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工資低。」這已經成為如今上班族的共識。現今的物價高漲,讓上班族們壓力重重。確實,在房價高漲的時代,普通上班族想購買一套房子本身就是很艱難的一件事。
那麼,在民國的工資如何呢?我們來看一份1933年秋天上海幾種生活必需品的零售價:大米,每公斤大洋8分;豬肉,每公斤大洋2角;菜籽油,每公斤大洋3角2分。
1933年,南京民國政府頒布了《文官官等官俸表》,規定了官員的工資標準。從中我們找到蔣介石等人的工資,蔣介石每月的工資是每月800塊大洋,副委員長、各部次長以及各省主席,他們的工資是每月680塊大洋。(注:當時大洋也稱銀元)
有趣的是,胡適作為國民黨駐美大使,他的工資要遠遠高于蔣介石。根據當時的《外交部領事官官等官俸表》規定,駐美大使每月可拿兩份工資,一份是基本工資,每月1000塊大洋;一份是職務補貼,每月1400塊大洋。
也就是說,胡適每月到手的工資是2400塊大洋,這是一個驚人的收入。可能大家對魯迅先生的月薪都有能諒解,魯迅對工資很看重,「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要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在日記中,魯迅幾乎記載了他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其中在北京購買四合院最常被人說起。
1919年,魯迅花費3675塊大洋購買了北京八道灣11號一座「三進的大院子」,這是魯迅的第一套房產。1924年,魯迅以不到1000塊大洋(包括裝修)的價格購買了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的一套四合院。
當時魯迅的工資包括教育部300塊大洋的月薪,以及部分稿費、講課費等,月收入約350塊大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八道灣的房子只需要一年的工資,而西三條的四合院只要三個月的工資。
或許有人會說,魯迅和蔣介石,一個是名人,一個著名政治家,兩人的工資肯定高啊。據統計資料,1928年北平小學的老師月薪是50塊大洋左右。這樣的收入,普通老師用一年時間就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