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與海軍,到底有什麼血海深仇,竟然相互挖坑,視為死敵!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候存在嚴重的不和,這是公開的事實,產生這樣的結果背后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后,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于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斗,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斗爭。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兩軍之間在戰略目標上存在巨大的差異。縱觀整個日本的二戰戰略布局,可以看出他們開始是采取了北上的戰略,但是隨后卻選擇了南下,對整個中國大陸出手的同時,在東南亞地區大打出手。
1936年,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科科長石原莞爾代表陸軍部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主張北進,以全部力量擊垮蘇聯,與陸軍相反,海軍制定了《國策要綱》,主張北守南進,但是最后的廣田內閣誰都不敢得罪,制定了《帝國外交方針》,主張南北并進,把美國和蘇聯列為同等目標。
但隨著張鼓峰、諾門坎戰役中的失敗,陸軍同意暫緩北進,實施南進。在奪取了東南亞的部分地區之后,日本人實際上就想形成一個大的防御圈,依托一個個的島鏈組成所謂的東亞大防御圈,阻止美國的到來。
但是總體來說,這樣的戰略布局是日本陸軍不希望看到的,這實際上是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在進行戰略爭奪之后,海軍獲勝的結果。戰爭初期日本對于如何用兵就有截然不同的分歧,日本海軍的主張是南下,也就是向南方前進,奪取東南亞等地的各種資源,尤其是石油橡膠等資源,以維持戰爭的需要。而根據這種戰略,日本勢必會損害到美國的利益,因此與美國開戰是不可避免的。
而由于地理因素,他們需要的是和美國在海上打海上決戰,阻擊美國海軍力量進入東亞。如果按照這種戰略發展的話,那麼日本的資源投入將會極大的側重于海軍,而陸軍只能得到少的可憐的資源配置,而這也符合整個二戰的設定,日本陸軍窮的連坦克都造不起,原因很簡單,他們連最基本的鋼材都分不到,鋼材全部給日本海軍了。以至于日本海軍可以造得起幾十艘航空母艦,而日本陸軍連2000輛坦克(豆戰車)都造不起。因為海軍極大地侵占了陸軍的資源,因此日本陸軍對此十分不爽也就可以理解了。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日本高層真的把戰略決策反過來選擇北進戰略的話,日本海陸軍仍然不會有好關系。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那麼日本陸軍就需要向北進攻蘇聯,其戰略目的是要和東面的納粹德國實現匯合,共同占領龐大的蘇聯大陸。在這種戰略情況下,日本陸軍將會承擔所有的主要作戰任務,到那個時候,日本不得不給陸軍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軍費,幫助他們建立起足以與蘇聯對抗的強大陸軍軍事力量,那個時候日本海軍絕對別想再得到那麼多的資源來造大炮巨艦。
盡管陸海軍可能由于背后代表的勢力,以及互相之間看不慣對方的傲慢而存在種種不和,但是歸根結底兩個軍種之間存在如此大的關系裂痕,還是因為都想搶占有限的資源掌控整個日本的戰略。從這點意義上講,日本的海陸軍都看對方不爽,甚至會希望對方失敗,然后給自己以出頭的機會,這樣的陸海軍關系,對日本的戰爭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而真正有實力的國家,比如美國,首先滿足海軍,海軍要錢給錢,但陸軍也不錯,擁有陸軍航空隊,陸軍要也錢給錢,兩個軍種之間,互相協助毫無制約,盡管也有軍種之爭的矛盾,但關系看上去還算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