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體來說,歐亞兩洲和北美的國家出鏡率較高,大部分國家都耳熟能詳,但還有些國家卻能「低調」到讓人聞所未聞。
這些國家大部分存在于非洲或者中南美洲,它們要麼小、要麼窮,甚至有時二者兼備,厄立特里亞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厄立特里亞,這個彈丸小國位于紅海西岸,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剛過600萬,如果你能在地圖上輕松找到這個國家,那周圍的人都要對你豎起大拇指。
厄立特里亞歷史很短,以前是意大利殖民地,后來被埃塞俄比亞合并,1993年才從「母國」獨立。
在獨立后不久,埃厄兩國還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埃厄邊境戰爭。
無論是埃塞俄比亞還是厄立特里亞,都是東非高原上的窮國,屬于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在20世紀末還鬧饑荒餓死百萬人。
這兩個國家本來沒什麼仇怨,歷史上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在獨立以后,因為邊境問題上的小細節,以及對出海口的使用問題,埃厄大打出手。
在戰爭中,埃厄十萬大軍在邊境上打得血肉模糊,他們爭奪的土地卻只是一些沙漠戈壁,所以這場戰爭也被聯合國稱為「現代史上最沒有意義的戰爭」。
那麼,埃厄兩國是怎麼從「友邦」變成「仇敵」的?這場邊境戰爭戰況如何? 這兩個國家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20世紀中期,因為老牌歐洲殖民者——英法的衰落,非洲國家開始民族覺醒,紛紛尋求獨立。
這時候,歐洲人到處宣揚「非洲無文明」論,說黑非洲地區本就沒有國家,沒有民族,只有部落,非洲人尋求獨立是無稽之談,他們無法建立獨立國家。
這種論調在今天還有很大市場,但它其實完全站不住腳。
就拿埃塞俄比亞來說,千年以前有橫跨紅海的「阿克蘇姆王國」存在,近幾百年有「埃塞俄比亞帝國」統治東非,這兩個國家都是黑人歷史上無法忽視的存在。
「埃塞俄比亞帝國」包括現在的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蘇丹、吉布提、索馬里等地。大航海時代后,這個帝國才漸漸被分裂。
19世紀時,意大利人從紅海登陸,占領了一片沿海地帶,這里就是厄立特里亞。厄立特里亞在20世紀后分別被意大利和英國統治,二戰結束后英國衰落,聯合國就允許埃厄兩國統一組成聯邦。
雖然埃厄兩國本是同胞,但是后來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分裂時期,在此期間,厄立特里亞已經養出了一幫分裂勢力——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
「厄解運動」在60年代后鬧了30年,還組織游擊隊進行了「厄立特里亞獨立戰爭」,到80年末期基本占領了厄立特里亞。
最終在1993年冷戰結束后,埃厄正式分家,厄立特里亞于1993年5月24日建國。
獨立后的埃厄兩國曾有短短的幾年蜜月期,因為厄立特里亞占據埃國全部的海岸線,埃國必須用厄立特里亞的阿布港做貿易。
而厄立特里亞國力也很薄弱,所以使用埃塞俄比亞的貨幣搞經濟。
這種情況持續到1998年,埃厄兩國政府因為一些小事對彼此產生了不滿。
因為厄立特里亞是生生被拆出來的國家,兩國的邊境線還是依靠100年前意大利人的粗糙地圖,很多地方不清晰,埃厄兩國對邊境上一些地點都宣稱保有主權。
而且在港口的使用上,厄立特里亞人一直在提高使用費,而且因為兩國官員貪污問題,港口效益低,兩國經常因為收入問題扯皮。
埃塞俄比亞人本來就有怨氣,因為厄立特里亞獨立,生生把埃塞俄比亞變成內陸國,現在連使用港口都被人卡脖子。厄立特里亞政府也很擔憂,總感覺埃塞俄比亞對自己虎視眈眈。
于是,兩國互相仇視,終于在1998年于邊境上擦槍走火。
在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的邊境爭議中,最大的一塊爭議地區是西部邊境的「巴德梅」。
1998年5月12日,埃塞俄比亞軍宣布厄立特里亞人入侵了本國國土,而厄立特里亞則稱是埃軍在邊境上越境,兩軍發生交火,雙方互有死傷。
根據后來聯合國的調查,此事確實是厄立特里亞軍隊先入侵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屬于自衛。
第二天一早,埃塞俄比亞軍隊開始集結,2個旅加一個團上萬人的裝甲部隊向厄立特里亞全面進攻。厄立特里亞立刻派兵攔截,兩國政府都想快刀斬亂麻,不想把事情鬧到聯合國,所以沒有官方宣戰。
5月13日到6月中旬,埃厄兩國陸軍在巴德梅和次羅納對抗,雙方展開炮戰,死傷數千人。
埃厄兩國軍隊的裝備都比較落后,埃塞俄比亞早年是蘇聯的跟班,所以T55、T62坦克是主力,加上一些裝甲車,足夠組成正面突進洪流。
厄立特里亞軍隊面對敵人的機械化陸軍,居然選擇在邊境上挖戰壕堅守。
好笑的是,埃塞俄比亞人的空軍較弱,面對「塹壕戰」居然有點手足無措,在進行幾次沖鋒后收益慘淡,所以也挖起了戰壕來。
兩個擁有戰機和坦克的國家,居然開始用一戰時的塹壕攻防,這被當時的歐洲戰地記者傳為笑談。在打了一個多月后的1998年6月,歐盟和非盟出來調停兩國,埃厄兩國暫時停手。
但誰都沒想到,這兩個國家已經殺紅了眼,他們沒用這段時間和談,而是積極備戰。
埃厄軍隊別的不會,挖戰壕是一把好手,在爭議地區幾百公里戰線上挖掘了大量壕溝,做出了持久戰的態勢。
埃塞俄比亞軍當時的口號就是:「把厄立特里亞人的戰壕,變成他們的墳墓。」
此外,埃厄兩個窮國還掏出了家里全部的積蓄,派人到歐洲去采買軍火。
埃塞俄比亞一直跟蘇聯交好,雖然當時蘇聯沒有了,但是俄羅斯還在啊!于是埃軍在俄羅斯帶著顧問反復游說,最后花一億五千萬美金的天價購買了一批退役的T62坦克,以及幾架先進的SU27戰斗機。
但當時埃塞俄比亞居然沒有飛行員能駕駛這種戰機,俄羅斯不得不派出幾個飛行員作為「顧問」去埃國開飛機。
厄立特里亞也一頭扎進了東歐,在烏克蘭到處尋找機會,最后也花了一億美金買了一批T55坦克和幾架米格戰斗機。
裝備買完了,埃厄兩國的談判也沒有絲毫進展,雙方都不想從爭議邊境撤軍,非盟的調解也沒什麼用。
1999年春,埃厄軍隊吃飽喝足后再次開戰,埃塞俄比亞人主動出擊,12萬軍隊開著300多輛坦克進攻,并以優勢的空軍轟炸巴德梅地區,很快將巴德梅占為己有。
厄立特里亞雖然也有9萬軍隊,但是頂不住埃軍的火力,最終敗下陣來,數千人的軍隊來不及撤離,被圍在了巴德梅。
與此同時,埃厄兩國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飛行員們則開著蘇式戰機狂轟濫炸,兩國邊境城市遭到轟炸,數十萬人逃離家園。
在地面戰場上,兩軍的表現也讓人咋舌,因為補給問題和訓練問題,雙方的裝甲部隊沒有發揮多大作用,坦克就是個移動炮臺,和步兵缺少配合。
最終,反而是手持RPG火箭的步兵成了戰斗主力,導致大量蘇式坦克被散兵摧毀。
更糟糕的是兩軍的后勤和戰場救護,政府把錢都砸在軍火上,士兵們在前線卻缺糧缺彈,醫療救助更是依靠當地的民用醫院,很多人受傷后來不及轉運就死在戰場上。
隨著戰爭越來越白熱化,埃厄兩國的國力差距漸漸顯露了出來。
埃塞俄比亞有6000萬人口,隨便動員都能拉出50萬軍隊,而厄立特里亞當時人口200多萬,該國總統伊薩亞斯最后簽署「全國動員令」,才拉出30萬人的部隊,其中還有數萬女兵。
1999年時,雙方在戰爭里已死傷10萬人,其中4萬多人陣亡,全世界都開始關注這場東非窮國的血腥戰爭。
聯合國多次勸阻兩國停戰,畢竟埃厄兩國的爭議地區沒有什麼經濟價值,都是一些光禿禿的荒漠和山頭,沒有水源、礦產或者其他資源,花幾億美金和幾十萬軍隊爭奪這些地方,全世界都感覺離譜。
而在一年的戰爭里,兩國花掉了5億美金去買軍火,這些錢進一步挖空了兩個世界級窮國的國庫。
1999年秋,埃厄兩國再次停戰,這次停戰和上次一樣,不是為了談判,而是為了再買軍火。
歐洲的獨聯體國家為兩國敞開大門,埃厄兩國又花了2億美金買了一堆蘇式坦克和戰斗機。
1999年末,埃厄再次開戰,這一次埃塞俄比亞軍對厄立特里亞有人數優勢,已經幾乎占領了所有爭議地區。
2000年5月,聯合國終于忍無可忍,宣布對埃厄兩國實行「武器禁運」,并派駐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爭議地區執勤。
此時,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已經民窮財盡,邊境地區出現饑荒,而兩國居然互相聲稱取得勝利,消滅對方10萬人。
但事實是,埃厄兩國共計死亡7萬多人,在邊境線有上百萬人淪為難民。
尤其是雙方的無差別轟炸,造成10億美金的基礎設施損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癱瘓,國家經濟崩潰。
2000年6月,埃厄兩國在阿爾及利亞談判,在聯合國強勢要求下,埃厄基本確定停火,聯合國在爭議地區建立「停火區」,4000多名維和人員在當地執勤。
12月,埃厄戰爭的正面較量終于停止了,但是就像朝鮮戰爭一樣,埃厄之間根本沒有和平,而是開始漫長的武裝對峙。
從2000年至今,埃厄對峙20年,在2005、2007、2008、2011年都發生過擦槍走火,雙方都指控對方侵犯領土,但是礙于聯合國的停火線,兩國沒有發生大規模沖突。
進入21世紀,無論是埃塞俄比亞還是厄立特里亞,都在為當年的戰爭付出代價。
至今,埃厄兩國的GDP加起來都不到1000億美金,人均GDP都在800美金水平徘徊,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時常有饑荒問題困擾。
在20世紀末的國家沖突中,聯合國常把埃厄戰爭當作反面教材。這次沖突完全可以從外交和經濟談判解決,但是兩國領導階層的短視和互相仇恨釀成了這個悲劇。
雖然兩國維護領土尊嚴的精神值得肯定,但為了一些沙子,關鍵是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埃厄花出幾億美金的真金白銀,還搭上了數萬人的生命,最終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卻讓百萬人流離失所,這場戰爭成為現代世界最沒有意義的戰爭。
近些年,隨著兩國仇恨的減淡,埃厄兩國關系有所緩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埃厄兩國能正視歷史,看清自己的短板,攜手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