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樣反盜墓手法成本最低?三國時有人用了,死后200年墓都沒人盜
字反,成本最低的一種反盜墓手段
有網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反盜墓手段最有效最節省成本,貴族能做到,民間也能做到,窮富都用?
墓前盜墓洞
我在研究中發現,要同時滿足這條件,只有一招,就是「字反」。
所謂「字反」,就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防范盜墓——在墓里墓外刻寫上文字,規勸和嚇退盜墓者,讓他們放下洛陽鏟,放棄盜墓。
很多時候都有效,就是陪葬金銀,因為有這些字,長時間都沒有人去盜挖,史上有實例。
這種反盜墓方式古今中外都可以見到,形式確實簡單,但內容上還是大有講究的,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處心積慮。
「字反」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哭窮型為其一,詛咒型為其二,兼而有之者為其三。
哭窮型,比較常見。
古墓碑
既然盜墓主要是因厚葬而起,出于取財之目的,哭窮自然是勸說盜墓者放棄挖墓的最好辦法,欺騙性很強,如果你以為真就上當了,反盜墓的設想也就達到了。
張詹就干過這事。
張詹,是三國時曹魏征南軍司,這軍司就是監軍,又有監軍事、軍師等叫法,由漢武帝始設的監軍使者易名而來,就是監督軍隊的行動,皇帝喜歡用身邊的宦官(太監)來擔任,張詹就是這樣的人。
張詹死后葬在當時的冠軍縣。
「冠軍」一名因西漢名將霍去病而來,他功冠諸軍,漢武帝特新立一冠軍縣,作為他的封地。其縣城大概在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北張村鎮一帶,這里至今還有冠軍村。
漢魏時開始流行墓前立碑,現在習書者在傳世字帖上見到的原始漢隸、魏碑,基本上都是這一時期碑刻留下的。
魏碑《崔敬邕墓志》
張詹墓地在流經城東的湍水西邊,漢太尉長史邑人張敏墓在其墓的東邊,立有墓碑。據此估計,這里是張氏的家族墓地。
張詹的墓前也立了一通墓碑,碑后刻有記述其生平、簡歷等內容的文字。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湍水》記載,碑文中有這樣的一行字:
「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傷!」
這一行碑文直譯就是:「(葬具是)沒漆過的楸木棺材,(穿的是)容易腐朽的衣裳,(隨葬品)銅器鐵器都不放入,紅漆的器皿也不入藏。噯喲,后世的人啊!請別把我毀傷!」
過去有條件的人家,葬具多用耐腐的上等木材,如楠木做棺材,白楸木質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顯然是最不值錢的棺材,普通百姓用的葬具。
六安西漢貴族大墓
張詹墓碑銘文的意思,很明顯是「哭窮」,他想告訴盜墓者,雖然我當過監軍頭兒,但我死后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隨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盜墓的小兄弟別惦記著,不要來挖我的墓!
如此哭窮,果然取得了反盜墓效果,不少盜墓者信以為真,竟然長期沒有盜墓賊光顧張詹的墓地。即便在晉末「八王之亂」期間、民間盜墓風最盛的時候,張詹墓也沒有被人盜挖。
大約200年后,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張詹才被盜掉。
當年發大水,后又鬧饑荒,人快活不下去了,逼得沒有辦法只好挖墓,向死人「借錢」。雖然張詹墓碑上說墓里沒有好東西 ,但被餓昏頭的盜墓者才不管呢,挖開再說。
結果,墓里面全是金銀財寶,把盜墓者都驚呆了。
《水經注》書影
酈道元當年寫《水經注》時路過此地,當地人講了這個故事,他記下了:
墓打開時,里面塞滿了隨葬品,都是金銀銅錫之類的貴重器具,涂著紅漆,雕著各種花紋,非常漂亮。墓內有兩口紅漆棺材,一點也沒有腐爛,棺材前面還掛著竹簾,棺上的釘子都是金子的。雖然墓不是很高大,但墓內相當寬敞。
此怒所謂,「初開,金、銀、銅、錫之器,朱漆雕刻之飾,爛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簾,隱以金釘。」
在《水經注》里,酈道元就此還大發了一通感慨:「虛設白楸之言,空負黃金之實。雖意錮南山,寧同壽乎?」
意思是你哭窮有什麼用呢,隨葬了那麼多金財寶,能不被盜嗎,就是如南山那樣堅固,遲早有一天會被盜墓者盯上,不可能永遠不被盜的。
這種「字反」并非張詹家族的首創,而是前已有之。
徐州龜山漢墓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在盛行厚葬的西漢,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墓主在使用。西漢諸侯國楚國第六代王、楚襄王劉注死后,就使用了「哭窮型」反盜墓手段。
劉注墓位于江蘇徐州市郊的龜山(原屬銅山縣,現屬九里經濟開發區),1981年2月,當地農民炸山采石時發現了此墓。
早在1972年5月,在相隔5米的地方已發現了一墓大型漢墓,稱為「龜山一號漢墓」,劉注墓是「龜山二號漢墓」。但現在大家提到龜山漢墓,一般都是指劉注的二號墓 。
這是一座大型橫穴式崖洞墓,把龜山鑿空而成,墓主為劉注夫婦(分室而葬),非常豪華,絕不是一般人可以營造的。地主土豪即使再有錢,即使允許造,也造不出這樣的大墓。
曾經塞滿條石龜山次墓甬道
長長的甬道,需要高超的技術才能做到如此精準
龜山二號漢墓的發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主持發掘,聯合參與的還有徐州博物館、銅山縣文化局等單位和部門。
讓考古人員意外的是,該墓反盜手段太厲害了,「軟」「硬」都來。
硬的,就是用重達五六噸的巨型條石,塞堵入口和甬道,即使用現代的炸藥炸,一時半會也炸不開。
軟招,就是「字反」。
劉注墓有長長的甬道,用大型塞石封閉。
這些塞石是精心準備的,共有26塊,堵塞時分為13組,上下單疊、順長排列,將整個甬道塞得死死的,想通過鑿開塞石,進入放置大量隨葬品的棺室,幾乎沒有可能性,十天半月也鑿不開的。
塞石
現代考古發掘時,使用重型吊車拉這些塞石,都覺得異常困難。
在好不容易弄出這些塞石后,考古人員發掘了秘密:塞石上有字,或刻寫的或用蘸紅墨書寫(朱書)。
這些字一般書寫在塞石的前后兩端,也有的寫在左右兩側。內容較為簡單,多反映塞石的加工尺寸,或制作驗收的情況。由于水浸和煙熏,這些朱書文字已經漫漶不清,但刻字很清楚。
刻字都在塞石的前后兩端,是工匠在石面上鐫刻的文字編號,便于放置塞石。在甬道最外頭的第一組、最上層塞石的前端面,除了刻有文字編號,還有一篇「告知書」樣的文字。
文字編號是「第百上石」,一行4字,單獨刻于石面的上首。
第百上石
文字編號下面就是告知書,共有45字,其中一字殘泐。從右向左,豎行排列,計9行,每行4至7字不等:
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仁者悲之
用現代語文重新標點,是這樣:
「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賢大夫幸視此書,▣目此(?)也,人者悲之。」
這是考古報告上的解讀,但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
塞石
如有的學者認為,第七行的「太」應是「丈」,「大夫」應是「丈夫」。第九行的「目」應為「已」,通「以」;「此」應是「勞」(勞),整個文告應是:
「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賢丈夫幸視此書,已(以)勞也,人(仁)者悲之。」
「告知書」是我的說法,考古人員認為是「先王遺訓」。雖然對這段文字的性質和解讀不盡相同,但對其意思,學者們的觀點上基本是一致的。
西漢金餅
大概意思就是,墓室內沒有什麼值錢的隨葬品,沒有金玉財寶。如果以后有好人看到這段文字,就不要盜挖了,有仁愛之心的人要同情墓主。
原來,這個告知書是一種哭窮式反盜墓手段,乞求盜墓者不要盜他的墓。
作為一代楚王,如果真如此清貧和謙卑,確實值得同情。但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沒人會相信的。
所以盜墓者「幸視此書」后,沒有被其「毋金玉器」一語所忽悠,而是盜之挖之,弄走了能弄走的所有值錢的隨葬財寶,以致于考古人員看到的墓室差不多是「一貧如洗」,連棺材板都沒有。
盜墓者是怎麼盜掉劉注墓的?手段非常普通和簡單,卻非常高明和管用。
西漢馬蹄金
盜劉注墓的是古代的盜墓者。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高招,我有絕招。巨大的塞石并沒有讓盜墓者感到為難,他們放棄傳統的打洞方法,而是「鑿孔抽石」——
在塞石的外頭,鑿出孔,穿入繩索,將長長的塞石,認準一行,一塊一塊拉了出來,打通了甬道,鉆入棺室。
這種孔,如牛鼻子一樣,俗稱「牛鼻子孔」。
當年也沒有吊車、牽引車,這些塞石是怎麼拉出來的?三五個人一起用力都拉不出來,估計是使用過去農村常用的大型絞輪,如推磨一樣,套上牛(應該不是一頭牛),將塞石慢慢拉出來,拉出第一塊塞后,再拉第二塊,第三塊……
西漢麟趾金
如此這般,輕易就將甬道打通,進入后室,盜走大量隨葬財寶。
這種盜墓手法也透露了古代盜墓者的真實身份——應該是當地富有經驗的農人,只有他們能想出如此絕妙的法子。
這些鑿有牛鼻子孔的塞石,現在堆放在博物館的外面,游客可以看到的。
海昏侯墓金餅出土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