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一顆手雷,就能了解這個國家的本性,二戰美日中蘇德手雷對比

二戰中美日中蘇德使用的手雷對比。

手榴彈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是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的手雷你見過幾個呢?今日我們就 通過一顆手雷來了解這幾個國家在二戰時期的工業以及研發武器的思維方式。新來的朋友記得點個小小的關注,主頁還有其他精彩內容等著你。

美國MK2手雷: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的 mk2手雷。我們在電視或者電影中能夠經常看到這款手雷的身影,他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安全性以及懸掛的方式。我 們可以看到它的外觀都是由縱橫排列凸起的預制破片小方塊組成,這也能夠增加士兵投擲時手的摩擦力。使得投擲時不容易打滑,不會丟丟丟一打滑丟到了自家的陣地上。為了能夠進一步地增加安全性,這些手雷都專門配備了一個m1挎包,專門用來存放這些手雷。

MK2手雷

從這款手雷中你能看出美軍的什麼特色嗎? 我認為最能直接體現的就是美軍對于士兵安全性的重視,提高士兵投擲的精準度,也降低了士兵的負擔。美軍最怕的不是消耗了多少彈藥,而是戰斗人員。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能看到美軍作戰的時候,開頭一定是先進行火力覆蓋,最終才會派遣士兵入場。

手雷挎包

日本:與其瘋狂的作戰方式對比,軍工設計上則更加小心翼翼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設計的 97式手雷和美國的mk2手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外表同樣由凸起的小方塊組成也能用來增加摩擦力,而引爆則是需要先進行撞擊一下,再進行投擲引爆。這麼做同樣也是為了提高手雷的安全性,不會誤炸。

97式手雷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日本人投擲手榴彈的時候都會先往自己的頭盔上來那麼一下再扔出去,用的就是這款手雷。 與作戰時的野蠻瘋狂不同,在軍工設計方面日本則是傾向于保守型。

蘇聯rgb33手榴彈:把野蠻粗暴提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出場的是來自蘇聯的 rgb33手榴彈。從外觀上我們就能看出這款手榴彈內填充的彈藥量極大,不是mk2能比的。在把手上同樣設有凸起的條紋來增加手持的摩擦力。 因為填充的彈藥量極大,所以士兵甚至可以用來炸橋炸坦克。

rgb手榴彈

唯一的缺點就是引爆的程序太過復雜,需要進行五項操作才能解除保險。解除保險之后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投擲出去,不然無法引爆它。 這也無疑給蘇聯士兵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以及心理壓力,所以導致這款手榴彈很容易出現誤炸的情況。

德國M24手榴彈:短小精悍,幾乎沒有短板

德國 M24手雷。這款手雷在二戰時期被盟軍稱之為高爆手榴彈,足以看出這款手雷的威力也是不同凡響。但是它不像蘇聯的rgb33手榴彈只注重威力,它可以說是一個全方面都顧及得到的一個手榴彈。 設計上,它有著一條長度剛好的握持手柄,士兵對目標進行投擲時能夠保持良好的平衡性,這也讓它成了所有手雷之中投擲精確度最高的手雷。

它的用料十分的簡單,生產流程也不復雜,能夠進行大批量的生產。簡單來說就是成本低,產量大,性能也好。這也能體現出德國當時的工藝制作水平十分的高, 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來煮出一道高級的菜肴。這點不得不讓人佩服啊。

中國式手榴彈

最后一個出場的就是我 中國手雷了。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我們使用的武器都十分的落后,大部分使用的武器可以說是雜牌匯集。 而手雷設計制造方面我們更多地是借鑒德國m24手榴彈。雖然外觀極其地相似,但是在威力上則是小了很多。手柄要比m24手雷短上十厘米,因為裝填的彈藥量不多所以重量上也要輕上許多。

實在是因為我們那時候的工業基礎實在太過于薄弱,各種資源也是稀缺無比,所以我們只能夠模仿出其型,而造不出其神。這一點想必不要我再過多的贅述, 當時我們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依舊站起來成功打退了侵略者,更多靠的還是我們先輩的熱血與意志。

對于這幾款手雷反映出的各國實力特色你怎麼看?有不同見解的話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看法,我們下期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