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俄戰爭結束之后,在東亞海面上已無敵手的日本帝國海軍在1907年的《帝國國防方針》中正式將大洋彼岸的美國開始視為海軍假想敵。而日后主導海戰的航空母艦彼時還沒有真正走上歷史舞台,因此日本海軍開始將依靠大炮巨艦進行最終決戰作為未來的終極目標。之后日本建造的長門級和大和級戰列艦都是這個方案的產物。
▲誕生于八八計劃的長門號戰列艦
由于大和號的嚴格保密措施,長門號在戰時一直被看作日本海軍的代表戰艦。而美國在看到大勝俄軍后不斷壯大的日本海軍,自然也沒法坐以待斃。于是美國海軍在老羅斯福總統的命令下派出16艘戰列艦和各種護衛艦組成的大白艦隊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環球航行。一方面是進行外事訪問,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要秀一秀肌肉。日本在目睹了美國實力之后認識到在各方面都遠不及美國海軍,那麼如何戰勝美軍就成為了一個問題。因此,日本海軍將艦隊決戰轉變為「漸減邀擊戰術」,也就是先以各種輔助兵力逐漸削弱敵方戰力逐步消耗到一個小于等于自身艦隊的程度,最后以主力艦隊進行決戰一舉將其殲滅。
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的魚雷戰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這使得日本作為第一個將航空戰術大規模投入實戰并且獲得了諸如殲滅英國Z艦隊和偷襲珍珠港等戰果的日軍卻沒有繼續發展航空戰術,而是過于偏向魚雷的使用,甚至將九三式氧氣魚雷視為殺手锏武器。這款魚雷可以在艦炮射程范圍外進行攻擊,航速快并且威力強大,更因為自帶氧氣助燃劑而幾乎不會在海面上留下痕跡,在戰爭初期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但在當時,魚雷的遠距離命中率是一個硬傷。為了彌補這一點,日本海軍采取了一種單艦以扇形發射大量魚雷來提高命中機率的戰術。而將這一戰術的產物就是球磨級輕巡洋艦北山號和大井號。
▲九三式氧氣魚雷,全稱六十一厘米九三式無氣泡氧氣動力魚雷
北上號和大井號同于1920年下水,1921年服役。同為球磨級輕巡洋艦的這兩艘艦艇全長162.15米,標準排水量5100噸,均裝備了七門三年式140mm主炮和兩門三年式76mm高炮以及八門以左右各兩座雙聯裝形式安裝的533mm魚雷發射管。
▲北上號輕巡洋艦
在1941年,為了將「漸減邀擊戰術」當中魚雷攻擊能力發揮到極致,北上號和大井號接受了改造,將原有的七門主炮拆除三座,裝上了足足10座四聯裝610mm魚雷發射管,單側就可以一次性發射20發九三式氧氣魚雷,這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日軍將這兩艘改裝后的巡洋艦命名為「重雷裝艦」。看起來,日軍戰勝美軍的戰術有了絕妙的殺手锏。
▲北上號改裝為重雷裝巡洋艦后的示意圖
唯一沒有讓日本人料到的是,他們引以為傲的魚雷戰術實則是點錯了科技樹。在珍珠港一戰中,日本人親自向世界示范了日后海戰的決勝兵器是航空母艦,但日本人又自己放棄了對航空母艦的應用。仿佛他們認為只要把美軍的戰列艦隊炸沉,美軍就會乖乖地建造新的戰列艦,以此來達成日軍的「漸減邀擊戰術」。他們可能并沒有料到,美軍在吃了航母的虧之后會近乎于報復性地大量建造航母來反擊日軍。日軍認為魚雷射程比艦炮遠,能占據優勢,卻忽略了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機的航程更遠。連對方航母的影子都沒看到,艦載機就飛到你頭上來了。
兩艘重雷裝巡洋艦改造完成后的首次戰斗即是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然而,由于美國約克城級航空母艦的優異表現,日軍四艘正規航母被全殲。而大將山本五十六以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為旗艦的主力艦群根本沒有想到美軍單是依靠航空母艦為主力而沒有如他預期中正面炮艦對決,在戰場外遠遠地轉了一圈就撤退了。更別提在正面戰場外參與佯攻阿留申群島的兩艘重雷裝巡洋艦了。既沒有攻擊能力也沒有攻擊機會,可以說是參與了一次公費旅游。
▲單側高達20發雷擊能力的五座四聯裝610mm魚雷發射器
之后,由于瓜島戰事吃緊,日本將北上號和大井號上的魚雷發射管減少到6座,作為高速運輸艦開始運輸兵力和物資。曾經日軍高層設想當中的大殺器當了還不到一年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快遞配送員」。在1943年的運輸任務中,北上號和大井號遭受了美軍的空襲,雖然沒有被擊沉,但也沒有什麼反擊的能力。1944年7月,大井號在馬尼拉西部海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存活下來的北上號也于同年的8月第三次接受改造成為了臭名昭著的兵器回天魚雷的搭載艦。
1945年1月改裝完成后的北上號一直留在吳港內進行訓練。然而美軍開始多次對吳港進行空襲,最終北上號在7月被擊傷,嚴重受損無法航行的北上迎來了日本投降,并最終于1946年被拆解。重雷裝巡洋艦作為生錯了時代點錯了科技樹的產物還沒有機會大顯神威就徹底走下了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