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最后的底牌,死手系統到底有多強?一啟動直接拉全世界陪葬

戰斗民族有多猛?他們有一個鎮國神器,絕對是讓世界恐懼的終極殺器!

他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的國家沒有了,那還要世界干什麼?」

言外之意很清楚,就是警告其他國家,如果想要滅掉我,全世界都將陪葬。

那麼,戰斗民族真的有讓世界毀滅的能力嗎?

「死手系統」,即死亡之手系統,是冷戰時期的瘋狂產物,是毛熊用于建立核威懾的終極手段之一。作用是讓國家在遭到嚴重核打擊、領導層全滅的情況下,也能對敵人發動毀滅性的核反擊。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隔著通天徹地的鐵幕,以核彈為手槍,玩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牛仔對決,全人類的生命都懸于一線之上。

經過了幾十年的對峙,兩位牛仔都沒有開出那一槍,但是其中一個牛仔卻最終倒下,此次對決勝負已分,但槍彈未發,新的對決即將到來。

新生的毛熊宣布,試射新的核動力巡航飛彈,建造新的核潛艇,而「死亡之手」或許已重啟,在這恐怖陰影的籠罩下,世界是否會走向和平?

「核威懾」與博弈論

二戰末期,美國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也震驚了世界。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極大的震懾,于是各國紛紛開始進行自己的核試驗。

二戰結束后僅一年,丘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又一年,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熱戰余溫未消,冷戰再起。

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競爭。他們將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瘋狂地進行科技競賽,軍備競賽,太空競賽以及外交競賽。

但即使對抗如此激烈,在局勢最嚴重的時候,也不過是進行了局部的代理人戰爭,美蘇始終沒有正面交手過,雙方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著沖突的規模,原因正是雙方手中的核武器所帶來的威懾。

威懾這一概念并不新鮮,我國古代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這是軍事威懾的實際應用。近代的美國人為威懾下了具體的定義:「威懾是使對方懼怕難以承受的后果和報復,而不敢采取某種行動的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就是因為雙方威懾失衡,雙方都認為在自己的威懾之下,對方會屈服,于是一次次地升級行動,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相反的情況,在德國的威懾行為面前,英法兩國一次次地屈服。一次次的放任之下,德國順利地違約擴軍,違約將軍隊派遣到萊茵河西側,直到閃擊波蘭。

但核武器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國家之間的威懾博弈局面。雙方大量的核武器可以將敵國的主要城市全部摧毀,近乎滅國。尤其是能對國家領導層造成難以抵御的打擊,讓各國切實地感受到了「核威懾」。

就在美蘇冷戰逐步白熱化時,一個理論的出現瞬間讓所有人感到萬分恐懼,即 「核冬天」理論。

有科學家提出, 大規模核戰爭帶來的大量輻射云,會使氣溫驟降,環境輻射加劇,地球生態環境將遭到毀滅。

這一理論毫無懸念地加強了核威懾的效果,讓雙方更加克制會產生沖突的行為,也讓雙方更努力地發展核打擊能力,建立威懾以防止被打擊,由此產生了惡性循環。

冷戰的雙方都緊張地防備著對方的飛彈,同時瘋狂地完善自己的飛彈系統。而且他們還會主動向對方展示自己飛彈系統的情況,因為只有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強大,才能夠產生威懾。

不僅如此,為了威懾對方,毛熊還搞出了「死手系統」用以進行核反擊。告訴美國,即使你先發制人,我也能拉你墊背!

「死手系統」如此的強大,那它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當時的核威懾博弈中,雙方一致認為,對方所最不能承受的嚴重后果就是徹底毀滅。所以雙方的核戰略思想都非常簡單,只有一句話:確保相互摧毀。

這句話意味著,除了要求具有對敵人進行大規模的遠程核打擊的能力以外,還要求這種能力在任何時候都能奏效,即使對方先發動打擊,即使我方已被毀滅。

于是雙方在「第一輪打擊」之后的核反擊能力上,下了巨大的功夫。雙方制造的數以萬計的核彈,也是為了即使在遭到核打擊之后,能夠剩下足夠的可用核彈進行反擊。

同時,進行核反擊的手段也是雙方研究的關鍵。

首先想到的手段是潛艇。攜帶核彈的潛艇在出港后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可以悄悄潛入到敵人本土附近海域,一旦收到本土遭到核打擊的消息,就上浮發動反擊。

但是這一手段有所局限,第一個問題是,潛艇昂貴而復雜,數量不會太多。潛艇能夠攜帶的核彈數量有限,只能夠對關鍵城市發起打擊,而不足以全面毀滅對手。

第二個問題是潛艇續航能力有限,即使是最先進的核潛艇,也需要經常的上浮,回到母港檢修等,容易被敵人監視跟蹤。尤其是冷戰后期,美國建立了大量的水下聲吶陣列,潛艇的潛伏能力不再可靠。

最嚴重的問題是通訊問題。潛伏狀態下的潛艇頭上厚重的海水,成了信號屏蔽器,反擊的命令不一定會被及時接收,也不可靠。

而車載飛彈,轟炸機輪流升空值班等其他手段,多少也有和潛艇類似的問題,只有存放在核掩體中的遠程彈道飛彈是最為可靠的反擊手段。而「死手系統」最大的需求,就是可靠。

這類飛彈平時儲存于深深的地下核掩體中,放置于發射井中,接到命令時才會打開發射井厚重的井蓋,發射飛彈。

負責操作和保養飛彈的人員同樣長期生活在地下,以求在核爆中保存實力,發起反擊。

飛彈發射井一般建立在全國各地的偏僻之處,極為分散隱蔽,幾乎不可能被全部發現和摧毀。同時建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都比較低,所以冷戰雙方都建造了大量的發射井,而「死手系統」,正是基于這些飛彈發射井創造的。

這是戰斗民族最強底牌,堪稱鎮國神器的死亡之手系統!

這種系統是用于在死亡絕境中,將對手拉下水的手段。

該系統一直處在保密之中,不被大眾所知曉,直到冷戰結束,消息逐漸解密,一些曾經參與過「死手系統」建造的工程師才透露這一神秘的系統。

據說它建造于70年代,當時的美國發起了「星球大戰」計劃,想要建立一個基于太空的飛彈防御系統。這一計劃極大地刺激了鐵幕對面的老毛熊,他們認為核威懾的平衡正在被打破,美國可能會先發起核打擊。

在冷戰的博弈邏輯中,當你認為對方將要發起攻擊,你只有兩個選擇:先發制人,或是讓對方相信,即使你死了,依然可以反擊。

在毛熊看來,攔截成千上萬枚,從海底、天空和發射井中襲來的飛彈,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第一輪打擊過后,一定會有數量龐大的發射井保存下來,問題就是如何讓他們發揮作用。

可以想象的是,在第一輪打擊中,國家和軍隊的高層作為優先打擊目標,大機率已經全滅,通信設施也會在核爆中被破壞,偏僻地區的發射井可能不會接到任何反擊命令。

而「死亡之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起作用的。平時它處于半休眠狀態,一旦它通過全國各地的傳感器網絡,檢測到地震、輻射、空氣壓力等數據異常,判斷為遭到核打擊,地底深處的計算機就會啟動程序,準備反擊。

程序第一步是查詢國家高層狀態,并向總參謀部聯系。如果沒有得到回應,系統將默認高層全滅,然后會將權限開放給地堡值班人員,由他決定是否發動反擊。世界的存續,就在他的一念之間。

一旦反擊命令下達,第二步就是恢復與其他發射井的聯系。死手系統會發射許多裝有大功率信號發射器的信號飛彈,升空后將會向所有幸存單位發出信號,指揮反擊。

最后一步就是全部幸存核飛彈收到信號飛彈發出的命令,飛出發射井,飛越已經焦土的大地,將同樣的死亡平等地帶給世界上的所有人。

實際上,冷戰后期美國也曾建立過類似的系統,他們將一個指揮系統放在飛機上,輪流在天上值班飛行。任何時候美國遭到打擊,天上的指揮系統都可以發出反擊命令。

幸運的是,與死手系統一樣,「空中指揮所」同樣沒有啟用的那一天。

如今冷戰已經結束三十多年,世界再次動蕩,新冷戰的說法開始流行,重啟「死手系統」的言論也已經出現。核彈帶來毀滅,人類也在核威懾之下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

希望這些末日武器永遠不要有啟動的那一天,愿世界和平。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