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以來,全球天氣異常,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迎來了百年難遇的酷暑,長江流域各大「火爐」溫度突破40度,出門上班、逛街都是一種折磨。
在這種溫度下,實體經濟卻再遭重創,人們不出門了,購物吃飯都用外送解決,動動手指,外送小哥就把東西送到門上。
哪怕天氣再熱,外送小哥們也毫無怨言,著實令人感動。但是你是否聽過,在激烈戰場上也能點外送呢?
戰場點外送,這并不是什麼電視劇情節,而是在中東和烏克蘭戰場真實存在的服務。
早在四五年前,各地的新聞就報道了「世界最危險外送小哥」的故事,敘利亞戰場的外送小哥穿越火線給交戰雙方送熱飯,兩軍看到外送小哥都默契停火,外送員的面子拉滿。
后來這種模式傳到了烏克蘭,烏克蘭政府軍有自己的外送店,可以在戰場上點披薩,一邊打槍一邊點菜,「外送」甚至變成了一種宣傳方式。
那麼,這些戰場外送小哥們都是什麼人?這種商業模式為何會出現呢?
說起戰爭時期的食物,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的煮土豆、炒面加雪是中國幾代人的記憶。
在這種歷史記憶的影響下,很多人覺得軍人的食物就應該「儉」,才能鍛煉品格,培養戰斗力。
但其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軍隊的伙食必須得好,才能保證軍人的戰斗力,并提升軍隊整體士氣。
「好伙食頂半個指導員」,這是我軍的一句老話。
在戰場上,軍人吃的東西以速食品為主,以前就是壓縮餅干、巧克力和水,后來有點火腿腸和罐頭,大多都是冷食。
吃這些食物主要圖方便,快速補充能量,不影響戰斗。 但是長期下來,冷食會造成腸胃問題,也可能會讓士兵產生厭食情緒,影響戰斗力。
所以,哪怕在戰線上,炊事班偶爾也要送飯,很多戰爭電影都有這種情節。
那如果部隊太分散,或者建制被打散,沒有炊事班呢? 以前士兵們就只能認栽,有啥吃啥,但現在,中東戰場出現了一種新模式——戰場外送。
在敘利亞戰場,敘利亞政府軍和各路叛軍激戰了10年,現在政府軍基本解放了敘利亞全境,只在部分地區依然交火。
早在2018年,敘利亞政府軍點外送的新聞就出現在網絡上,這些政府軍在前線戰壕里激戰,到了飯點,就給后方城鎮的餐館打電話,點數人份的飯菜送到前線。
政府軍這麼做有兩個必備的條件,第一是要有主動權,穩穩守住戰線,才能讓外送員有地方可送。
其次是要和叛軍有一種默契,那就是飯點不打仗,大家安安靜靜吃飯,吃完飯再干別的。
而在敘利亞戰爭末期,這兩點都同時具備。
敘利亞政府軍基本解放全國,少部分叛軍被圍困在山區或者荒漠里,政府軍背靠城鎮,在吃飯的時候點個菜還是很簡單的。
根據網上的素材,這些飯菜比較簡單,普遍是中東風格的燉菜加米飯,用一次性餐具盛放,用保溫箱送到一線戰士的手上。
為了安全,送餐員不會騎個小電瓶送飯,而是開著小卡車,裝著幾十甚至上百份飯菜,到了戰線附近再徒步走過去。
如果是天冷的時候,前線士兵吃這麼一頓熱飯,著實的一種享受。
那敘利亞叛軍能不能點菜呢?目前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證明,但是按照做生意的規則,只要有客人要,應該就能送。
要說給戰場上送外送,這種活兒普通人肯定不敢干,但是在敘利亞這種被戰火蹂躪多年的地方,當地人已經練出了膽量。
敘利亞的戰場外送員要麼是民兵出身,要麼就直接是退役軍人,他們送飯也挎著槍,而且隨身帶著對講機和前線聯系。如果戰況有變,隨時改變路線,或者讓前線派人來取。
根據外國媒體報道,這些戰地外送的價格是普通外送的2-3倍,商家絕對難以抵擋這個誘惑。而且作為最高危的職業,外送員會有單獨的提成,前線的士兵也會給點小費。
如果遇到雇傭兵這種身上有美金的客戶,外送員一天三次送菜,其收入就有上百美金,頂得上平時干一個禮拜。
當然,戰場上槍炮無眼,外送員遇險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大部分時間交戰雙方也會遵守底線,不攻擊送外送的卡車。
在一些地區,戰地外送員居然成了高薪工作,前來應聘的人絡繹不絕,有膽量的年輕人都想來撈金。
可是外送員也不能隨便當,外送商家必須保證這些人的背景干凈,否則被叛軍滲透,借送外送殺傷政府軍,那這門生意就告吹了。
在這門生意規范化后,一個地區甚至有多家外送店搶生意,不僅打起了價格戰,還拼起了服務質量。
比如有的外送隨餐奉送飲料,還有的硬核外送員會在士兵吃飯時幫他們站崗放哨,讓士兵放心吃飯。
至于戰場外送的生意,其實不僅出現在敘利亞,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烏克蘭都曾有出現。
只不過,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的外送不是戰地外送,而是穿越各種封鎖線和戰線的點餐服務。巴勒斯坦人會用地道穿越以色列的封鎖,給封鎖區里送快餐和蛋糕。
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軍經常在任務間隙點外送解解饞,有一些中國商人在這些地區開餐館,美軍經常會點中餐到崗哨去吃。
在烏克蘭戰場,烏克蘭政府軍和親俄民兵打了8年之久,烏克蘭戰場上也有比較出名的戰地外送,只不過他們只賣披薩。
在烏克蘭東部的馬里烏波爾,烏克蘭著名連鎖披薩店甚至開了一家專為士兵服務的披薩外送店。
這家披薩店叫「Veterano pizza」,翻譯過來就是「老兵披薩」,是由一幫烏克蘭退伍軍人開辦的,在烏克蘭很有名氣。
這家披薩店最前線的分店在馬里烏波爾,他們就不像敘利亞的外送店,給交戰雙方送餐。這家披薩外送只為烏克蘭政府軍服務,而且是純粹的福利性質,不收任何費用。
馬里烏波爾「老兵披薩」的店長叫奧列克謝.卡其科,他本人就是烏克蘭老兵,在2014年后長期跟烏東民兵作戰,后來身受重傷才被迫退役。
馬里烏波爾的披薩店店員也都是老兵,老兵的家屬負責做飯,主要以披薩和炸雞、意大利面這些食物為主,老兵負責開車送外送。
最開始開店的經費是總公司提供的,后來他們在網上眾籌,讓烏克蘭人給前線士兵捐款,他們無償贈送披薩,獲得了大量好評。
在披薩出爐后,披薩外送員們則每周給前線各個地區的士兵送大披薩,一次送一個排的分量,而且分文不取。
但因為要去戰壕送餐,送餐員往往身著防彈衣,挎著步槍,開著越野車,送完披薩就立刻撤退。幸好烏東內戰長期都是冷槍冷炮的形式,所以這種送餐活動很少遇到險情。
戰地外送這種形式的出現,乍看起來非常奇葩,其實如果細細研究,這就是低烈度戰爭下的一種正常現象。
想想看,如果是全面的高強度戰爭,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火炮齊鳴,城市和村莊都被夷為平地,何談點外送呢?
而在低烈度戰爭里,老百姓隨軍做點小生意,是自古以來的傳統。
在中國古代,軍隊一行動,后面就拖拖拉拉帶著一大幫人,有搬運輜重的民夫,有隨行的乞丐,還有大量小商人販貨、賣吃食、賣膏藥。
清末時期,西方人觀看中國的太平天國內戰,每次打完仗下來,清軍的大營都像集市一樣熱鬧,各種攤販叫賣商品,士兵們拿著戰場上的繳獲售賣,好不熱鬧。
現代戰爭的烈度遠勝古代,所以在攻堅、防御、包圍戰里,士兵的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炮火連天,點外送是癡人說夢。
但是到了戰線穩定后,吃一口外送也是能辦到的。
某種程度上說,點外送也是一種軍事自信的體現,相當于向敵人和老百姓宣告:「 我們掌握主動權,瞧瞧士兵們都多自在。」
尤其是烏克蘭的「老兵披薩」,已經成了一種愛國主義活動,「老兵披薩」店的網站每天接受全世界烏克蘭人的捐款,數額日益增長。
店長奧列克謝每次都把戰場的照片、以及士兵享用美味的照片曬在社交媒體上,讓烏克蘭人看看戰士們的狀態,也是一種愛國主義宣傳。
但是在2022年,俄烏戰爭全面爆發后,馬里烏波爾淪為戰場,在俄軍的轟炸和圍攻下,「老兵披薩」也深受打擊,被迫關門。
烏克蘭媒體報道,連「老兵披薩」的創始人之一拉斐爾.阿加耶夫都在馬里烏波爾戰死,當地的披薩外送服務也宣告終結。
如今敘利亞戰爭基本結束,全國幾乎無仗可打,可能那些戰地外送小哥也開始尋找新的工作了。
而在烏克蘭,一場漫長的戰爭剛剛開始。「老兵披薩」關門了,未來烏克蘭戰場能否開發出新的外送模式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