,他們要帶著70磅甚至更多的東西進行12英里的公路行軍,這個任務要在三個小時內完成,否則將被淘汰。
經過殘酷的訓練,游騎兵可以在18小時內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進行作戰行動。
1983年格拉納達戰爭的時候,美國派出75步兵團兩個營600人乘坐快艇和運輸機出擊,代號「緊急狂怒行動」。
1989年巴拿馬戰爭,游騎兵再次扮演先鋒,并輕松地擊敗了當地特種部隊。
在這期間,七十五步兵團正式更名為游騎兵團。
除了格林納達和巴拿馬,游騎兵還在喀布爾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通常情況下,游騎兵執行任務時,天上還有至少兩架AC-130提供火力支援。占領機場后,運輸機可以跟進并降落坦克、火炮、以及其他后勤支援設備。
三、黑鷹計劃:游騎兵墮落之戰
二戰結束以來,游騎兵可謂是未嘗敗績,直到1993年。
那一年的10月3日,游騎兵接到一項任務,那就是深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活捉大軍閥艾迪德。
鎖定艾迪德的位置后,美軍計劃以空降的形式突襲目標所在的奧林匹克酒店。
根據計劃,游騎兵派出四個特遣隊,占據四個路口警戒四周打好下手,三角洲特種部隊對酒店內實施強攻,帶走艾迪德。最后,兩支部隊乘坐悍馬裝甲車離開,代號「哥特蛇」行動。
整個過程預計一個小時,但身經百戰的游騎兵卻不以為然,一些人把防彈插板都拆了,他們驕傲地說:「不需要那個,我們半個小時就能回來。」
結果,在當天的行動中,游騎兵被圍困了大半天,直到第二天凌晨才依靠巴基斯坦維和部隊的掩護撤出。
那麼,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呢?
原來,在最初的30分鐘里,計劃順利進行著,美軍在線人牽引下攻入酒店,活捉了正在開會的艾迪德。
可就在準備撤出市區時,事情突然往不妙的方向發展了。
按照原設想,索馬里民兵不過是烏合之眾。看到艾迪德被抓,手下們肯定會群龍無首,不知所措。
實際上,這般人在軍閥混戰的索馬里見得多了,根本不怕死。
摩加迪沙的街道太窄,黑鷹直升機降落不了,所以被安排在低空盤旋,負責火力掩護。三角洲和游騎兵全員進入悍馬裝甲車內,押送艾迪德回總部。
結果,車隊開到半路,一發RPG襲來,把最前面那輛車炸廢了。片刻之后,民兵用RPG對準天上的黑鷹直升機又是一發,最終直升機墜毀,兩位飛行員當場死亡。
頓時間,游騎兵陷入索馬里民兵的汪洋大海之中。廣播響起「殺死外國人、解救艾迪德」的聲音,上千民兵端著AK從四面八方涌來。
摩加迪沙幾乎全民皆兵,他們在戰爭中長大,依靠[毒·品]給自己提神,舍身忘死地朝車隊開火,游騎兵瞬間被子彈和RPG榴彈淹沒。
總部的人收到呼救,不得不派出黑鷹直升機冒著被RPG打下來的風險前去支援和補給。
在這個過程中,20架黑鷹來來回回飛了七八十次,結局是3架被炸殘,一架被炸毀,兩名游騎兵狙擊手也在彈盡糧絕后被殺。
同時,黑鷹計劃事件也暴露出了美國大口徑武器存在的一些弊病。
游騎兵在行動中使用的M2機槍太重,只能安置在悍馬裝甲車上移動,這就導致游騎兵過于依賴裝甲車,而摩加迪沙市區內有很多車開不進去的小道。
游騎兵一旦與車隊分離,就意味著沒了重火力支援,只能依靠輕武器就行反擊。如果有一種類似于蘇聯NSV重機槍那樣,只靠兩三個人就可以搬著走的大口徑武器就好了。
因為運載重火力的悍馬被炸了,所以游騎兵不得不下車用輕武器進行射擊。然而,縱使他們的裝備再精良,也壓制不住數百把粗制濫造的AK的輪番掃射。
為了拯救他們,美軍不得不拉下臉面,向臨近的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維和部隊求援,請他們派車和快速反應部隊過來接人。
次日六點,隨著最后一批游騎兵傷員被帶出市區,任務宣告結束。美軍除了陣亡的19人,還有幾個是被俘的。
為了贖回他們,克林頓不得不宣布放還艾迪德。死了那麼多人,毀了那麼多裝備,結果抓了個寂寞。此事還一度導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理查德引咎辭職。
哥特蛇行動令美國付出慘痛代價,再加上綠色貝雷帽事件的影響,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再介入非洲沖突。
以至于那場100萬人喪生的盧旺達大屠殺發生時,美國保持了觀望的態度。
如今,游騎兵血戰摩加迪沙的故事還在被人傳頌,但早已沒人在乎那個動亂的非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