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機的夜間起降是打造航母艦隊必須邁過的最后一道難關,艦載機只有完成了夜間起降,航空母艦才算形成完整的戰斗力。航母夜間起降屬于最高難、最危險的飛行動作,美國的很多艦載機飛行員降落以后,雙腿會因為緊張而不受控制的顫抖,因而被稱為「縫紉機腿」。
航母艦載機在白天起降都不成問題,但是到了晚上,在運動的航母上,艦載戰斗機要在復雜的環境下、有限的著艦區中降落和起飛,不但風險高而且難度大。艦載機在夜間訓練時的參考物非常少,非常考驗著艦載機的飛行員,飛行員只能借助自身的探照與跑道的標志燈等為參照物進行著陸,可以說就好似飛行員蒙著眼睛在進行降落操作。
由于能見度差,飛行員缺乏參照,所以航母夜間降落一直被稱為「蒙眼走鋼絲」。而而且,要完成黑暗中的這一降,光靠飛行員本身是不行的,還需要母艦上的多個部門和多套系統的通力協作才行。
近些年來,大部分艦載機飛行員發生的事故,都是在夜間進行航母著艦期間發生的,也就是所謂的「恐怖12秒」,艦載機飛行員駕駛飛機在塔康無線電導航系統和自動著艦系統(ACLS)的引導下,進入航線到對準航母甲板中線降落一般是12秒的時間,在全世界范圍內,這一段時間都是公認的「恐怖12秒」。
由于航母上空間有限,跑道長度甚至不及陸基機場的十分之一,更麻煩的是,由于海上風浪的作用,整個航母有很大可能也都處于一種隨著浪涌搖擺的運動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飛行員要讓高速飛行的戰斗機準確平穩地降落,必須在著陸之前,讓尾鉤鉤住甲板上攔阻索中的一根,這個動作難度非常大。艦載機必須要絲毫不差的降落在甲板4根阻攔索之間,最好讓尾鉤能夠勾住第2或第3根阻攔索,有效著艦區僅有36米,超過了1毫米就意味著著艦失敗,所以對于所以的艦載機飛行員來說,這短短的12秒對身心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
上圖是2013年8月,俄羅斯為印度改裝的超日王號航母的交艦前,由俄羅斯海軍航空兵的試飛員駕駛米格-29K艦載機在該艦進行的夜間起飛試驗。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架艦載機后方沒有擋焰板,這是印度「超日王」號航母的主要特征。
夜間降落更是最危險的航空作業,沒有之一。一旦著艦出錯,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1981年5月26日深夜,一架夜航歸來的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在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母上著艦,由于未能對準跑道中線,這架徘徊者一頭沖向右側停機區的F-14雄貓戰斗機群,霎時引發大火。事故中共有14人喪生,45人受傷,損失和報廢將近20架艦載機,總價值超過2億美元。
飛行員在完成對著艦環境的判斷后,從艦艉進入,在光學助降系統和著艦指揮員的引導下,調整航向,對準跑道,放下尾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飛行員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校準航向、調準角度、掌握速度、糾正整偏差等一系列復雜判斷,但是有時候這種判斷還是會存在一些偏差,這就需要依賴航母上的另一個神秘職業,那就是著艦指揮官。
飛行員操縱飛機按照自動著艦系統(ACLS)信標飛行,在接近到能看清航母艦尾部的菲涅爾光學助降鏡時,艦載機就轉由著艦指揮官(LSO)接替指引。
最嚇人的是高海況情況下進行夜間降落,別看航母很龐大,但在惡劣天氣下的大海里的晃動還是很厲害的。此外,航母在夜間作戰時,還要進行燈光管制,因此很難辨別航母甲板的輪廓,下圖是夜間降落時的飛行員視角,你能看到航母嗎?
還有更厲害的。當年美國海軍,由于大幅度改裝造成了頭重腳輕,中途島號航母成了最難降落的航空母艦,在高海況的時候,該艦的橫搖高達20度,縱搖甚至可見螺旋槳。不過,美國的F/A-18大黃蜂噴氣艦載機照樣安穩著艦,我說的是夜間。
航母作為大國力量的象征已經成為各海軍強國的標配。作為「刀尖上的舞者」,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具有周期長、高難度、高風險、高投入等顯著特點,飛行員絕對是空軍最寶貴的資源,所以戰斗機飛行員都是「黃金人」,國家在他們身上花的錢,可以用「黃金等身」來形容。
按照美國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體系,夜間著艦認證將在最后的高級階段完成,達標線為8次成功夜間降落。艦載機飛行員如果累計超過一年或者連續半年沒有進行艦載機降落,就要進行再認證,達標線為6次晝間+4次夜間攔阻降落。由此可見艦載機飛行員的要求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