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中,東線的坦克大戰到今天仍然是被廣大車迷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由于雙方資源和作戰思想上的差距,蘇軍往往要靠絕對數量優勢的坦克集群才能擊敗德軍的精銳坦克分隊。
按照戰后的統計德軍虎式(包括虎王、獵虎)重型坦克,同蘇軍坦克的交換比高達1:5.7,這樣德軍一個重型裝甲營,就能對抗蘇軍的一個坦克軍。這麼懸殊的交換比到底因為蘇軍的坦克戰斗力太弱,還是德軍的坦克戰斗力太強呢?
德軍虎式坦克
無論二戰還是現在,各國軍隊中同一級編制實際戰斗力往往有區別。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軍無論師級單位還是營級單位,人數和裝備都要超過蘇軍。
事實上同一級單位究竟是采用大編制還是小編制,不取決于該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或是軍事思想,往往與指揮和通信能力有關系。
1942年5月德軍首先組建了兩個虎式坦克連,隨后將其合并成第一個501獨立重型裝甲營,同年又組建了兩個裝甲營。此時德軍每個營只有28輛虎式坦克,和六輛配合作戰的三號坦克。
三號坦克
1943年,德軍對重型裝甲營進行了大幅強化。取消了三號坦克的編制,營部下轄三個重型坦克連,每連有14輛坦克;加上營部的3輛,這樣每個重型裝甲營有45輛虎式坦克。同一時期德軍的裝甲師下屬坦克團有兩個坦克營,每營裝備坦克50輛左右。也就是說德軍有能力在 營一級維持45輛的編制,并發揮出最大作戰能力。
1940年蘇軍就開始量產KV重型坦克,并組建了獨立重型坦克團。不過蘇軍的坦克團沒有營級單位而是下轄四個坦克連,這樣連同團部只有21輛坦克。1943年新式的IS重型坦克服役后,蘇軍組建了有三個團的近衛獨立重型坦克旅, 但也只編制有65輛重型坦克。
非重型坦克單位也沒好到哪里去。1942年春季蘇軍一個坦克旅,只有27至45輛輕型和中型坦克;夏季才增加到40至50輛坦克,1943年后也不過滿編65輛坦克。
眾所周知二戰中無論是中型坦克還是重型坦克,蘇軍的總產量都要超過德軍。造成蘇軍一個坦克團(坦克旅)不如德軍一個坦克營的最大原因,是德軍的每一個坦克都有電台和專門的無線電操作員,所以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統一指揮。 蘇軍即使在1943年,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都只有指揮車有電台。這樣一來蘇軍盲目擴大編制,反而造成指揮困難造成戰斗力削弱。
除了編制小之外,蘇軍裝甲部隊品質偏低。蘇軍的坦克軍在滿編狀態各下轄三個坦克旅,每旅有三個坦克營;外加步兵旅下屬的一個坦克營,一個坦克軍大約有200輛中型和輕型坦克。
雖然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即使裝備了85毫米炮的新式T34坦克;也存在嚴重的粗制濫造導致裝甲防護能力低于理論值,同時被擊中后起火的機率也很高。這就導致在面對德軍重型坦克時,蘇軍一個坦克分隊很可能拼光了,都沒打中對方一炮。
那麼,德軍一個重型裝甲營,碰上蘇軍一個近衛重型坦克旅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如果像玩游戲那樣讓一輛虎式坦克和一輛IS坦克單挑,那麼雙方性能各有千秋,的確可能打個五五開。
但是戰爭畢竟不是游戲,真實的戰場環境是非常復雜的。我們假定虎式的88毫米炮和IS的122炮能夠實現互相擊穿, 但是IS的122毫米炮口徑大導致射速偏慢,射擊精度也不及88毫米炮。
IS重型坦克的122炮威力大卻射速慢
在實際戰場上,虎式在首發未能命中之后,可以在IS反應過來前馬上發射第二發炮彈;只要擊穿其裝甲就有很大機率將其擊毀。反過來如果IS首發未能命中的話,在第二發炮彈擊發之前虎式已經機動到了隱蔽位置。畢竟虎式雖然有55噸的重量,但機動性并不比四號坦克差。
虎式王牌卡爾尤斯在1944年7月22日的那里維亞村之戰中就是以快速、奇襲的方式, 只用2輛虎式坦克,在20分鐘內擊毀包括大量IS坦克在內的21輛蘇軍坦克。
卡爾尤斯和他的虎式坦克車組
這樣,如果雙方都是滿編的話,65輛IS對45輛虎式略占上風。但由于生產能力運輸以及機械故障等原因,雙方的重型坦克部隊很少有滿編的時候。如果一個缺編近20輛坦克的蘇軍重型坦克旅,碰上了一個缺幾輛坦克的德軍重型裝甲營;那麼用實戰數據計算的話,德軍這個營的勝率更高 。
雖然二戰時的坦克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內部設備過于簡陋。但在任何年代,坦克兵都屬于技術兵種。二戰時各國征兵時素質最高的去空軍,差一些的去海軍;分配到陸軍的,也要優先由裝甲兵挑人。可以說雙方的裝甲兵素質和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支部隊的實際戰斗力。
德軍坦克手的素質之高毋庸置疑。這部分原因是由于德軍的裝甲部隊數量偏少,而且前期損失小;所以有相對更充足的資源對坦克成員進行訓練。
還有就是德國作為在工業革命之前就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其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在歐洲名列前茅。相比之下蘇軍的坦克手素質就無法得到保障了。畢竟沙俄時代也是遍地文盲,蘇聯成立后雖然花了很大力氣推行教育,但這個差距也不是20多年就能補上的。再加上蘇德戰爭初期蘇軍一敗涂地,不但損失了大量的輕型坦克,也損失了大量的受過充分訓練的坦克手。
雙方不但在坦克成員素質上有差距,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和作戰經驗就更沒有可比性了。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軍坦克部隊通過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和入侵巴爾干等,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裝甲作戰經驗。蘇軍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卻暴露出在大清洗運動和急速擴軍之后,蘇軍各級指揮官經驗不足,歷練時間過短的弊端。
即使蘇軍某部隊的坦克手水平并不次于德軍同行,但是蘇軍指揮官在制定作戰命令時粗枝大葉,各連的坦克就只能跟隨指揮車進行沖鋒。德軍只要集火打掉蘇軍的指揮車,剩下的蘇軍坦克就根本不知道如何行動了。戰場上的這種混亂和遲疑,無異于給德軍提供現成的靶子。
蘇軍坦克沖鋒
二戰以蘇軍攻入柏林結束,似乎證明了蘇軍以數量打敗了德軍的品質。但我們必須看到,在蘇軍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坦克數量下,在反攻階段的損失同樣令人瞠目結舌。在很多具體戰斗中蘇軍坦克的數量優勢,往往只是讓德軍重型坦克刷了一波波戰績。
更要命的是, 蘇軍損失這些坦克的同時,也有大量的寶貴的坦克手喪命。新補充來的坦克手缺乏實戰經驗,于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德軍少量的重型坦克營雖然起到了戰場救火隊的作用,卻無力扭轉整個東線的頹勢。德軍過度迷信超人哲學,過度強調以質取勝,這樣令重型坦克部隊士兵缺乏輪休的機會,也忽略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最后這些精銳坦克手,和空軍的王牌飛行員一樣,只能精疲力竭地戰至最后陣亡或被俘。
德軍重型坦克雖然具備單車優勢,但通用性和量產速度較差。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過于吹毛求疵,也限制了坦克生產數量。
再加上希特勒在德軍坦克發展上胡亂插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虎式坦克生產數量不足,虎王坦克服役得太晚。所以最后雖然取得了極佳的交換比,卻無法阻止整個柏林被蘇軍坦克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