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鐘愛的88炮:高射炮打坦克威力多猛?近距離直接打碎T34
1943年1月底,「非洲之狐」隆美爾率領的德軍,和美軍在北非的沙漠里相遇了。
美軍發起了「火炬行動」,想殲滅彈盡糧絕的德國非洲軍隊。但在后來名揚世界的「凱塞林山口戰役」里,德軍痛打美國愣頭青。
尤其是德軍的「88毫米高射炮」平射當坦克炮用,打穿美軍的謝爾曼坦克群,讓美軍潰不成軍。
在英國空軍來支援時,德軍又把88炮豎起來,用密集的破片彈幕驅散了英軍飛機,讓德軍全身而退。
客觀來講,德軍的88炮是軍史上不得不提的優秀武器,這款防空炮從30年代末裝備德軍,伴隨德軍打完了二戰,和虎式坦克、98K步槍一樣是德軍的標志武器。
早在1940年,88炮就已經在歐洲打響了名氣,它射速快、可靠性好,上打飛機下打坦克,甚至后來被裝在虎式坦克上,被譽為「二戰最優秀的火炮」。
那麼,88炮從設計到生產又有怎樣的故事?它在二戰時的真實戰績如何?這款武器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嗎?
一、88炮的誕生和服役
德軍88炮,全稱是「88毫米防空炮」,這個稱呼并不單指哪種武器,而是二戰德軍Flak型號高射炮總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首次作為一種武器參戰,并且迅速展現了戰場統治力。空戰成為戰爭的一種形式,飛艇、轟炸機對陣地戰的影響更是顛覆性的。
在戰爭之中,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對空戰的發展措手不及,尤其是當時比較保守的德軍,極度缺乏能打空中單位的高炮單位。
當時,德軍有50mm和65mm的高炮,后來又從英法手里繳獲了75mm高炮使用。
德軍在使用中發現,大口徑的高炮雖然射速慢,但是大片的彈片爆炸云對轟炸機傷害更大,對陣地的保護更強,所以他們青睞于大口徑的高射炮。
可是沒等德國軍工開動造炮,一戰就以德國的戰敗而結束了。
一戰結束后,德國受到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軍備發展受到監視和制約。直到在20年代,德國開始慢慢復蘇,對武器裝備的設計也大膽起來。
1930年代,德國克虜伯鋼鐵控股的瑞典福波斯公司開始研究56倍徑88mm防空炮,這個公司不僅是克虜伯控股,連設計人員和工人都是德國派來的,所以能躲開「凡爾賽官員」的監督。
德國不被允許生產「進攻性武器」,而防空炮是保衛領空的,屬于「防御性武器」,不在限制行列。
至于為什麼選擇88mm作為高射炮口徑,目前眾說紛紜,最廣泛的說法是88mm口徑的炮彈大小合適,既能保證炮彈威力,又能讓一個士兵抬起,保證效率。
從這種細節上,也能看出德國在機械設計上的先進。
1933年,納粹上台后全面擴軍,新型88炮被稱為「Flak18」,這個18是1918的意思,德國軍隊想以此讓英法誤認為該武器是一戰的型號。
Flak18炮身總長7.7米,重量超過5噸,高2.5米,寬2.4米。該炮搭配十字鋼結構炮座,有-3—85度的高低機,以及360度旋轉的炮架。
它的炮管近4.7米長,但是壽命不長,發射不到1000發就要更換,這一點直到后續型號才得到改進。
Flak18高射炮對空能打到10000米,當時世界各國的轟炸機都在這個范圍內,平射射程更夸張,達到14000米以上。
又因為Flak18的炮口初速較高,所以炮彈穿透力很強,在設計之初就考慮過破甲和攻堅,有專門的破甲彈搭配。
換句話說,88炮一開始就有反坦克的設計思想,因為德國是不許生產進攻性反坦克炮的,于是德軍把防空和反坦克炮二合一,躲過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
二、打完飛機打坦克,88炮打出威名
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這場戰爭常被稱為二戰預演,正是這場戰爭讓蘇德雙方見識了坦克戰的威力。
在內戰中,德軍支持的西班牙法西斯就是用88炮來打擊游擊隊使用的蘇聯坦克,而且戰績卓著。
Flak18在戰場上打出了名氣,但是問題也很大,比如炮管磨損了,沒法在戰場更換,只能趴窩。同時,它還有操作復雜,平射瞄準困難等問題。
于是德軍在1936年、1937年連續推出Flak18的改型,代號Flak36和Flak37。
這些改進型號采用了新型材料的多段炮筒,延長了炮筒壽命,也減輕了更換炮筒的難度。
其次,德國人把Flak系列的炮架設計得更合理,讓士兵容易操縱,搭配了光學測距儀,讓平射狀態的瞄準更輕松。
轉眼,就到了1939年,二戰爆發,德軍先向東吃掉了波蘭,然后向西和英法聯軍交戰。
在1940年5月,英法聯軍又被德軍分割,40多萬人聯軍被圍在敦刻爾克,即將被趕下海。
當時英法聯軍絕境反擊,英國的瑪蒂爾達2型坦克曾對德軍發起了突擊,正面沖入德軍第7坦克師的防線。
第7坦克師的司令是隆美爾將軍,當時德軍坦克主炮最大只有70mm,這種小水管炮筒打不穿瑪蒂爾達的裝甲。
最后第7坦克師沒辦法,把附近空軍防空部隊裝備的88炮用來反坦克,成功擊毀了英軍裝甲兵的突擊。
雖然88炮早在西班牙就有反坦克的經驗,但是法國這一戰讓88炮的性能得到了全軍的稱贊,尤其是當時的德軍裝甲兵對其愛不釋手。
在1941年,這款武器跟著隆美爾的北非軍團去了利比亞,隨后兩年在北非大展拳腳。
北非軍團孤軍作戰,缺乏空軍支援,前期就靠88炮來防空,北非德軍甚至專門組建了88mm炮兵部隊。
當年夏天,隆美爾的部隊以少擊眾,在北非重鎮「薩盧姆」埋伏英軍。德軍在荒漠里挖出戰壕和炮位隱藏88炮,等英軍馬迪爾達坦克突擊時突然開火。
此戰英軍占盡先機,250多輛坦克全面突擊德軍陣地,結果卻被德軍坦克和88炮擊毀120多輛坦克,北非的勝利天秤開始倒向隆美爾。
1943年初,美軍在北非登陸,正好遇到了從利比亞一瀉千里的隆美爾。
當時德軍缺乏油料,主要的裝甲力量全部趴窩,德軍總部要求隆美爾帶兵前往突尼斯整頓。但是隆美爾判斷美軍輕敵冒進,有獲得戰果的機會,于是帶著殘兵埋伏美軍。
之后,在「凱塞林山口」戰役里,美軍第一次和德軍交手,隆美爾將88炮埋伏在陣地上,吸引美軍謝爾曼坦克部隊進攻,然后將其一一點名。
失去裝甲力量后的美軍被德軍擊潰,500多輛坦克和汽車被摧毀,上萬人傷亡。
美軍以為德軍要反撲,大部隊后撤數十公里,但其實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在獲勝后迅速后撤。
除了北非戰場,東線戰場也是88炮的主場。
1941年夏天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后,德軍的88炮到處救火,當時國防軍的37mm反坦克炮打不穿T34和KV1的裝甲,只有88炮能消滅這些裝甲猛獸。
可在二戰初期,因為88炮身材太高大,目標太大,所以經常受到敵人的精確打擊。1942年后,德軍就繼續改進88炮,次年推出了Flak41型高射炮。
Flak41花了大力氣解決了高度問題,并且這一型88炮的炮彈更長,防空火力更猛,被大量應用在西線的防空部隊。
但因為Flak41的生產成本太高,該型88炮的產量也是最低的,大約只有500門。
三、盛名之下,88炮也曾被德軍詬病
1943年,德軍用88炮改造出了pak43型反坦克炮,因為當時十字炮架都被用到了防空炮上,這種反坦克炮裝上了榴彈炮的兩腳架,野戰型裝上了四輪小車。
而后,Pak43大量出現在東線戰場上,這種武器雖然笨重,但是殺傷效果無與倫比,能在2-3公里的距離上擊穿蘇聯軍隊的所有主戰坦克。
德軍還給88炮專門設計了高爆彈,用來精確摧毀碉堡,效果顯著。這時候德軍已經忘了這是一門「高射炮」了,各地部隊都在申請穿甲彈和高爆彈。
德國軍工部門由此思索,是不是能把這門武器直接用于陸戰呢? 于是,德軍又把88炮改造成了自行火炮,后來還裝在了虎式2型坦克、豹式坦克殲擊車上。
在和蘇聯坦克的正面碰撞中,德軍的虎式和豹式在近距離上1發就能打穿T34,在十幾米范圍內甚至能把T34直接打散架,威力可見一斑。
但是88炮也并不完美,這種「萬金油」武器也有自己的缺點,最被德軍抱怨的一點就是笨重。
除開裝在殲擊車和坦克上的不算,其余的Flak系列和pak系列88炮都很重,4-5噸的重量無法用騾馬拉動,沒有牽引車是難以移動的。
88炮在雨季更是一個后勤噩夢,東線戰場上蘇軍的裝甲部隊常常突然襲擊,德軍的88炮陣地很難部署到位,一旦敵人突破陣地,那這些武器只能原地銷毀。
在防空方面,88炮表現也乏善可陳,在二戰的后期,因為盟軍空軍的飛機更快、更高,88炮的防空能力有點捉急。
德國人1945年統計,每打下一架盟軍轟炸機,88炮要發射高爆彈一萬多發,效率只有128mm防空炮的五分之一。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了2萬多門88炮,分布在歐洲和非洲多個戰場上。這種武器雖然贏得了軸心國和盟軍的統一稱贊,但是光憑這種武器也難以改變戰爭的局勢。
88炮的設計思路奇特,是二戰前德國軍工無奈的創造,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喜。
二戰結束后,各國的反坦克炮進步很快,小口徑、輕量化的反坦克炮搭配高效的穿甲彈成為主流,「高射炮打坦克」的時代就徹底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