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門之戰:二戰后蘇軍奇襲日本,打完覺得略丟人,日本卻內心不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讓日本軍人向盟軍投降,一般的史書都以此為二戰結束的標志。
但事實上,法理上的二戰在當天結束了,現實中的戰爭卻還沒停止。
在日本投降后,蘇聯還發起了「千島群島戰役」,從日本手里奪回了千島群島。
今天日本天天吵著要俄羅斯「歸還北方四島」,根源就是這場戰役。
在歷史上,「千島群島戰役」亦稱為守門之戰。
千島群島是日本在19世紀末的侵略戰爭里占領的,該島鏈把鄂霍次克海封死,俄羅斯在遠東漫長的海岸線都被日本帝國包裹,想要進入太平洋,就要看日本的臉色。
在二戰末期,蘇聯對千島群島魂牽夢繞,這個島鏈就是蘇聯的東大門,它東向阿拉斯加,南壓北海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雅爾塔會議上,蘇方曾親自提出要拿回千島群島,美國也答應了。在日本投降后,蘇聯怕美國不認賬,抓緊時間發動登陸戰,奪下了這塊肥肉。
那麼,在1945年8月到9月,蘇聯在遠東的形勢到底如何?千島群島戰役打得是否激烈?日本現在一直想要回島嶼有可能嗎?
一、二戰打完了,美蘇瓜分德日的蛋糕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4年,德日法西斯的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英美蘇三大國開始商議戰后對世界的版圖的分配。
這時候的英國已經說不上什麼話,因此,美蘇兩大強國把德日兩國的勢力范圍進行分割。
在歐洲,蘇聯出力多,自然多分一點;在亞洲,美國出力最多,羅斯福本不想讓給蘇聯太多利益,但奈何日本太難打,美國想找蘇聯幫忙。
在1944年時,據美國估計:打敗日本要登陸本土,但要是再面對中國東三省的偽滿洲國和朝鮮半島,美國實在分不出兵,所以得讓蘇聯幫忙南下。
蘇聯答應了,但是也表示: 「除了東三省和朝鮮這些他國領土蘇聯不碰外,蘇聯要收回庫頁島和千島群島,這是蘇聯的心病。」
美國有求于人,所以很爽快地答應了。
1945年5月,歐洲戰爭結束,蘇聯揮師向東,幾十萬大軍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來到遠東,準備對日作戰。
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該武器的威力不僅讓日本陷入恐慌,蘇聯也對這種武器大為震驚。
蘇聯政府分析,日本在原子彈的威懾下有可能提前投降,蘇聯可能無需出兵,那遠東的形勢就不好說了。
而在華盛頓,杜魯門總統已經打算不再和蘇聯共同占領日本,也有可能拒絕蘇聯進入滿洲、朝鮮、千島群島,蘇聯或將在遠東分不到任何蛋糕。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8月8日,百萬紅軍突然殺入偽滿洲國,開始掃蕩日本關東軍。
僅僅一個禮拜,被譽為「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全軍覆沒,幾十萬日軍被抓了俘虜。
此時美國已經丟下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正式開始討論投降,莫斯科趕緊向遠東蘇軍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下令:
不必再等增援,馬上把能調動的部隊全部投入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拿下這兩塊寶地。
8月15日,就在日本裕仁天皇宣布停戰詔書的當天,蘇軍于勘察加半島出動,發起了千島群島戰役。
二、千島群島戰役,蘇聯最丟人的登陸戰
1945年8月,在千島群島上駐扎著約5萬多日軍,主力是第5方面軍的第91師團。
在一年以前,為了防范美軍進攻千島群島,日本在這里部署了8萬部隊。但是美軍最后選擇在南方進攻,日軍就把近一半的軍隊調到了沖繩和本土去防御。
千島群島最重要的防守中心在最北邊的「占守島」和「幌筵島」,占守島上約有11000多人的部隊,幌筵島則有10000人。
這兩個島都有有軍用機場,有坦克中隊,有水泥永備工事,這里距離堪察加半島最近,是日軍假象的接敵戰場。
8月15日,占守島的日軍接到了天皇的「終戰詔書」,島上的最高指揮官是堤不夾貴中將,他主張按兵不動,等蘇聯先跟自己接觸,同時進行有限的戰備,防止蘇軍「無禮」。
8月15日開始,蘇軍從堪察加半島上最南端的「洛帕特卡角」炮擊占守島。接下來兩天,蘇聯偵查飛機多次飛過占守島上空。
日軍知道蘇軍可能登陸,堤不夾貴下令北部海灣的日軍進入戰斗狀態。
蘇軍當時在勘察加只有一個101步兵師,還有些海軍的陸戰隊和當地的守備部隊,總人數僅8300多人,裝備有60多艘美國支援的登陸艇。
該部隊的指揮官羅曼諾維奇被命令在48小時登陸占守島,他以為自己聽錯了命令,讓一個沒有海戰經驗的步兵師,在兩天內組織一場登陸戰,其難度可想而知。
羅曼諾維奇向上司申訴:「這個時間哪怕是組織一次地面進攻都很緊張,何況是登陸戰,我需要增援。」
但是遠東方面軍的軍令不容置辯,華西列夫斯基命令空軍向101步兵師運去戰略資源,羅曼諾維奇連忙組織軍隊前往港口,并征用當地的民船、登陸船、民用汽車來搭載武器。
16日的24小時內,101步兵師指戰員簡單地制定了戰術,8000多蘇軍于17日早上從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港出海。
如此短暫的登陸準備,讓蘇軍下級軍官們捏了一把汗,但是他們也知道日本已經投降,海軍陸戰隊幻想著是去「接收」島嶼的,不用和日軍拼刺刀。
8月18日凌晨,蘇軍來到占守島北部海灣,羅曼諾維奇下令發起進攻。
倒霉的是,當時海上有大霧,能見度非常之差,幾艘炮艦幾乎看不到岸上的日軍炮台。
而且蘇軍不了解當地的水文,選擇在退潮的凌晨發起進攻,結果登陸艇在距離占守島「竹田濱」100多米外的海里無法行進,本來要運上岸的坦克也無法登陸。
蘇聯海軍陸戰隊不得不從這里下水,在北太平洋寒冷的海水里武裝泅渡。
這些士兵事前沒有接到泅渡的通知,他們背著幾十公斤的武器,很多人最后體力透支,沒有挺過這100多米的距離。
與此同時,蘇軍用艦炮和岸炮轟擊占守島,枕戈待旦的日軍被炮聲吵醒,一邊向后方通報戰況,一邊組織反擊。
日軍岸炮向竹田濱海上的蘇軍登陸艇射擊,蘇軍海上炮艦予以還擊,但因為大霧,蘇軍的射擊精度不高,反而是日軍距離近,看得清,定點敲除了好多艘登陸艇。
蘇軍登陸部隊驚慌失措,很多士兵掉入水里,在冰水中失去生命。
小股蘇軍最終于早上5點登陸,然后以既定的戰術向日軍炮台后方穿插去牽制日軍,為后續的登陸部隊減輕壓力。
但是蘇軍陸戰隊沒走多久,就聽到了一種絕望的轟鳴聲,日軍坦克來了。
日軍池田末男大佐率領的第11戰車聯隊出動,該聯隊有60多輛坦克,第一波沖擊就出動了10輛坦克。
可登陸的蘇軍大多是游泳上來的,只帶了輕武器,最強的火力就是手榴彈,沒法打坦克。
日軍的坦克雖然輕薄,但是打起這些輕步兵來還是輕輕松松的。
早上9點,蘇軍第二波登陸部隊上岸,支援了被日軍戰車壓制的海軍陸戰隊。蘇軍用集束手榴彈消滅了日軍的一些薄皮坦克,兩軍在占守島中部展開激戰。
隨著時間的推進,蘇軍漸漸在竹田濱掃出了一塊登陸場,越來越多的蘇軍登上島嶼,截止18日中午,占守島登陸行動基本成功。
蘇軍摩拳擦掌,準備把坦克拉上去來一場堂堂正正的對決,結果就在這時候,日軍突然停火了。
三、千島群島不戰而丟,想要回去難如登天
日軍突然停火,并不是因為放棄陣地逃跑了,而是第96師團接到了上司第5方面軍的命令:
「不要跟蘇軍繼續交火,免得破壞日蘇停戰的協議。」
很快,第5方面軍要求堤不夾貴派人去跟蘇軍談判,和平移交島嶼。
日本派出了軍官前去交涉,但是上岸的蘇軍失去了電台,沒有和后方聯絡的方式,士兵不知道日軍要和談的意圖,就扣下了日軍軍官,繼續進攻。
日軍隨后也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反擊,兩軍又進行了小規模的交火,直到蘇軍一位上校軍官登陸,帶來了電台聯系了羅曼諾維奇,這才讓兩軍停戰。
8月19日,日蘇兩軍在占守島上還在交火,第5方面軍司令樋口季一郎將軍這次發來命令,讓他們立刻投降,日軍才徹底放下武器。
8月23日,第96師團司令堤不夾貴親自去蘇聯軍營商量投降事宜,當聽到蘇軍只有8000人,登陸部隊才2000多人時,堤不夾貴非常氣憤而又不甘地說:
「早知道就讓他們全部去喂魚,然后再獻島。」
在占守島投降后,蘇軍也派兵接收了后面的幌筵島,共俘虜日軍20000多人。
至此,占守島戰役宣告結束。
占守島戰役是千島群島戰役里唯一的一次登陸大戰,此戰斷斷續續持續了三天。
在戰斗中,蘇軍登陸部隊8000多人傷亡1500多人,其中420多人犧牲,還有近百人活不見人死不見尸,很可能是在登陸時被海水淹死。
日軍則傷亡1020人,其中陣亡300多人,傷亡遠小于蘇軍。
這次戰役是蘇軍在二戰里少有的登陸戰,因為缺乏經驗,以及準備倉促,101步兵師打得實在是有點丟人,以至于后來蘇聯官方都不太提起這次戰斗。
而占守島和幌筵島戰斗結束后,整個千島群島都宣布投降,蘇軍順勢南下占領整個群島,又俘虜了2萬多日軍,在擇捉島俘虜了日軍10000多人。
9月,蘇軍占領千島群島全境,已經站在了北海道的門口。蘇軍曾試探性詢問美國是否可以登陸北海道,但遭到了美軍的拒絕。
從1945年開始,蘇聯和俄羅斯一直占領著千島群島,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
在這期間,日本一直以1855年日俄《下田條約》為理由,要俄方歸還南千島群島的擇捉、國后、齒舞、色丹幾個島嶼,但是都被拒絕。
雖然在國際地圖上,這幾個島嶼一直被劃歸日本,并標注上俄占,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俄羅斯是不可能把這些領土吐出來的。
畢竟,千島群島作為鄂霍茨克海的門戶,對俄羅斯在北太平洋的存在非常重要。
「南千島群島」包含千島群島最大的幾個島嶼,俄軍在這里駐軍,和庫頁島呈掎角之勢,這幾艘「不沉航母」可以對日本本土形成壓制。
此外,南千島群島地區漁業資源豐富,海里還有油氣資源待開發,這麼一個聚寶盆,俄羅斯是說什麼都不肯還回去的。
早在90年代,美國和日本就對葉利欽軟磨硬泡,要拿幾百億美金投資換取這幾個島,但被俄羅斯拒絕了。
21世紀普丁上台后,這事就更不可能了。
普大帝的脾氣眾人皆知,「俄羅斯一寸都不能少」是他的口號,日本想要收回北方四島,這機率可能和美國從日本撤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