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機如何知曉自己被鎖定了?一旦被鎖定,逃脫的幾率有多大?
在很多人印象中,導彈給戰斗機帶來的威脅并不大,即使戰斗機不幸被鎖定,也可以通過騰轉挪移將導彈規避過去。可近年來敘利亞、俄羅斯以及沙特等國的戰機接連被擊落,血淋淋的事實表明,戰機被發現后逃脫的機會似乎并不高。
那麼戰機被導彈鎖定后,逃生機率有多大?那些幸存的戰機是如何完成察覺、實現逃脫的呢?
2017年,敘利亞飛行員駕駛的蘇22戰機被美國擊落,2018年,俄羅斯飛行員駕駛蘇25戰機被便捷式防空導彈擊落,2019年,印度一架米格21戰斗機被巴基斯坦擊落……
各國千挑萬選出來的飛行員,駕駛技藝肯定不會差,駕駛的戰機也并不落后,米格25甚至號稱是世界上最快的戰機,可即便如此仍舊 難以逃脫導彈的鎖定,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速度。
目前世界一流戰機的速度普遍在2馬赫左右,美國的F22戰機稍快一些能夠達到2.25馬赫,俄羅斯的米格25更是號稱世界最快戰機,可即便如此速度也僅能達到3馬赫。反觀 地對空導彈呢?飛行速度基本上都在4馬赫以上,可能在飛行員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導彈就已經抹平了與戰機的距離,直接將戰機擊落了。
除此之外,敵人一般會針對一架戰機,發射數枚地對空導彈,數量優勢能幫助地對空導彈封死戰機的騰挪空間,這也是戰斗機在被導彈鎖定后,極難逃脫的另一大原因。
如果敵人發射的不是地對空導彈,而是空對空導彈,那麼飛行員架機逃生的希望就更渺茫了。因為目前世界上飛行最快的空對空導彈速度已經突破了6馬赫,不僅速度更快,而且還配備了更智能化的追蹤系統,即使是你發射干擾彈或者選擇跳機也沒用。
當你發射干擾彈時,空對空導彈可能會自行規避,當你選擇跳傘逃生時,導彈上可能會分導出數十枚小熱能跟蹤導彈,在落地前將人擊斃。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 戰斗機在被敵方鎖定后,逃脫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尤其是性能比較落后的戰機。以目前作為世界各國主力的三代機為例,被鎖定后逃脫幾率甚至在20%以下,4代機和5代機雖會稍好一些,但絕大多數仍舊難逃被擊落的命運。
那麼那些曾經被導彈鎖定卻存活下來的戰斗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 戰斗機是沒有辦法準確判斷出自己是否被對方雷達鎖定的。
地面防空系統在偵查過程中,會不斷向天空的各個方向發射雷達波,當這些雷達波遇到戰斗機時,就會被反射回去,在雷達上形成固有信號,但是這個時候是不足以在雷達上成像的。也就是說戰斗機如果僅被雷達掃中一兩次,就高速飛行逃離了掃描區域,足以逃過偵查。
但是戰機如果長時間在上面區域徘徊,并多次被采集到反射信號,那麼雷達就會集中力量掃描戰機所在區域,一旦發現戰機后就會加以鎖定,并隨時準備動用地對空導彈。
因此,如果地面間歇性地向飛機所在區域發射雷達波,那麼飛行員基本上可以默認這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地面頻繁發射,那麼飛機就要隨時準備展開撤離,乃至于做好跳傘準備了。
其次, 根據地面發射不同類型的導彈,戰斗機會做出不同的干擾措施。
地面發射的導彈一般包括 雷達制導導彈和 紅外制導導彈兩種。當敵人發射雷達彈時,戰斗機通常會丟出一部分金屬箔條,這些金屬國家在空中爆炸后,會形成一團大面積金屬云,對于雷達彈頗有奇效;如果敵人發射的是紅外彈,那麼戰機在飛行過程中,尾部會噴出一大片干擾彈,利用高溫來迷惑紅外燈的熱信號,從而為戰機撤離爭取時間。
最后,隨著導彈越來越智能化,戰機想利用干擾物將導彈引爆基本不可能,只能拖延時間。
地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的速度雖然都非常快,但是也有一個致命弊端,那就是導彈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太短,如果短時間內不能追上戰機,就會進入無動力射程、再也無法命中。
話雖如此,戰斗機想要逃過導彈的致命追殺還是非常困難的。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感慨,人類真是一種矛盾的產物,一邊不斷武裝戰斗機,讓戰斗機從沒有雷達、只能夠依賴槍械作戰,發展到如今擁有多個雷達、可以攜帶先進導彈。另一邊又不斷研發防空導彈,始終保持對各類戰斗機的壓制,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人類軍事科學才在不斷迅猛發展。
隨著科學水平的日益提高,飛行員駕駛技藝在空戰中所占據的權重會越來越低,從預警機、偵察機、戰斗機到無人機,科學作戰體系的重要性將會被無限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