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戰爭--心理作戰
雖然對于一場戰爭,參戰國家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分歧,但他們總會在一點上形成共識:要打贏,還要贏得漂亮。
贏得漂亮,就包括降低己方士兵的傷亡。
其中一個方向是推進無人戰爭,沒有人參戰那還有什麼傷亡,于是無人機、無人偵察等設備被研發出來。
如何在物理上打擊敵軍的同時,給予其沉重的精神打擊,更加快速地解決戰斗,甚至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則成為了另一個重要方向。
于是,在密集的槍林彈雨之下,一場場別樣有趣的心理戰在戰場上展開。
1
美軍心戰部隊
要說哪個國家軍隊將心理戰玩得最熟練,那非美國莫屬。
眾所周知,二戰時,被軍國主義嚴重洗腦的日本士兵,作戰意志極為頑強,動不動就搞「玉碎沖鋒」。
打不過你就和你同歸于盡,這誰受得了?
于是,珍珠島戰役后,向日本正式宣戰的美國,就想了個策略,向日本發動海陸空戰爭的同時,對日本軍隊和民眾開展「第四種戰爭」--也就是心理戰。
當美軍試圖以「跳島戰術」奪取日本占領的島嶼,卻遭到日軍頑強抵抗時,心理戰就派上了用場。
一方面,攻島部隊充分發揚「聲波武器」的特長,利用「美國之音」等廣播電臺,不分晝夜地用日語對守島日軍進行廣播。
「你們的運輸船、運輸機已經被美軍擊沉了」,「你們已經被我們圍困,沒有任何退路」等話語時刻飄揚在島嶼上空,讓守島日軍人心惶惶。
另一方面,讓被俘的日軍在前線喊話,向他們往昔的戰友宣傳美軍優待俘虜的政策,比如保證絕對不殺日軍俘虜。
美軍甚至考慮到日本人「榮譽至上」的理念,嚴禁對日軍俘虜說「投降」之類的話, 將「投降」行為包裝成「回歸自我」「名譽停戰」。
絕境中的日軍,面對敵軍強大的心理攻勢,已然沒有余力抵抗,開始走出工事向美軍投降。
以至于太平洋戰爭后半段的沖繩島戰役上,不僅有個人或小組投降,甚至還有成建制的部隊在軍官帶領下投降,僅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軍就收容日軍投降人員4029人。
面對如此被動的局面,日本政府也急啊,美軍靠氪金,日軍可是靠氪命,美軍靠著心理戰這麼一操作,炮灰們連命都不愿意氪了,這仗還怎麼打?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也來個心理戰!
日本部隊當即招聘了一批聲音甜美的女播音員代號「東京玫瑰」,每天向太平洋上的美軍發送廣播。
「你們在前線為了國家負隅頑抗,可曾想過家里床上躺著隔壁老王?」
「太平洋的孤兒,你現在真的是孤兒了,船沉了你們怎們回家?」
但美軍早就知道了這些套路,哪里還有作用。許多美國士兵甚至迷戀上「東京玫瑰」甜美聲音,萌生除了「解放全日本,活捉播音員」的沖動。
▲左邊為東京玫 瑰成員之一的戶栗郁子
而在二戰中嘗到了心理戰甜頭的美軍,順理成章地成為戰后最早一批創建心理作戰部隊的國家之一。
美軍的心理戰部隊規模龐大,以陸軍心理戰部隊為主體,包括一個現役的心理戰大隊(也稱第4心戰大隊)和3個后備役心理戰大隊,共有12個心理戰營、22個心理戰連。
在美國的之后數次對外軍事行動中,心戰部隊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海灣戰爭中,僅在科威特戰區,美軍就投下涉及33條不同內容的傳單高達2900萬張。
▲正在撒傳單的UH-60
傳單按穆斯林「請柬」模式印制,文中將投誠者稱為「貴賓」,并保證「給予穆斯林阿拉伯式的熱情款待,保障安全與醫療照顧。直至戰爭結束再送返家鄉」。
在「請柬」里,薩達姆則成為「暴君」,阿拉伯人民需要站起來,共同推翻薩達姆的殘暴統治。
美軍還建立了「海灣之聲」電臺,一天24小時不停地播送《古蘭經》以及伊拉克戰俘的「誠懇的勸告」。
結果證明,海灣戰爭是美軍心理戰打得最漂亮的一次,前后至多有8萬伊拉克士兵投降,以至于美軍一度頭疼該如何安頓這些俘虜。
而被審問的戰俘中,98%的人看過傳單、88%的人相信傳單內容、70%的人承認證實美軍的宣傳使他們決定逃跑或投降。
▲面帶笑容的俘虜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更是將心理戰玩出了新花樣。
2001年10月8日,美軍在控制了坎大哈的空中電波后,干了一件誰也沒想的事--放音樂,利用當地廣播播放了包括《罪惡與美德》等曲目。
坎大哈這座城市自1994年被塔利班占領后,第一次響起音樂聲。
阿富汗人民,誰能抵得住這誘惑?
除了「音療」外,美軍還搞出「物療」,用物資收買人心。
在阿富汗地區扔下數不勝數的炸藥前,美軍就開始在阿富汗空投食物、種子、藥品等物資。
這種同時在阿富汗投擲炸彈和食物的做法,在人類戰爭史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要說「一手大棒,一手甜棗」,還是老美玩得最厲害,就是把人家拆了,人還得低頭哈腰說謝謝,也難怪日本、韓國如此死心塌地。
▲美軍給戰區兒童送的禮物
當然美軍的心理戰,進行并不總是那麼順利。
越南戰爭時期,經過對越南當地風俗調查,美軍發現,越南人特別怕畏懼「鬼魂」一說,認為死去的人肉體必須葬在家鄉,否則它的靈魂將漫無目的地徘徊在痛苦與煎熬之中。
于是,美軍就做了一批錄有「亡靈之音」磁帶,利用裝在在直升機上的聲波裝置,試圖以此嚇跑越南士兵。
雖說剛開始還有效果,一百多個北越士兵在錄音下,丟掉陣地落荒而逃。
但很快,北越就反應過來是美軍「搞得鬼」,開始瘋狂的反擊。
第10心理戰營一名軍官,曾公開抱怨:「我們的C-47運輸機有一天晚上回來了,飛行員沖了進來,他說他們再也不會播放那盤磁帶了。當他們一播放磁帶,就會受到難以置信的地面火力攻擊。」
2
二戰那些奇葩的心理戰
讓美軍如此堅定地建立一支自己的心戰部隊,二戰的功勞不小。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只要一連上互聯網,拜登在白宮里都干了什麼,我們都能猜出個所以然。
但在戰爭年代,那是什麼「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在搞心理戰方面,那是無所不用其極。
德國就是其中之一,打心理戰,發傳單一點不稀奇,但是德國偏偏不走尋常路,就連傳單帶點顏色的。
二戰時,德軍刊發了大量的黃色傳單,試圖以此挑撥以挑撥美、法、英軍隊之間、士兵與后方民眾之間的關系。
大家來感受下畫風。
▲完事的油膩老板整理他的領帶,
旁邊躺著一位正緊皺眉頭的英國女人,
這張是挑撥士兵與后方民眾之間關系
▲同樣是系領帶,美軍似乎系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而一旁的英國女人正在穿絲襪,這張是德軍發給英軍的反美傳單
▲這張傳單上,是一位美國士兵與英國女孩,
文字意思是:「事實上,這是美國人的快活戰爭」
德軍試圖用這種「自己在前線打仗,老婆卻在后方跟人跑了」的漫畫語言,打擊敵軍前線軍人的士氣。
但這種宣傳真的有效嗎?
就結果來看,顯然是沒有的,甚至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事實上,戰爭到了僵持時,士兵們每天生活很單調,這些從天而降的「禮物」就像是射向昏暗戰壕最后一束溫暖的光。
以至于到了最后,德軍全套的「佐治亞系列」傳單,成了軍營秘寶,美軍們到處亂竄,互相交換。
1989年,曾參與諾曼底登陸的美國陸軍第29步兵師的一位士兵,曾談到德軍這種小傳單,
「29師的人第一眼看到這種傳單,就笑了起來,希望德國人能越派越多。畢竟傳單要比真正的炮彈要安全得多,而且畫的也還不錯。」
當然也有不好這口的美軍表示,「傳單都用來制作廁紙了」。
除了發小傳單之外,德國就連郵票也能玩出新花樣。
二戰期間,德軍在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內成立了一個郵票偽造工廠,在一個月內就仿制出英、法、美、蘇等國500多萬張的郵票。
這些假郵票和真郵票極其相似,僅僅將圖案一些細節進行了改動,同時配上了由德國的心理戰部門精心構思的文字。
以英國發行的喬治五世國王登基紀念郵票為例,為了挑撥英國人民和政府的關系,德國心理戰人員把喬治五世的頭像悄悄地換成了斯大林,將原本的花環替換成成鐮刀、錘子和五角星,以此暗示英國正處在蘇聯人的控制之下。
▲這是德國的仿制郵票
文字改成了「這是猶太人的戰爭」
這些偽造郵票一度在歐洲流行,乃至于英國等國主要城市的信箱里,近一半信件上蓋戳的是德國假郵票。
英美等國當然也沒有束手就擒,展開了「玉米片行動」,試圖打擊德國的郵政系統,并暗中對德國軍民進行一場心理戰,手段同樣包括了偽造郵票。
▲左為德國原版郵票,右邊為仿制郵票
中央情報局的前身戰略情報局曾大量仿制含有元首頭像郵票,把其畫成了骷髏,而郵票上的文字「DutschesReich」(德國)也變成了「FutschesReich」(滅亡的國家),試圖以此打擊士兵的士氣。
3
中國的小喇叭
盡管心理戰這門「手藝」在外國人手里多姿多彩了起來,但中國很可能才是最早提出心理戰思想的國家。
在中國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中,很早就明確提出「攻心為上、攻城次之」,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等著名心理戰思想。
而「空城計」、「四面楚歌」等典故也都無不透露出古人對于心理戰的獨到見解。
以至于當代的許多國外著名心理戰專家都不得不承認,中國是心理戰思想的發源地。
抗美援朝時期,除了「冷槍冷炮」之外,還有一樣東西,讓「聯合國軍」聞風喪膽,那就是志愿軍的小喇叭。
「他們(美軍)聽到了一種類似于風笛的樂器聲,起初以為是英軍援軍到了,但很快就有人對這種聲音終身難忘,因為它們帶來的是死亡。這是從軍號和喇叭里發出的詭異的聲音,這種聲音代表著中國士兵即將投入戰斗……」
美國戰地記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在他的書《最寒冷的冬天》中如是描述。
甚至就連,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在回憶錄中,都表示了自己對志愿軍的小喇叭的恐懼:
「這是一鐘銅制的樂器,能發出刺耳的聲音。她仿佛來自非洲的女巫,只要她一響起,中國人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不要命地朝我們撲來。每當這時,聯軍只能像潮水一樣敗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還改裝出了一款專門用來進行心理戰的戰機-「高新7號」。
▲「高新7號」
「高新7號」,是2009年基于運-8電子干擾機的基礎上自行研制的新型心理戰飛機。
其主要用途以標準的AM、FM、HF、電視和軍事通訊波段來執行心理作戰和民政事務中的廣播任務,從而達到擾亂、拖延和混淆敵方的作戰決策部署,降低民心的目的。
曾經有日本報道稱,在未來涉及中國的戰爭或者局勢緊張之際,「高新7號」將能夠發揮重大作用。
4
未來潛力無限
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越來將可能會有越來越先進的「心戰」武器。
據悉,很多國家已經開始研發專門針對人腦進行打擊的「腦控武器」。
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先后進行了「藍鳥」「阿蒂切克」「馬庫特拉」等多種腦控武器項目研究,直到1973年,因美國國會的干預而逐漸放緩。
而俄羅斯2012年的前瞻性武器研究提議,其中就包括了腦控武器,例如「僵尸槍」,這種武器主要打擊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被擊中者將變成「僵尸」,喪失反抗能力。
俄羅斯研發的「僵尸槍」還不是腦控武器的終點,未來的腦控武器甚至可以完全控制人類的感情和行動。
如果說傳單、廣播、新媒體這些還算是溫柔的槍,那麼裝備上這些武器心戰部隊,才是威力真正堪比核武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