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和張學良都是中國歷史上響當當的人物。
一個是天才畫家,一個是愛國將領,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實際上兩人具有幾十年的友誼。
張大千畫風清新俊逸,瑰麗雄奇。他在畫壇上的藝術成就自不待言,可這位繪畫大師居然說:「 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他對自己的繪畫很自負,對自己的烹飪更自負。
在張大千的美食觀里,食物不但要「色香味」俱全,更要注重「外形」,這個「形」就是美食的造型。
猶如他的畫和生活情趣一般。
張大千的女兒張心瑞回憶說:
先父大千一生致力于繪畫藝術,不飲酒不吸煙不玩牌,唯飲清茶。筆硯之余,或自制菜肴與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館進食。在京時常與親友家人吃譚家菜,冬季亦去西單胡同吃蒙古族同胞經營之烤羊牛肉。
由此可見張大千精于美食一道。
張大千與張學良的交情,就始于繪畫與美食。
在20世紀20年代,張大千已經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頗負盛名。
說來奇怪,讓張大千成名的倒不是他自己的作品,而是他的仿作。那時候他仿清代著名書畫家石濤的作品,已經到了爐火純青,以假亂真的程度。正是因為張大千的仿畫達到如此程度,才使得北平、上海兩地的鑒賞家和書畫收藏者上當。那時候上過張大千當的,就有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喜歡附庸風雅,當時也耗費巨資收藏了不少書畫作品,其中就有石濤的畫作。毫無疑問,在這些藏品中,張大千的仿作也是其中之一。久而久之,在書畫界就流傳開這樣一種說法:所謂石濤的畫作,其實有一大半是出自于一位「青年畫家之手」。這位畫家只比張學良年長了3歲。
當聽到這個傳言時,張學良感到很驚訝。于是,這位大名鼎鼎的畫家張大千,引起張學良的好奇。
1930年10月,已經在北平任職的張學良聽到一個消息,張大千也在北平旅行。早就想認識張大千的張學良于是發了一張請柬,邀請張大千到他的寓所里吃飯。當張大千收到請柬后,不由得心里「咯噔」一下,他早就知道張學良收藏了好幾件他仿畫石濤的作品,自己與張學良并不認識,平時也沒有來往,此時請自己去吃飯,難道是一場「鴻門宴」?一個是將領,一個是畫家,所謂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再者說畢竟是張學良受了騙,估計他沒安什麼好心。
正在張大千猶豫不決的時候,三位軍人忽然來到張大千的住處拜訪。其中的一位軍官相貌英俊威武,微笑著問道:「哪位是張大千先生?」
張大千忙道:「我就是張大千,請問閣下尊姓大名?」
為首的軍官走上前來,拉住張大千的手道:「我叫張學良,久仰先生大名,今日專程請您赴宴暢談。」
張大千沒有想到張學良會親自前來,此時已經沒有辦法,他只得跟隨張學良來到他的官邸。
當張大千進入宴會廳時,不由愣住了,就見在座的都是當時書畫界的名流,其中有著名畫家齊白石,陳半丁等人。
那時候張大千終究是年輕,一看這個場面,心里不由暗想:壞了,在這麼多前輩面前,張學良看來要教訓我一下。
然而,令張大千意外的是,在酒席進行中,張學良非但沒有責怪自己,反而端起酒杯說道:「今天請大家前來,是向大家介紹一位年輕的畫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仿石濤畫專家張大千先生。」
張學良說完這句話,又爽朗地笑道:「我的收藏中,有很多大千先生的杰作,今日就為我們的相識干杯。」
張大千沒有想到,這次宴會結束后,他不但被張學良奉為上賓,而且更讓他在中國畫壇聲名大振。
而張大千對張學良的寬宏大度,也十分折服。
于是從那以后,兩人便結為深厚的友誼。
張大千與張學良的「畫緣」還在繼續。
1930年,張大千在北平琉璃廠的古玩店鋪中,偶然間發現了清代著名書畫家華巖的一副《紅梅圖》。
張大千仔細鑒賞后認為,這是一副真跡。
于是,他興致勃勃地打算掏錢買下這幅畫。
然而,張大千身上沒有帶夠錢,只好和古玩店老板商議,第二天再來買畫。可張大千還是沒有想到,等第二天他來買畫時,古玩店老板竟然說:「這幅畫已經沒有了。」張大千更加奇怪。
他十分喜歡這副《紅梅圖》,他經過跟古玩店老板討價還價,才決定以300塊大洋成交。那時候這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他由于身上沒有足夠的錢,只好懇求老板千萬要留著這幅畫,他明天就來買。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張大千剛走后不久,張學良也帶著隨行侍衛來到了古玩店。
張學良一眼就看準了這副還沒有收起來的《紅梅圖》,當得知這幅畫已經以300塊大洋被別人預定時,張學良說道:「掌柜的,我給你500塊現大洋,你賣不賣?」隨即就讓隨行軍官掏錢。
古玩店老板一看,轉眼間這幅畫的價格幾乎翻了一倍,又礙于張學良的威嚴,最終還是把這副《紅梅圖》賣給了張學良。
當張大千第二天帶著300大洋前來買畫時,古玩店老板才不好意思地說:「實在是對不住您,您選的畫,被張學良將軍買走了。」張大千一聽是張學良買走了畫,就知道這幅畫肯定是沒辦法再追回來,只好嘆息著離開。
故此,這成了張大千心中的一個遺憾。
張大千與張學良再續「畫緣」已經是多年以后了。
此時張大千早已是名冠世界的國畫大師。
張學良也已成了一位「普通人」,和「趙四小姐」過著平凡的日子。
1961年的3月,已經年過花甲的張大千僑居海外,當他回到中國台北訪問時,專程拜訪了張學良。
兩位老朋友已經闊別了26年,張大千與張學良互相端詳對方的容貌,看著對方都已滿頭華發,不禁感嘆歲月的無情。
在談笑風生之間,兩人都說起20多年前爭相購買《紅梅圖》的往事,張大千遺憾地說:「那次我如果帶夠了錢,那幅畫可就不是你的了。」
短暫的相聚后,張大千要回去,在台北機場分別的時候,張學良忽然將一個用紅綢子包裹的禮品,遞給張大千,說道:「一點薄禮,不成敬意,不過,你一定要回到家中的時候,才能打開看。」
在飛機上,張大千感慨萬千,他不知道張學良送給他的是什麼,看起來挺「神秘」的,還要他回去才看。張大千不由自主就把包裹打開了。映入他眼簾的,就是當年自己與張學良爭相購買的《紅梅圖》,看著這幅畫,張大千不由潸然淚下,包裹中還夾著一封信,上面寫道:
爭購一事,并非奪人所愛,實在不能自禁,事后,輾轉難忘,甚是慚愧。
張學良也是愛畫之人,他實在不能禁止自己對《紅梅圖》的喜愛。
張大千看了信和畫后,百感交集。
這一段糾纏20多年的「畫緣」,如何了卻心中的遺憾?他回到家中,心緒依然難平,為了回報張學良的深情厚誼,張大千閉門謝客,精心繪制了一副《臘梅圖》,并托人輾轉送給張學良。
這副張大千的精品書畫,張學良非常喜愛,特意掛在自家的書房里,時時能想起友人的情誼。
那時候張學良并不知道,再次與張大千「續寫畫緣」,已經是20年之后了。
1981年,農歷新年的一天,在台北市外雙溪張大千的寓所里,張大千像往常一樣,在畫室里準備提筆作畫。他正想在畫紙上落筆,突然停了下來,此時他想起與他一樣身在台北的張學良。
一個想法在張大千心里升起:為什麼不邀請張學良來家里做客呢?如今是新年,一起吃個年夜飯不是很好嗎?
張大千于是放下畫筆,他從身邊找出一張較小的紙,一筆筆工整地寫下宴請張學良要吃的菜:
干貝鴨掌、紅油豚蹄、菜苔臘肉、蠔油肚條……
張大千停下筆,略微思考了一下,又繼續寫著:
六一絲、蔥燒烏參、干燒明蝦……
張大千還是不滿意,他停下筆又思考了一下,忽然自語道:「我真是老糊涂了,漢卿是東北人,這過年怎麼能沒有餃子呢?」
張大千寫著寫著,于是,一副洋洋灑灑的宴請菜單就完成了。
與他的繪畫一樣,張大千對飲食方面特別講究。一般情況下,他制作或食用的菜肴都是應季的,很新鮮的蔬果菜肴。張大千對這些菜肴的做法都比較簡單,但力求精致和有品位,因此他請客的時候,會首先寫下菜單,然后讓客人看,讓廚師看,確保宴會能達到客人滿意的效果。
尤為主要的是,要宴請張學良這樣的貴客,張大千自然更加重視。
與別的藝術家不同,張大千很善于交朋友,喜歡和志趣相投的人來往。別的藝術家可能性格很孤僻,很自閉,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大千走南闖北,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交到朋友。
但是,張學良由于在除夕夜那天臨時有事,沒能赴宴。張大千將經過深思熟慮的菜單留了下來。
直到正月十六,過完了元宵節,張學良和趙一荻才來到張大千的居所。當張大千拿出他書寫的菜單時,張學良十分喜歡,他把每一道菜都念了一遍,說道:「大千,你今天準備的菜,可真不少。」
張大千大笑道:「過年嘛,總不能讓你吃牛肉面?」
就這樣,眾人品嘗了菜單上的一道道美食。
張學良把菜單拿回家后,由于十分喜愛,便精心裝裱了一番,并留出空白,等再次與張大千的聚會的時候,請張大千題詞。
張大千于是為張學良補白了蘿卜、白菜、水果等精美素食材料。
那時候張大千因為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不能吃甜食,不能吃肥肉。
于是他又當場賦養生詩一首:
蘿菔生兒芥有孫,
老夫久已戒腥葷。
臟神安坐清虛府,
哪許羊豬踏菜園。
張大千和張學良的好朋友張群也在上面題了字。
1982年,當這副精美的「美食菜單畫」在海外展出時,轟動一時。
后來收錄進《張大千書畫集》第四卷。
張學良與張大千的友情,也成了畫壇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