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看似荒謬,實則有著現實依據
有句話叫做「勞動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這是因為真理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夠得來,而勞動人們則是每時每日都在進行實踐,他們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得了大量的經驗,也從這些經驗中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生活智慧,并且將其總結成了一些簡單接地氣的句子,那就是俗語。
由于俗語來源于廣大勞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它包括的范圍非常廣闊,從婚喪嫁娶、氣候變化、特色風俗到識人辨人,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比較典型的就是「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個既是說一種識人的方法,也是說一種極為可能發生的社會現象。
「老人是條龍」講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盡管龍本身是極其強大的存在,但它的孩子里沒有一個成龍的,其中有喜歡音樂的囚牛,也有喜歡斗毆的睚眥,有強大的也有弱小的,有善良的也有陰險的。
父母生下多個子女,就像是龍生下九子一樣,這些孩子的能力、品性,以及長大后的生活狀態都會不一樣,不可能依然延續父輩的生活。
「向誰誰家窮」說的就是父母對哪個子女更加偏愛,那麼這個孩子的家庭通常會更加窮困一些。這句話講述的其實是父母溺愛對于孩子的危害,與之相對應的典故就是驕子罵母。
根據《后漢書·仇覽傳》的記載,漢朝有一個叫做羊元的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溺愛,所有家務活都不讓他干,父母會竭盡全力去滿足他的任何要求,所有吃的喝的都是最好的,但羊元對于父母卻并沒有半點感恩之心,反而極其驕慢。
有一次羊元讓母親去給自己做飯,母親因為年邁而動作有些遲緩,羊元竟然因此大怒,在那里大聲訓罵自己的母親。母親因此找到當地的賢人仇覽,請他幫忙教育自己的孩子,仇覽給羊元講解了一番孝道的道理,羊元淚流不止,到母親面前請罪,說:「 元少為母所驕,今驕子罵母,乞今自改。」
從小就被母親嬌慣甚至驕縱的孩子,因為從來沒干過什麼活,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也不懂得生活的艱難,也就不會體諒母親的辛苦,反而將家人對自己的付出都視作理所當然。
對親人都是如此,對別人就更不用說了,這種人基本沒有什麼踏實的責任感,做事情很不靠譜,可能上司領導讓他將事情辦好一點,他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委屈,直接就跑回了家中,而父母也繼續嬌慣著,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算是廢掉了,而他的家庭也會變得越來越貧困。
關于「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這句話,歷史上有過無數的例子已經證明過了。我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見到過很多,最典型的是那種多個姐姐一個弟弟的家庭,這種家庭通常重男輕女很嚴重,姐姐們從小被要求做各種事情,而弟弟則是自幼被嬌慣,結果長大以后基本是姐姐們一個個混得很好,而弟弟則繼續躺在家中啃老。
可以說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是對「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最為形象的詮釋,而這也是給新一代父母的警惕,在教導自己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這件事,如果有所溺愛有所偏心的話,那就「愛子成毀子」了。
參考資料:《民間俗語大全》、《后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