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空軍大部分竟然是高射炮手?被動防御難以成功!
提起二戰中的德國空軍,軍迷們會想起梅塞施米特-109式戰斗機、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或者開創人類歷史的梅塞施米特-262噴氣式戰斗機。但令人驚訝的是,二戰后期德國空軍中的高射炮部隊迅速擴大,以至于名為空軍卻有超過一半人員在操作高射炮。消耗了巨量的鋼鐵和彈藥,卻根本無法挽救德國。
攻守兼備掌握制空權
一戰中德國研制了多款先進戰機,并涌現出如「紅男爵」那樣的王牌飛行員。故而《凡爾賽和約》中,戰勝國規定德國不得擁有空軍。然而1926年《巴黎協定》廢除了對德國發展民用航空的限制,德國就秘密發展軍用航空工業、培養飛行員后備人才。在1935年德國擴軍之后,只用了四年時間就打造出了一支戰力超強的空軍部隊。
1939年戰爭爆發之時,德國空軍共擁有1191架轟炸機,361架俯沖轟炸機,788架戰斗機,431雙發重型戰斗機和488架運輸機。雖然當時英美航空科技發達,但由于大蕭條的影響,其一線裝備的戰機性能已經落后。而蘇聯本身技術落后又急于擴軍,導致其空軍規模龐大但戰機普遍性能落后。這是為何德國在1939年到1941年,其空軍在歐洲罕有對手的原因。
斯圖卡俯沖轟炸機
但要注意的是德國空軍掌握制空權,和閃電戰的整體優勢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對波蘭、對法國還是蘇聯,德軍都是不宣而戰。在短時間內出動大批轟炸機攻擊敵方機場,直接消滅敵方戰斗機和地面設施。
接下來坦克部隊狂飆突進直接占領機場,或切斷敵空軍后勤補給線。這樣德軍戰斗機所面對的,是倉促應戰、缺乏有效指揮和后勤保障、性能又落后的敵戰斗機;如此不公平的空戰自然會取得很好戰果,并涌現出眾多雙料王牌。可一旦陷入拉鋸戰德國空軍后勁不足,就會導致戰局被逆轉。
高射炮本是補充
一戰中隨著空軍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德國克虜伯公司在艦炮基礎上研制了性能優良的88毫米高射炮。在二戰之前德國又研制了新的Flak 36/37型88毫米高射炮,并成為了野戰部隊的重要防空手段。
88炮和炮組
88毫米高射炮的價格還是昂貴,所以德國還研制了眾多20毫米和37毫米的小口徑速射炮。由于空軍司令戈林獨斷專行,二戰中絕大多數德軍高炮部隊也都屬于空軍序列。在1939年9月時德國空軍擁有657個重型高炮連和560個輕型高炮連,而德國陸軍僅有8個高炮連。雖然重型高炮連主要負責要地防空,但輕型高炮連一般下放執行野戰防空任務。
總體來說,在二戰前期德國空軍就能掌握戰場制空權,其后方城市很少能遭到敵方轟炸機群的攻擊。同時處在進攻階段的德軍部隊,依靠少量的高射炮也能對漏網之魚形成足夠的威脅。到了戰爭后期德軍才被迫增加野戰部隊的防空炮數量,比如黨衛軍裝甲師編制內裝備有20毫米高射炮114門,37毫米高射炮8門和88毫米高射炮12門。
掩護坦克的高射炮
高射炮喧賓奪主
二戰前期德國的勝利帶來了占領區的迅速擴大,導致德國空軍的需要保衛的面積翻番。可是德國的工業產能卻無法短時間內生產出足夠多的戰斗機,德國戰前的精英訓練模式也沒有足夠的飛行員儲備。此外在二戰爆發之后,德國的雷達技術開始被美英反超,這都為后來的國土防空作戰埋下巨大隱患。
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證明了當時德國與閃電戰高度配合的空軍部隊,并沒有單獨進行戰略轟炸逼迫強大對手投降的能力。而接下來希特勒又錯誤地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導致空軍主力轉向東線戰場。從1941年開始英國空軍既是支援蘇聯又是出于報復心理,開始對法國等占領區展開轟炸。美國加入二戰之后將戰略轟炸機放在英國,從而讓德國開始經歷無休止的國土防空作戰。
防空作戰的262噴氣戰斗機
面對越來越多的盟軍轟炸機,德國開始大量生產88毫米,105毫米和128毫米高射炮。單純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似乎生產高射炮更劃算。 畢竟火炮只需要德國比較充足的鋼鐵而不需要鋁,運輸高射炮也只需要燒煤的蒸汽機車。同時培養高射炮手所需要的時間和成本,也比訓練戰斗機駕駛員更少。
就這樣在客觀現實和主觀誤判下,德國空軍高射炮部隊開始迅速膨脹。至戰爭結束德國空軍陸續組建了31 個高炮師和6個高炮軍,最高峰時期擁有6387門重型及9333門輕型高炮,還配備多達5360臺探照燈設備。防空部隊數量占到二戰后期國防軍現役部隊總人數的25%,遠遠超過了德國空軍中空勤人員的數量。
夜間開火的高射炮
當然負責本土防御的高射炮很多是由希特勒青年團的志愿者、老年人和女性輔助人員操縱,據估計僅參與本土防空作戰的人員超過100 萬之眾。
過猶不及。如果說在1943年。美軍轟炸機最開始光臨德國,時因為戰斗機不足而生產高射炮,二者并肩作戰尚屬于正常選擇。可之后高射炮兵規模的迅速膨脹,不可避免地占用德國已經越來越緊張的工業產能。
德國當時不僅是面臨著飛機數量不如對手,而且坦克和潛艇的產量也和戰爭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可德國生產了超過6萬門各式高射炮,而戰斗機的產量卻只有5萬多架。 高射炮單位需要大量的雷達和通信設備,相關需求消耗了德國一半的軍用電子產品。
更加對德國不利的是,后期美英戰斗機和轟炸機都擁有高空優勢。這一方面讓德國被迫改進戰斗機的高空性能,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只有88毫米以上口徑的高射炮才能承擔國土防空任務。可德國人卻并沒有研發出VT引信,其雷達也經常被盟軍的電子干擾裝置所壓制。這樣每一次迎戰盟軍轟炸機群,德軍只能拼命發射炮彈在空中制造攔阻線,試圖用「彈海」來淹沒盟軍的「機海」。
1944年后期,德軍每個月就要消耗300萬發大口徑高射炮彈,總發射量相當于德國彈藥生產總量的12%。每擊落一架四發轟炸機德軍要消耗2000發以上的大口徑高射炮炮彈,這已經能夠打退蘇軍一次團級規模的進攻了。而能夠直瞄攻擊的德軍戰斗機,只需要幾發20毫米炮彈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德軍防空塔
被動防御難以成功
雖然遭到了很多的批評,但也有人認為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德軍高射炮戰果更好。德軍高射炮在1944年擊落了3500架敵機,而戰斗機卻只有1000架。但這數字是建立在1943年后,德國用于國土防空戰斗機數量嚴重不足這一基礎上。以至于難免產生這樣的聯想:如果德軍把用于生產高射炮的產能用于生產戰斗機上,或許其實際戰果會更加理想。
當然有人會說一門高射炮比一架轟炸機或戰斗機便宜太多,可戰爭中的經濟賬不能看單件兵器。比如在反坦克飛彈出現之后也產生過「反坦克飛彈淘汰坦克」的論調,這實際上與二戰中德國大造高射炮來試圖奪回制空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二戰時期德國受制于資源不足,陷入了另類的以小搏大的誤區結果最后得不償失。
被德軍重型高炮直接命中的B-17G轟炸機
回顧德國在二戰后期的對空戰斗,會發現即使德國能夠將高射炮的生產數量再翻一倍;給盟軍造成的損失增加一倍,也不足以抵消盟軍的轟炸機優勢。而高射炮最大的問題,在于其既不能將敵人消滅在機場和飛機制造廠,也很難在敵機投彈之前就將其擊落。
盟軍雖然遭受了一定損失卻牢牢掌握著主動權,從而將更多的德軍飛機和高炮消滅在工廠里。這樣在可投入兵器數量上的此消彼長,德國根本不可能在國土防空戰中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