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美國奶粉生產巨頭雅培公司位于密歇根的一家奶粉工廠恢復了生產。問題是,導致這家工廠關停的緣由,并沒有妥善解決。
今年2月份,雅培主動關停了這個工廠,并且召回了在這里生產的奶粉,因為此前有報道稱,4名嬰兒該廠生產的嬰兒奶粉后因細菌感染而生病,2名嬰兒在食用該廠生產的嬰兒奶粉后死亡。
5月25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局長卡利夫(Robert Califf)出席聽證會,稱該工廠的衛生狀況「糟糕得令人震驚」。衛生狀況糟糕到什麼程度呢?按照卡利夫的說法,工廠「有一個漏水的屋頂,地板上積滿了水,關鍵生產設備出現裂縫并導致細菌滋生」。
雖然「檢查結果令人震驚」,「衛生狀況令人無法接受」,在聽證會前的5月16日,FDA還是同意重啟這個問題不斷的工廠,卡利夫表示,「公眾應該放心,機構將盡一切可能繼續確保該公司生產的嬰兒和其他特殊配方奶粉符合FDA的安全和品質標準,這也是美國消費者所期望和應得的。」
小編不清楚美國公眾究竟有沒有放心,但是FDA這麼著急給工廠開綠燈不是沒有原因的——再停產下去,估計真的要鬧出人命了。
截至5月28日,全美嬰兒奶粉缺貨率達到74%,加利福尼亞州、佐治亞州、佛羅里達州等10個州的缺貨率已超過90%,最高的甚至達到了94%。
只說這個數字,估計大家對事情的嚴重性沒有什麼概念。
5月22日,紐約市長埃里克·亞當斯宣布紐約市進入緊急狀態,允許消費者打擊嬰兒奶粉零售商的「抬價」行為,為消費者提供向市政府投訴舉報的渠道。而就在前幾天,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采取新措施以解決嬰兒奶粉短缺問題,其中包括援引《國防生產法》來影響嬰兒奶粉市場的生產情況。
只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拿雅培重新開工的那家工廠來說,其生產的奶粉至少還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送到消費者的手中,對于目前的短缺不能說全無用處,但最多也只能算是望梅止渴。
一些家庭已經開始讓孩子「省著吃」,而防過敏等特殊配方奶粉斷貨導致一些嬰幼兒不得不嘗試其他奶粉,進而出現健康問題。據報道,南卡羅來納州最近就有多名嬰幼兒因此住院。
于是拜登又搞了一個非常風騷的操作,提出了「飛行嬰兒奶粉行動」,引導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以及農業部利用國防部的飛機從國外進口嬰兒奶粉,「繞過常規的航空貨運路線,將加快嬰兒奶粉的進口和分銷,并在制造商繼續增加產量時提供即時支持。」
6月6日,白宮網站上關于第5次「飛行嬰兒奶粉行動」的公告
這項行動宣布沒幾天,5月22日,首架運送奶粉的C-17運輸機由德國飛抵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機場,這架飛機共運載了35噸嬰兒配方奶粉。
▲裝滿奶粉的C-17運輸機
只不過這點奶粉對于大面積的短缺來說,只算得上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因為奶粉問題動用《國防生產法》和空軍運輸機已經夠離譜了,更離譜的還在后面。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約翰·柯比在5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國范圍內的奶粉短缺正在全球的美軍基地造成損失,因為基地對美國產的奶粉依賴度更高。按照他的說法,「對于美國其他家庭正在經受的供應問題,我們同樣不能幸免。」美國國防部軍營超市管理處正在監測當前的市場形勢,并盡其所能保持貨源供應,包括每天與供貨商進行協調。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奶粉問題,就搞得美國像是打仗一樣,又是啟動《國防生產法》,又是派遣空軍運輸機緊急空運,甚至五角大樓還跳出來插一杠,表示全世界的軍事基地都受到影響了?
事實上,這次奶粉危機的早在雅培工廠被關閉之前,就已經開始了。2021年上半年,美國的奶粉短缺率只在2%到8%之間,可以說問題不大,結果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短缺率開始迅速上升。到了今年5月份的第一周,短缺率達到了40%,隨后又飆升到70%。
也就是說,因為供應鏈沖擊、通貨膨脹等問題,奶粉短缺早就已經有了苗頭,而雅培工廠的關閉算是徹底引爆了看起來不起眼的隱患。
為什麼只是關閉了一家工廠,就對整個美國造成了這麼大的影響,甚至還波及到了全世界的美軍基地?
因為極端的壟斷。
美國很少進口國外奶粉,并且對進口奶粉還要征收17%的關稅,美國嬰幼兒食用的配方奶粉98%都由本土廠商生產。而美國嬰兒配方奶粉市場又被雅培營養、美贊臣營養、雀巢美國和Perrigo四家公司壟斷,這四家公司控制著美國90%的配方奶粉供應。
而雅培則是寡頭中的寡頭。據美國農業部201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雅培在10年前擁有大約43%的全美市場份額,這是最新的公開資料,這個數據在之后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如果問題只到這里,最多算是常見的商業壟斷問題,美國政府最多算是監管不力或者反壟斷做得不夠。但是,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壟斷,恰恰跟美國政府脫不了干系,甚至可以說,它們簡直是被美國政府扶植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聯邦政府要求每個州選擇一家公司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嬰兒配方奶粉。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雅培成為獲得聯邦合同的三家嬰兒配方奶粉制造商之一。而現在,雅培公司與美國農業部針對低收入家庭的營養補充計劃「WIC」簽有獨家供應商合同,其總銷量的一半都來自WIC計劃。
這些政府訂單幾乎能夠左右公司的命運。舉個例子,2007年當加州將其合同從雅培轉到美贊臣(現在由利潔時擁有)時,雅培在那里的市場份額從90%下降到5%,而美贊臣則從5%上升到95%,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選擇到底誰來供貨的。 美國獨立撰稿人達科塔·利利表示,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在于美國政府和企業「共用一個銀行賬戶」,是利益共同體,二者「相互勾結」,不顧普通百姓生計,只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很顯然,在奶粉生產方面,美國并沒有奉行自由的市場競爭。
既然這些公司是依靠政府的訂單做大的,那麼在公共領域,它們多少都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或者至少把情況控制在能夠解決的范疇,而不是靠國防部的空軍來從歐洲運送奶粉。從另一方面來說,美國政府既然為這些公司提供了大部分訂單,讓他們賺取了大量利潤,那麼也應該建立某種保障或制定機制,讓民眾的正常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而不是等著這些壟斷公司的工廠重新開工。
俄羅斯媒體說得更直接,「在一個受利益驅動的經濟體系內,沒有動力存儲多余配方奶粉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短缺」。但你總不能靠政府訂單做大之后,再表示我們尊重市場自由吧?你這是好處我全都占,責任卻一點不承擔啊。
現在看來,美國政府似乎并沒有特別有效的方式來控制或者約束自己培養起來的壟斷公司,反而只能等著他們恢復產能。
實際上,不只是奶粉生產高度壟斷,整個美國食品行業幾乎都是這種狀況。比如說美國的牛肉加工市場,最大的4家加工企業控制了美國80%的市場,讓他們能夠一邊壓低牛價,一邊抬高加工牛肉的價格。
2020年美國發生「牛肉荒」的時候,特朗普就簽署了行政令,動用《國防生產法》要求美國肉類加工廠在疫情期間繼續運營,保障美國民眾肉類供應和農民利益。不止這些,特朗普在疫情期間一共動用了18次《國防生產法》除了牛肉,還包括口罩、呼吸機甚至是棉簽……
那麼《國防生產法》能解決壟斷和供應鏈造成的各種短缺嗎?
盡管現在《國防生產法》都被拿來生產棉簽了,不過剛開始確實是跟國防密切相關的。1950年9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生產法》,「授予總統廣泛的權力來控制國家經濟政策」。該法包含七項條款:要求制造商優先考慮國防生產;優先采購材料和財產;定量供應消費品;確定工資和價格上限;強制解決勞資糾紛;控制消費者信貸,調節房地產建設信貸;為相關行業提供某些反托拉斯保護;建立由私人部門高管出資、可用于緊急就業的自愿儲備金。
而現在,經過五十多次的修訂,《國防生產法》現在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逐漸從國防等國家安全領域,擴展至加強國內民防、自然災害應對、恐怖襲擊等極端事件應對,主要包括:一是授予總統「確定優先事項和分配」權力,總統可以要求企業和個人優先考慮并接受政府的物資和服務合同。二是授予總統「擴大生產能力和供應」的權力,總統有權采取激勵措施,促使國內企業擴大關鍵材料和商品的生產和供應。激勵措施包括貸款、貸款擔保、直接購買和購買承諾、購買和安裝設備。三是「一般規定」,授權總統有權阻止威脅國家安全的擬議或未決的外國公司合并、收購或并購等。
▲《國防生產法》的內容演變
從內容來看,《國防生產法》往往是在問題產生之后,用來解決燃眉之急的東西,而對行業壟斷、供應鏈危機這些根源起不了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現在這種瘋狂的舉動已經引起了強烈的反彈,賓夕法尼亞州共和黨參議員圖米(Pat Toomey)表示,「(拜登)政府似乎在動用《國防生產法》的時候都與‘國防’無關。每當出現暫時性的產品短缺時,(拜登)總統就會濫用《國防生產法》。」
現在,美國一方面主動在世界范圍內挑起了貿易爭端,提高貿易壁壘,導致美國國內很多必需品大量短缺以及漲價。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很多行業高度壟斷,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美國四分之三的行業都出現了競爭減少的狀況,而很多行業的壟斷就是靠著美國政府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在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在調整生產計劃的時候,根本不會考慮美國普通民眾的需求。
對外切斷供應鏈,對內各行業高度壟斷,最后卻是普通民眾承受最大的代價。很多人說美國現在只是專注于高端制造業,不是真的搞不定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東西。問題是當這些短缺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并且越來越頻繁時,誰來規定到底什麼情況下、付出多大代價之后,美國政府才舍得為民眾制造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