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器基礎科普:子彈為什麼會有凸緣、無緣、半凸緣等底緣類型?

這篇和大家聊一聊輕武器的基礎科普,有粉絲表示對凸緣和無緣彈能理解,但半凸緣、底帶式等子彈類型的原理就不太清楚了。我們就按照下邊這個順序一個個來介紹一下。


凸緣式——Rimmed

凸緣式是最古老的金屬定裝彈底緣樣式,很好認,就是彈底緣直徑突出于彈體。這種彈現在其實還挺常見的,比方上圖這個毛子的7.62x54R,另外還有現代的.22LR,各路轉輪手槍的.357mag、.38SP、.44Mag之類都屬于凸緣彈。

凸緣彈和金屬彈伴生,比如下圖是1810年代的15mm保利彈

之所以帶凸緣也很好理解,因為最早的金屬彈是為了配合后膛槍設計的,如果沒有這一圈凸緣,那麼子彈從后膛塞進去的時候就會直接滑到槍管里,所以這一圈底緣的目的就是給子彈限位。

我們從下邊這個.22LR的圖中應該能很好理解凸緣對子彈限位的意義。

凸緣彈從19世紀10年代出現,到19世紀80年代都是子彈中主流的主流,當時那些單打一步槍、轉輪手槍、管式彈倉步槍等都非常適合這種成本低廉、承壓能力強的子彈,但到1880年代之后,隨著豎列彈倉的出現,讓凸緣彈暴露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卡緣。

我們看上圖,凸緣彈如果想要供彈順暢,要不就是如圖A一樣彎曲排列,要不就如同B一樣交錯排列(其實這個圖B是向下供彈,如果向上供彈就會出現卡緣)

解決卡緣問題確實可以用一些細節手段解決,比如莫辛納甘采用了一種阻止下一發彈頂上來的卡彈桿解決,但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還得是無緣彈。


無緣彈——Rimless

(圖為7.92mm 88式步槍彈,也就是 7.92毛瑟彈的前身)

一般來說,我們會將委員會1888式步槍采用的Patrone 88式彈作為最早成功的無緣彈。我們看上面這個圖,可以發現它的底緣和彈體是差不多直徑的(其實底緣還是略大一點點),這種設計徹底解決了凸緣彈卡緣的問題,可以說20世紀是無緣彈的天下。

比方我們熟悉的.30-06、7.92x57、7.62x39、5.56x45等等都是無緣。它特別適合豎直排列,可以說這貨直接促成了彈匣的流行。

但無緣彈也有缺點,因為它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一個讓抓殼鉤抓底緣的空間,所以說它的彈底得銑掉一圈,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強度降低。

我們看上圖這個無緣彈和有緣彈的彈底就能發現,無緣的彈底因為被銑了,所以薄了一圈,而銑掉的恰好又是銅被拉伸后的豎纖維,所以會導致彈殼承壓強度降低。至少在早期,無緣彈無法承受太大威力的子彈,不過現代工藝改進后就沒什麼問題了。


半凸緣彈——Semirimmed

半凸緣就是底緣略大于殼體,但同樣銑出了用于容納抓殼鉤的凹槽的一種彈

它誕生的時間應該和無緣彈類似,出現于1870-1880年代,第一款成功案例不可考。按理來說是早于無緣彈,因為當時人們確實發現豎倉不適合凸緣彈排列,但他們早期也沒直接做無緣,因為無緣彈需要靠彈肩定位,這對當時工藝而言比較難實現。

所以他們沒有拋棄凸緣,但是將凸緣縮小了一圈,同時也銑出了較淺的可以容納抓殼鉤的凹槽,這樣一來既可以不需要靠彈肩定位,降低成本;也可以極大的降低卡緣問題;而且較淺的凹槽也讓子彈的承壓能力下降不大。

半凸緣彈我們其實也很熟悉,二戰時鬼子的6.5x50mm就是半凸緣


底帶式彈——Belted

底帶式的特征是在彈底有一圈凸起,而它的底緣和這一圈凸起的直徑相當。

簡單的說,底帶式彈是對無緣彈的一種妥協。我之前不是說無緣彈因為要銑薄彈底,所以承壓強度不足麼,所以人們就增加了彈殼底部的厚度,然后在這個厚度的基礎上再銑掉一圈可以容納抓殼鉤的凹槽。

這樣一來,承壓能力也有了,也不像凸緣彈那樣會卡緣,而且還不用彈肩定位(靠凸帶和彈底定位)。這種子彈通常就用在大威力的槍彈上,

比如這一票馬格南們...

不過現代無緣彈的技術已經改進了,所以比較費工的底帶彈已經比較少見了。


縮緣彈——Rebated

縮緣彈一般是兩個用途,一個是上圖這種,它左邊是.50GI彈,右邊是.45ACP彈,他們兩的彈殼、彈頭直徑不一樣,但底緣是一樣的。而.50GI就是縮緣彈。

它的目的是為了在不修改槍機機頭的情況下,通過換槍管就能實現改變一把武器的口徑。

另一種則是采用自由槍機前沖式擊發的武器,比如當年德國的30mm MK108航炮和本子30mm 2式航炮就采用了縮緣彈。所謂前沖擊發就是由于自由槍機沒有剛性閉鎖,所以直接打出去的話會扛不住壓力導致提前開鎖,所以需要入膛但還沒到位時就擊發,這會兒槍機還在前進,通過槍機前進的沖力去抵消部分槍彈發射時的后沖力。但這就要求槍機能夠帶著彈深入膛內,如果是普通的無緣彈,那麼抓殼鉤就會被卡在彈膛外面,所以這時候需要縮緣彈。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