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與矛的區別,槍矛類冷兵器,為何能成為古代的百兵之王?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槍矛類類冷兵器一直是小兵專屬,網絡上還有「自古槍兵幸運1」的說法。

這是因為在影視劇中,士兵裝備的槍矛類冷兵器最多,影視劇為了體現戰爭的慘烈,往往安排小兵大量死亡的鏡頭,這就給人一種槍矛很弱雞的錯覺。

實際上,在冷兵器格斗中,長槍的勝率一直是排第一的。

網上經常被人傳得神乎其神的日本武士刀,根本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在長桿兵器面前毫無優勢,像宮本武藏靠船槳一戰成名,日本的各大劍客打仗時優先選擇長槍,一點也不覺得羞愧。

明朝的倭寇,用的兵器大多是長長的野太刀、薙刀、長槍、弓箭、火器,而不是影視劇里經常出現的打刀,如果大家有興趣,青瞳可以再寫一篇關于倭寇的文章。

槍和矛的區別

槍矛出現得很早,可以追溯到剛使用工具時的上古人類。

把木棍一端削尖,就是早期的長槍,用來狩獵或者戰斗。

這種簡易的木槍很晚都沒有淘汰,在古代戰場上經常用來應急,比如步兵防御騎兵沖擊時,就會把大毛竹或者碗口粗的直樹干一端削尖,制成拒馬槍,平時放在地上,騎兵沖來時,突然抬起,一般是兩個人抱著一根拒馬槍,粗壯的一端杵在地上,如果騎兵撞在上面足可造成致命傷。

上古時期的長矛則是在木桿上綁縛一個有尖端鋒利石片,也有的矛頭是骨制的。

這種分類方法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結束。

后來槍與矛兩種稱謂合流,可能是冶鐵技術的發展,木槍上也安裝了金屬槍頭,那時無論叫槍還是矛都無所謂了。

后世所傳的槍矛分類有些是主觀臆測的,比如:矛頭比槍頭長,矛頭圓鈍槍頭鋒利(實際是冶鐵技術的發展,早期青銅矛頭做得太尖銳容易斷裂),矛桿堅硬槍桿軟彈,槍有槍纓……

這些都不是槍與矛的區別,實際上槍、矛、槊(矟)并沒有本質區別,「矛長丈八曰矟」,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留言評論,以后單獨寫一篇關于三者的文章。

槍矛成為百兵之王的原因

一種兵器強不強,看古代禁不禁它就知道了。

古代武器裝備的管控有松有嚴,但大多數王朝都很有默契,嚴禁民間持有的武器裝備有:甲胄(包括馬甲)、弩、長槍,有的王朝也禁長柄大刀。

古代統治者禁武器裝備的理由是防止造反,哪種武器裝備對自己的統治威脅大,就禁哪種。

古代一般是不禁刀劍、弓箭、短槍的,也有少數王朝禁刀不禁劍。

這里澄清一下長槍短槍的誤區:短槍并不是只有三尺多,而是指跟身高差不多或者等于持有者直立伸手高度的花槍;長槍指的是軍隊用的超過兩個身體長度的槍矛,一般超過三米。

軍用槍矛分為格斗類和戰陣類,格斗類槍矛為了靈活,槍桿較短,也就三米多或者四米多的樣子,而用于組成戰陣的戰陣槍矛則是五米以上的,比如秦軍戰陣就有七米到八米的長矛。

騎兵所用的槍矛略長,普遍超過四米,更長的兵器可以先于敵人攻擊到對方。

古代軍陣多是密集隊形,冷兵器時代,人多就是膽氣,被眾人裹挾著,往往會使人忘記恐懼。

揮砍類兵器在密集隊形中施展不開,而長桿刺擊類兵器卻沒有這方面困擾,長槍方陣可以排成很密的陣型。

早期的刺擊類長兵還有鋌裝,比如出土的秦朝青銅鈹,還有西漢長鎩。

但鋌裝不如銎裝牢固,也就隔壁日本,在他們的戰國時為圖省事,還在大規模用鋌裝槍,因為安裝得不牢固,無法刺擊,最后交戰雙方都用槍桿拍擊,也是一朵奇葩。

槍矛銎裝后,槍頭與槍桿結合牢固,更符合突刺的受力特點,把力集中在槍尖一點上,增大了壓強,可以造成很大殺傷。

槍矛在格斗時具有很大的先手優勢,一寸長一寸強,而且槍矛持握者在準備姿勢上,直接就可以轉化為攻擊的前刺動作,刀類揮砍兵器卻要有個收刀的動作再劈砍。

劍雖然也可以直接刺擊,但長度上遠遠遜于槍矛,在物理結構上也造成了劍的刺擊力度不如槍矛的大。

槍矛能成為百兵之王,還因為它的普及度。

軍隊的裝備是講究性價比的,古代鐵可是很重要的戰略資源,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把數量有限的鐵轉化為盡可能多的裝備,才能使部隊規模最大化。

這時,槍矛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只需要打造槍頭矛頭就可以,用鐵很少,而古代植被茂盛,樹木竹林比現在多得多,槍桿材料比鐵更容易獲得,有的部隊甚至只給單兵發一個鐵槍頭,讓士兵自己準備槍桿。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武器裝備都是消耗品,除了殺傷力,還要考慮制作成本、維護成本以及訓練成本。

結構簡單,堅固結實,易于打造,容易保養,訓練簡單,這些原因讓槍矛擁有絕佳的性價比,除此之外還有強大的殺傷力,換成你是將軍你怎麼選擇?

種種原因,使槍矛成為使用最廣泛的冷兵器,簡單的構造使它擁有良好的實戰性能,上手容易,而且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后,上限非常高,不愧為百兵之王。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