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閥混戰的時代,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雖然落後了中正式兩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槍也落後了一代,但是仍不失為一把結實可靠的步槍。
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Gewehr88或簡稱Gew88),由于該槍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該型步槍遂轉售給土耳其、非洲一些國家和中國的清政府。
基于清政府的洋務派對「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為毛瑟步槍,成功地將設計資料和生產機械賣給了清政府。故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1899年江南製造局也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軍到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各個武裝部隊的輕武器裝備的主要槍型。
由于該槍的主要生產者為位于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同時,因前期進口的德國產1888式步槍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國內前期的仿製品也採用了全長式槍管套筒,故其早期槍型也被稱之為「老套筒」。1904年,漢陽兵工廠對此槍進行了改進,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其他則參考了德國1898式步槍,改進了照門,通條改放在護木之中等。
由于生產時間長遠,民國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根據當年在新軍第八鎮(師)21標一個士兵的回憶,當年第八鎮的步槍全部是漢陽兵工廠出產。因此,1911年10月10日晚上,程定國所開的第一槍,用的應該是漢陽造,由此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該槍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漢陽造88式步槍
清末的洋務派大臣張之洞,時任兩廣總督。雖然當時廣東己有省城內廣東機器局,城外增步軍火局,又在1887年,于廣州大北門外番禺縣屬的石井墟設石井西局,創建製造槍彈廠一所。但是規模太小,制槍又多用為手工,張之洞決定重新購置機器,建設新廠。
此事經張之洞與清政府駐俄德奧荷四國大使洪鈞及接任的許景澄的合作下,與德國力拂廠(LudwigLoewe)商定,購買可日產50杆11mm口徑(.43Mauser)、毛瑟1871/84型步槍的機器及附屬設置。
毛瑟1871/84型步槍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繼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不願負擔未清的尾款,以及將來開辦後的經常性開支。朝野一陣討論之後,張之洞在1890年爭取到在湖北設廠,決定因素是湖北有大冶縣產鐵。
1891年,張之洞聽說了新型德國制式步槍1888式。在5月電請許景澄,改訂製造小口徑步槍機器,此項變更,又追加了45萬馬克。採用新型步槍對中國兵工事業最大的衝擊,是計畫採用無煙火藥和金屬包裹彈頭,這在當時世界各國都是先進技術,中國工業能力是無法支援的。同年,江南製造局首先制出了使用無煙彈藥的快利步槍。當時的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主要使用黑火藥裝填子彈的單發步槍,因此八八式步槍可說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武器。
德國委員會1888式步槍,漢陽造的設計由此而來。
德國的88式步槍設計使用的彈藥是88式(Geschoss88)7.92mm子彈,其彈徑是8.08mm,後來在1903年採用的S型尖彈,其彈徑為8.20mm,因此設計使用88式子彈的槍械不能使用尖彈,會有炸膛之虞。現今市面上的7.9子彈,多是較大的尖彈,較小的88式子彈已經列入了收藏品。中國以往稱88式子彈為七九圓彈,因為其彈頭為長圓形,一直到抗戰結束仍有大量生產。S型及SS型分別稱為尖彈及重尖彈。在美國又稱德國88式子彈為7.9x57J,s型及SS型為7.9x57JS。
在軍閥混戰的時代,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雖然落後了中正式兩代,比日式的三八步槍也落後了一代,但是仍不失為一把結實可靠的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