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已經組建了自己的政府班子,準備開張了,阿富汗的未來會怎樣?
我們先看看阿富汗以前的歷史,了解了阿富汗以前的歷史,你就會發現,現在的阿富汗跟兩百年前的阿富汗沒有什麼區別。
漢朝時,為了對付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去聯絡跟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這個月氏就住在阿富汗,月氏人在那里過得很快樂,不想跟漢朝一起去打仗。
后面,大家都知道陳湯曾經打過匈奴,說了一句名言叫「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被陳湯滅了的郅支單于活動區域也包括阿富汗。
到了唐朝,阿富汗一度在唐朝的管轄范圍之內。唐朝曾經設了一個修鮮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喀布爾,還有寫鳳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阿富汗巴米揚。當然,安史之亂后,唐朝管不過來,基本就放棄了。
然后這里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統治者,然后又不斷的被外來者統治,到了十八世紀的時候,阿富汗被波斯統治著。
當時波斯出來一個很牛的人,叫納迪爾·沙阿,他建立了一個阿夫沙爾王朝,帶著部隊征服了阿富汗,還殺到了印度,搶走了印度大量的財富。
現在的印度牛皮烘烘的,老是世界第三第三的,前不久還要放話發兵阿富汗,但在以前,印度是中亞出氣包,是別人攢經驗值的,想當大哥嗎,想成為英雄嗎,想發財嗎,走,打印度去。
伊朗包括阿富汗的一些強人,想要在本國樹立威信,方法之一就是去揍印度,燒印度的廟,搶印度的東西,誰干的猛誰就牛。現在伊朗的博物館里,大量的寶石制品都是從印度搶過來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雀寶座,據說有一噸黃金,上面還有一枚一百克拉的鉆石,叫光明之山。
印度經文說:誰擁有它,誰就擁有整個世界。誰擁有它,誰就得承受它所帶來的災難。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擁有它,才不會承受任何懲罰。結果這枚鉆石被一個女人擁有著,就是英國女王。
怎麼去英國的,這跟阿富汗人,跟印度錫克人有關。
納迪爾·沙阿在征服阿富汗時抓到了一個俘虜,只有十多歲,但看起來這個小伙子很精神,就把這個小伙子留在了身邊。這個男孩叫艾哈邁德。
艾哈邁德就成為了納迪爾·沙阿身邊的將領,手中開始有了兵權。到了1796年,在一次出征中,納迪爾的禁衛軍發生兵變,納迪爾被殺死了,而艾哈邁德趁機拿走了納迪爾大量的珠寶,帶著他的隊伍回到了阿富汗。這里面就有光明之山這顆鉆石。
納迪爾死了,波斯王朝陷入內亂,阿富汗就要脫離伊朗的控制,但誰來當阿富汗的帶頭大哥呢?
阿富汗的各位實權人物聚焦在坎大哈開英雄大會。
里面有各部落的長老,主要是普什圖族的。這個會叫支爾格大會議,現在阿富汗還開這種會,叫大國民會議,因為阿富汗的特點是,這個國家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了算,只有所有部落的人集體說了算。這也是英國、蘇聯、美國先后栽在這里的原因,因為你要打要談,都找不到一個真正能夠話事的人。
這當然也跟阿富汗的地理有關,阿富汗就是一道又一道山,在山之間是一個又一個村落,這些村落相互聯系不方便,就形成了村落為單位的自治體系,村子組成一個部落,部落里都有長老,負責管理地方。所以阿富汗其實是一個大部落的聯盟。
開會的大佬很多,還有很多學者,大家都在爭,誰也不服誰,這時候,有一個大和尚跑出來,指著角落的一個人說,我看這個人行,他就是你們的王。
這個被慧眼識中的年輕人就是艾哈邁德,艾哈邁德還謙虛說自己不行,結果大和尚把一個草王冠就往艾哈邁德頭上戴了,艾哈邁德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戴上了王冠,成為了阿富汗的國王,他被認為是阿富汗最早的開國之父。
之所以選中他,原因也很簡單,這位兄弟雖然年輕,只有二十多歲,但人家手里有從波斯偷來的珍寶,手里還有兵。
這位國王也干得不錯,主要原因這位國王是破內卷的。什麼叫內卷,如果一個國王老想著從部落手里收稅,從自己國家收稅,那就是搞內卷。阿富汗又窮,部落又有自主權,搞內卷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一定要走國際化路線。什麼國際化路線呢?現在叫國際貿易,開拓海外市場,做國際化企業,那以前就是征服嘛,成吉思汗們干過的事情。那阿富汗去哪里打劫?當然是現成的地主,錢多人傻的印度。
艾哈邁德向他的老領導波斯國王納迪爾學,帶著部隊到印度地區,這里要注明一下,不是印度國,是印度區,印度其實是一個地理名詞,不是國家名,成為國家名那是以后的事情,當時印度主要的國家是莫臥爾帝國,蒙古人建立的,也是先統治了阿富汗,然后又跑去印度建國的。
艾哈邁德帶著他的部下沖到了印度,砸神廟,砸神像,搶珠玉,有財大家發,各部落都有分紅。部落很高興,國王又不干涉他們的生活,王權不下部落,所以艾哈邁德一搞就搞出了一個杜蘭尼帝國。杜蘭尼是珍珠的意思,艾哈邁德自稱是珍珠中珍珠,珍珠都沒他真。
阿富汗在歷史上是印度克星,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本意就是殺印山,就是殺死印度人的山。阿富汗從印度搶來的奴隸,在翻越這座山時,大量的印度人受不了折磨與嚴寒而死亡,這才起名叫殺印山。
這時候的阿富汗可以說是黃金時代,但是建立在印度人的痛苦之上的。
但是,這種帝國是不穩定的,因為沒有體制配合,全靠一時的軍事強人政治強人。所以艾哈邁德死后,帝國就陷入了內斗,大家斗來斗去,也沒有辦法搞國際化路線,都是自己關起來門來卷,帝國自然就不行了。最后,帝國落到了一個部落的首領多斯特·穆罕默德的手上,他登基以后,阿富汗開始穩定下來,多斯特·穆罕默德也準備重新振興阿富汗,沒事也發揮先輩的傳統,到印度砸神廟搶珠寶,也正是這位大王一手造就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名聲,因為他把英國人引到了阿富汗。
在艾哈邁德沖到印度德里搶東西的時候,英國已經開始殖民印度了,但兩者還沒有發生沖突,因為印度也比較大,想一頭撞上也不容易,后面艾哈邁德死了,阿富汗忙著搞內斗這段時間,英國就把印度控制住了,控制印度以后,自然就想往內地走一走。因為這時候,英國的老對頭俄羅斯在控制中亞以后,也在往南走,看有沒有路能夠打通到印度洋,讓熊爪能泡點暖和的水。
這一個北上,一個南上,就碰到了阿富汗。
這時候,阿富汗國王多斯特也想接觸一下,主要他有一個心頭之患,就是阿富汗的重要城市白沙瓦被搶走了。
在印度地區崛起了一個錫克帝國。當時錫克出了一個牛人,叫蘭吉特·辛格,小時候因為得過天花,左眼失明。
當時的錫克人被莫臥爾帝國和阿富汗輪番統治著,錫克人就是現在印度頭上包個大頭巾的,因為在后面跟英國打仗比較勇猛,被英國招為雇傭兵,帶著滿世界跑,在上海英租界吹著哨子被叫成紅頭三的就是錫克人,現在錫克在印度還有一些獨立的傾向。因為印度教曾經把錫克的金廟給轟了。
蘭吉特·辛格打仗很厲害,武士世家。被稱為是旁遮普的獅子,他就建立了一個錫克王國,領土主要在現在的巴基斯坦。這其中,趁著阿富汗內亂,就把阿富汗的白沙瓦給占領了。
白沙瓦以前是阿富汗重要的城市,是阿富汗的冬宮,唐長老曾經說這里是天府之都。白沙瓦是梵語,是百花之城的意思,現在位于巴基斯坦,現在這個地方主要的人口還是普什圖人,所以在蘇聯打到阿富汗,阿富汗搞圣戰組織時,這里就是大本營,本拉登也在這里開過招待所。包括現在被定性為恐怖組織的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主要活動區域也是這里。
這個地方被奪走,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當然是心有不甘的,這個地方不收回來,怎麼稱得上一個中興之主呢?但是,他又打不過蘭吉特·辛格,因為人家也是一個軍事強人。
打不過怎麼辦,多斯特的辦法是找外援。
在多斯特手上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正在北上的英國勢力,一個是正在南下的俄國勢力。
多斯特更傾向于英國勢力,因為他感覺英國對自己沒有野心,俄國就不好說了,如果俄國進來,那搞不好會吞并他的國家。
所以,他希望跟英國建立聯系,讓英國幫忙幫他奪回白沙瓦。
這時候,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勛爵派了一個叫布爾內斯的人到阿富汗來談。布爾內斯是想來談生意的,不想談戰爭,而多斯特又想讓英國做出點承諾,幫助他去打白沙瓦。
布爾內斯吃了吃了,喝也喝了,就是不談正事。這時候,多斯特想給英國人一點刺激,就告訴布爾內斯,現在一個俄國特使、沙皇代表正在我的宮里。據說這個特使其實是個冒牌的,不是什麼沙皇的代表,反正那個年代,就跟現在一樣,你印個名片,說自己是某公司的董事長助理,你出去談生意,你要是幫公司談成了一筆大生意,那公司也不會在意你是不是盜用了董事長助理的名頭。
多斯特不想跟俄國談,他想跟英國談,就把俄國當成一個誘餌,刺激一下英國。結果這個藥下得有點猛,刺激過頭了。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得到消息后就大怒,給多斯特寫了一封警告信,告訴他不要和俄國勾搭。多斯特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于是,趕緊給奧克蘭又寫信,表示自己聽英國,以后我們外交聽你,最好我們簽個協議,其實還是想跟英國結成同盟。結果這一套把英國整得不會了,阿富汗國王怎麼這麼好說話啊,我這邊剛發火,他就服軟了,這不對,這指定有什麼地方不對。想了一下,奧克蘭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個人肯定跟俄國達成什麼協議了,這是在逗我呢。
這時候,多斯特一看英國沒有回應,感覺是不是需要再刺激一下,就再一次跟那個所謂的沙皇特使見了面,這一下,英國感覺證據充分了,阿富汗要倒向俄國,這不能坐視不理,俄國當時已經控制了伊朗,再控制阿富汗,接下來就是打到英屬印度,這是英國的大寶貝,要被搶了,那英國還混什麼混。于是,奧克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打阿富汗。
英國人要打,那肯定要找個代理人,不能說直接侵略阿富汗。英國就找了一個代理人,這個人叫舒賈,他是阿富汗開國之君艾哈邁德的孫子,曾經當過阿富汗的國王,然后被推翻了,他就逃到了白沙瓦,投靠錫克國王蘭吉特·辛格。
為了讓蘭吉特·辛格幫助他復位,舒賈把阿富汗的珍寶光明之王獻給了蘭吉特·辛格,這個寶石以前是印度的,后面被波斯王納迪爾搶走,納迪爾死了就被艾哈邁德拿走,艾哈邁德傳給了孫子舒賈,現在舒賈把它獻給了錫克人。
蘭吉特·辛格死了以后,英國人發動錫克戰爭,錫克小國王因為擔心這個鉆石詛咒,就把這個鉆石給了英國。英國將它帶回了國。印度曾經索要過,說這個東西是我們的,但英國說,這個東西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都呆過,我們搞不清楚它是屬于誰的,而且如果我說可以,你拿回去吧,那估計我們大英博物館就空空如也了。
咱這滿屋子,哪個不是搶來的?
舒賈把這個東西獻給了蘭吉特·辛格,蘭吉特·辛格守住了底線,拿錢沒有辦事,反而把舒賈關到了地牢,這個舒賈也是頑強,在地牢里挖了一個地道逃了出去,然后跑到了英屬印度,因為在當國王時,舒賈跟英國的關系不錯,甚至也要交出外交權給英國,所以英國認為這個舒賈可以放心,在英屬印度給他提供住宅和費用,養著這麼一個人,可能就是為了特殊時候派上用場。
顯然,現在就是派上用場的時候,
奧克蘭拉了三萬兵馬,打著替舒賈復國的目的殺向了阿富汗,然后步上了帝國的墳場。
這是1839年,在中國,林則徐正準備去廣東查禁鴉片,從而引發后面的鴉片戰爭。
英國派了兩萬大軍,除了士兵,還有三萬平民,這里面很多是家屬,英國為了鼓舞士氣,允許士兵帶家屬,然后準備永久在阿富汗駐軍,甚至直接吞并阿富汗,因為印度太熱了,很多英國人受不了,打下阿富汗,可以把阿富汗英屬印度的一個夏都。
這可以說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你打都沒打,就帶家屬了,萬一打不下來,這些家屬怎麼辦,移轉都不方便啊。
但一開始,還是很順利的,阿富汗總是能給你驚喜以及誤解,就是聽著帝國墳場這個名字,總以為很難打,但其實你一去就能打下來,打下來之后,你以為阿富汗是弱雞,但你一呆就發現這真是個墳場。
英軍打到喀布爾的時候,阿富汗國王多斯特直接就跑路了。舒賈上演胡漢三歸來,又坐上了國王的寶座。
多斯特跑到了北方,拉起了一支部隊,打打游擊戰,英軍也只能守在城里,但就在這個時候,多斯特不知道是不是不習慣游擊生活,直接找到英軍投降了。
也有說法,多斯特是上了英國的人當,原本準備去談判,結果去了以后就被英國人抓了起來,說成是國王投降。
那投降以后,多斯特就被英國送到英屬印度軟禁起來,地方還是當年安排舒賈的地方。兩個人換了一個位置。
一看國王都投降,那應該沒什麼事了,英國就把一大半的軍隊撤了出去,留下八千士兵,搞起了英國人定居區,平時喝喝葡萄酒,打打馬球,他們不知道,在他們享受這片土地的同時,這片土地的原主人握著土槍,正躲在高處的巖石后面,冷冷的觀察著他們。
英國人都在這里安家了,那肯定是不想走了,是要吞并我們阿富汗了。
這時候,阿富汗真正的主人,部族們開始行動起來。
這其中有國王多斯特的太子阿克巴。多斯特娶了幾十個老婆,兒子也有幾十人,據說現在他的后代在阿富汗有數千人。這幾十個兒子里,最有才能就是他的太子阿克巴,阿克巴在巴米揚地區里組織了一支軍隊跟英軍對抗。但這支部隊規模不大,也不像能夠成功的樣子。
英軍在阿富汗也開始越來越放松了,還開始撩阿富汗的婦女了。英軍在阿富汗的代表布爾內斯就經常在房間里私會阿富汗姑娘,阿富汗人沖到他的住所,問為什麼勾搭阿富汗的婦女,為什麼縱容英軍軍官溝通阿富汗婦女。
布爾內斯也慌了,表示愿意拿點錢出來擺平這個事,哦,你有錢啊,早說啊,早說我就不來質問你了,我們直接拿好了。一伙人沖進了布爾內斯的房間,一頓操作猛如虎,布爾內斯原地杵,布爾內斯跟他的弟弟當場被送到西天。英國人把這個畫成了油畫,歷史性的一刻。
這一鬧,阿富汗人反抗英軍熱情被點燃,阿富汗部落紛紛發起了對英國營地的攻擊。
說到底,其實還是錢的問題,英國進來之后,也一度用錢開路,買通阿富汗的一些部族,比如用錢買通了吉爾扎伊部族。阿富汗普什圖人有兩大部落,其中一個就是吉爾扎伊部族,另一個是薩多扎伊和巴拉克扎伊,這兩個扎伊組成了阿卜達利部,現在的王室就是阿卜達利部。阿富汗的豪門后面都跟著扎伊,說明這是有來頭的。
吉爾扎伊部族聚居在阿富汗南部和東部,這里是通往印度大本營的路,所以,英軍送了很多錢給吉爾扎伊,就當買路線,保障這一條路的安全,但沒想到吉爾扎伊有阿富人的優良傳統,就是收錢不辦事。錢給我就要,但要我替你保平安當偽軍,不好意思,沒這個心情。再到后面,英國也沒錢給了,因為英國也發現了,占領阿富汗無利可圖,因為稅收都掌握在部族長老的手里,英國扶持的政權其實是收不到多少稅的,等于一切開支要英國自己支付,英國已經花了兩億英鎊,還看不到可以回本的方向 。所以英國就斷了吉爾扎伊的金援。這一下把吉爾扎伊部族惹怒了,也加入到攻擊英軍的陣營中。
英軍營地接連失守。這個時候英國覺得不對了,要求跟阿富汗談,這時候問題又出現了,你跟誰談啊,部落那麼多,沒有一個能夠說了算。這也是后面蘇軍美軍的困境,打,對方是一盤沙,談,對方是滿天星,找不到一個正式的主。
最后,英軍找到了前國王多斯特的兒子阿克巴。阿克巴表示可以保證你們英軍的安全,但要給我一筆錢,然后還要給我攝政王的地位。英軍都同意了,約定在圣誕節前的兩天正式簽約。
但這個時候,英軍又出昏招了,負責和談的是英軍駐阿富汗的總司令麥克納頓。在跟阿克巴和談的時候,麥克納頓悄悄的寫信給在坎大哈的英軍大軍,讓他帶兵馬過來,自己這邊可以先拖住阿富汗人。麥克納頓的女婿更在一封信里,建議可以用錢買阿富汗酋長的人頭,一萬盧比一個人頭。這兩封信最后都落到了阿富汗人的手里,阿富汗人生氣了,尤其是后一封信,信上有名字的認為,這是英國人要對付自己,沒有名字的更生氣,自己在英國人眼里竟然掛不上號,自己的腦袋竟然不值一萬盧比。
阿克巴跟阿富汗的酋長們已經決定動手了,但麥克納頓還不知道,還準備忽悠阿富汗人,結果 1841年12月23日,英國人跟阿富汗來到一片空曠的地方,阿富汗人直接動手,麥克納頓當場喪命,腦袋掛了旗桿。
這一鬧,不但部落開始反英軍,就連舒賈也表態,自己也是反英軍的,阿富汗人不打阿富汗人,要打就打英軍。自己也要率領大軍打英軍。
留給英國人的只有逃跑了。
四千多英國軍人帶著一萬多人的家屬開始生死大逃亡。這個時候正是冬天,阿富汗本來是高原地帶,溫度特別低,路又是山路,阿富汗人沿途狙擊,英軍走了兩天才走了六里,接下來每天不停的騷擾,要麼被打死,要麼被凍死,想往回走的也直接被打死,最后兩萬多人,走出阿富汗的只有一名軍醫和一匹馬。
當英國人看到這個軍醫時,問他大部隊在哪里,他回答,只有一個人,我就是全部。
而他們扶持的舒賈也被人暗殺,英國倒是又殺了回去,搞了一次大報復行動,在喀布爾的市場殺了數千人,但英國也不敢久留,而是帶著舒賈的后代回到了印度。
最終多斯特回到了阿富汗,重新成為了阿富汗的國王,他的兒子阿克巴,因為一直想收復白沙瓦,而且比多斯特還有威望,最終被多斯特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