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在植物葉子上看到一坨「白色沫沫」,好奇剛想去觸摸一下,老人就會阻止我,說:「這是毒蛇的口水,千萬不要碰,是有毒的!」
我:「蛇為什麼要吐口水?」
老人:「為了表明這是它的地盤,你看那些紅紅的蛇莓上,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白色泡沫,那是因為蛇在吃的時候留下的,而且蛇莓也是有毒的。」
鑒于對毒蛇的恐懼,至此,白色沫沫和蛇莓,敬而遠之,遇到都會繞道走。
長大后,偶爾和小伙伴們聊起這個「白色沫沫」,才發現,不管說的是什麼方言,對于這個「白色沫沫」的解釋,居然做到了全國統一,就是毒蛇的唾沫。
但事實上,只要你勇敢邁出那一步,克服恐懼撥開白色沫沫,就會發現,這和毒蛇完全不相干。
白色沫沫里是一只小蟲子,外號 吹沫蟲,學名沫蟬。
沫蟬是怎樣的一種蟲子?
沫蟬是昆蟲綱半翅目中沫蟬科昆蟲的總稱,家族里約有2000名成員,分布很廣泛,全球都有,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小蟲子。
沫蟬分三個階段:卵,若蟲,成蟲。
體型很小,成蟲一般只有6mm,有的種類5mm都不到。
成蟲體色各不相同,大多數和植物葉子顏色差不多(保護色),比較素,極少數翅膀上有鮮艷的條紋,若蟲一般是綠色的。
沫蟬是一種「寄生昆蟲」,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生,不同種類,喜好的植物不同。
比較常見的是稻赤斑黑沫蟬和劉氏長頭沫蟬,這兩種蟬體型略大一些,喜歡吸食水稻汁液,是農民最為頭疼的「害蟲」。
白色沫沫是如何產生的呢?
首先,白色沫沫不是「口水」,而是「排泄物」。
選好一株植物后,沫蟬像導管一樣的嘴巴,就會扎入植物莖部,定位在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
眾所周知,植物的營養物質就在這里,沫蟬就從這些汁液里吸取營養物質。
但植物的營養物質是很稀的,水分大,沫蟬就像個過濾器,留下有用的,多余的水分則排出體外。
在排水的過程中,也會夾雜一些特殊的物質,導致液體會有刺鼻的味道。
液體之所以是泡沫狀的,主要和沫蟬分泌的一種表面活性劑有關。
但也有特殊種類的沫蟬,排出的不是水,而是鈣質的管狀物質,就像螺殼一樣。
其次,白色沫沫是沒有毒的,它是沫蟬的「保護傘」。
因為吸食的是植物汁液,排出的是水,因此白色沫沫是沒有毒,說是有毒的毒蛇口水,完全是太冤了。
沫蟬排出沫沫后,會將自己包圍其中,這麼做有三個好處:
1、敵人看不見,沫蟬就不會被捕食;
2、白色沫沫看起來很怪異,而且有刺鼻味道,其他動物會繞道行走避開;
3、包裹住自己,保持身體濕潤,隔絕冷熱。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若蟲成為成蟲的高峰期,此時天氣比較炎熱,白色沫沫很容易被蒸發掉。
為了維持自己的「保護傘」不倒,沫蟬需要一直吃一直排,幾乎到了24小時不停止的狀態。
據統計,最高峰的時候,沫蟬需要排出自身體重280倍的水,這樣的工作效率,很容易將一株植物「吸干」,因此有的沫蟬也就有了「害蟲」的稱號。
除了擅長「吐白沫」,沫蟬還是跳躍冠軍。
沫蟬被認為是比跳蚤更厲害的跳高選手,體重是跳蚤的60倍,一躍可以跳到70cm 的高空,如果換算到人類的體型,相當于一躍跳到了200米高,非常驚人。
科學家認為沫蟬強大的跳躍能力,主要在于它的腿部肌肉,起跳的初始加速度為4000米/平方秒,相當于要承受400倍的重力加速度。
相比較,人類宇航員乘坐火箭進入軌道,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
最后
總的來說,白色沫沫不是毒蛇的口水,而是沫蟬的排泄物,是無毒的。
很多人看不清楚,就會將沫蟬誤認為是青蛙,因為很多青蛙也會用白色沫沫來保護卵,同樣也是跳高選手。
蟬是一種很特別的昆蟲。
像知了一類的蟬,雖然一生時間很長,有17年蟬和13年蟬,但其幾乎一生都在地下生活,只有幾天在地上,而這幾天也只是為了繁育下一代,完成任務后,生命也就完結了。
而沫蟬,大部分時間都在地上,缺少蟬那樣的天然保護,就「排出沫沫」來代替,這是一種生存策略。
白色沫沫是毒蛇口水的謠言,已經傳了很多年了。
小時候聽信老人,認為白色沫沫就是毒蛇口水的人也都長大了,也許他也是這麼「教育」孫輩的,現在是時候替毒蛇洗刷冤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