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亡5千殺傷6萬蘇軍,殘部把美軍打成笑話,二戰德軍戰鬥力強在哪

在大眾的印象中,納粹德國的步兵擁有極高的戰鬥力。在二戰中,德軍步兵師配合裝甲師,往往能打出非常亮眼的戰鬥效果。 在二戰後期,雖然德軍在大方向上每每敗退,但德國陸軍依舊打出非常震撼的戰損比,一度阻擋了美蘇進軍的腳步。

那麼,納粹德軍的步兵為何會有這麼高強的戰鬥力?美蘇兩大國在人數和火力上占優的前提下,德軍為何能讓他們多次折戟?

一、戰鬥力的基礎——步兵班

首先,德國陸軍的基本單位為班,這些步兵班協同作戰,成為了德軍戰鬥力的基礎。

一個標準的德國步兵班為10個人,通常由一名士官擔任班長,配備九個士兵。士兵分為機槍組和步兵組,機槍組3人,包括一個機槍手、一個副機槍手、一個彈藥手;步兵組六人,包括一名副班長和5個士兵。

機槍組以一挺機槍為基礎武器,早期為MG34通用機槍,後期為MG42通用機槍,這種機槍理論射速為800-900發/分,最快時可達1500發/分,有效射程為800-1000米。與此同時,隊員們還配備一支用于自衛的戰鬥手槍。

機槍副射手主要責任為傳遞彈藥和更換槍管,同時他也是機槍手的戰鬥替補。通常情況下,副射手需要攜帶4個彈鼓、一個彈箱,每個彈鼓中有50發子彈,彈箱則有300發。此外,還要背著兩根預備槍管跟著主射手跑。

而彈藥手的負重是最大的,需要攜帶一支98K參加戰鬥,還負責攜帶2個300發的彈箱。如果副射手傷亡,他將接替副射手;在戰況異常激烈,兩名機槍射手同時陣亡的前提下,就由他擔任機槍手的職責。

步槍組5人,每個士兵各自攜帶1支98K步槍,配備彈藥90發和手榴彈2-3枚。Kar98步槍是二戰中德軍最為廣泛使用的步槍,7.92mm口徑,有效射程800米,在二戰的大後期,部分精銳的步兵改為使用更為強大的STG44型突擊步槍,這種步槍射程更短但是殺傷力更大,也更為進攻輕便。

而作為步兵班的班長,班組指揮官使用的是MP40衝鋒槍,這種槍使用9mm子彈,裝彈32發,有效射程可靠性和精准度都很高,標準射程200m,但缺點是裝彈效率太低和初始射速太慢。副班長早期也使用Kar98k,後期則轉為使用G34半自動步槍。

在戰爭後期,德軍士兵大量傷亡,一般很少有滿編的步兵班,因而一個班的人數減少為5-6人。此外,因狙擊手在戰鬥中的作用越發明顯,大量的狙擊手被編入步兵班,取代了常規步兵的編制。

二、進可攻,退可守

其實在二戰中,美、蘇、德的步兵火力編制大致相近,但德軍之所以能夠戰鬥力異常出色,不僅因為火力猛,是因為其獨有的作戰體系。

德軍步兵班在戰場上移動時,通常採用兩種隊形。

第一種是鬆散的一路縱隊,這種隊形一般是在行軍途中使用,班長作為領頭,機槍組緊隨其後,再然後是兩個步槍班,副班長則負責殿后維持秩序。

這種佇列的正面目標小,便于隨時跟隨班長的觀察和決策進行作戰。如果遭遇突襲,就可以由機槍三人組留下進行火力掩護,其他士兵後撤。

另一種,是在作戰時迅速轉化為「作戰佇列」,利于步兵班利用地形掩護自身前進。此時,步兵班首先會找到適宜的射擊陣地,步槍手會利用隱蔽物在機槍附近散開,最終整個班會形成一個每個人相距五步左右、犬牙交錯的小型陣地。

在進攻途中,通常由班長來制定進攻的路線,並且隨著戰鬥隨時發佈。在遇到敵人激烈的抵抗時,此時要麼全班同時發起猛烈衝鋒,要麼由機槍手三人組負責火力掩護,其餘步兵向敵人發起衝鋒。

在戰場上,德軍步兵班通常出現在火力壓制和佔領關鍵地點的戰鬥中, 這種編制讓機槍小組和步槍手保持協同作戰,通過嚴明的軍紀和作戰訓練,即使遭遇猛烈的炮火打擊也不會分散,能夠保持攻堅的佇列和戰鬥力。

三、步兵 VS 步兵

德國步兵以班組為基礎單位,通過和火炮營、裝甲師的協同作戰,在二戰中經常有亮眼的表現。在戰爭後期,雖然面對著兩線作戰,納粹步兵依然戰鬥力驚人,美軍與蘇軍都曾經在戰鬥中吃過德國步兵的大虧。

1943年10月,蘇聯西方面軍行軍至第聶伯河上游,方面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看准機會,決定進攻右岸的奧爾沙。

此時,索科洛夫斯基所率領的西方面軍有4個集團軍,即蘇軍第5、31、33集團軍和近衛第10集團軍,在那之前他們剛剛解放了摩棱斯克,逼得德軍右翼整體後撤,屢戰屢勝,氣勢正勝。

而德軍只有10個步兵師,還是久戰的疲兵。

當時駐守奧加沙德軍指揮官海因裡希向上級尋求支援,但得到的回復卻是: 因為之前的戰鬥失利,元首已經將剩餘的兵力送往南線,他不會得到任何支援。

此外,元首要求他必須守住奧加沙,不得後退。

這是一場異常懸殊的戰爭,蘇軍的步兵人數是德軍的8倍,火力密集度是德軍的10倍,但是德軍硬生生扛住了蘇軍的火力。蘇軍的火力雖然密集,但在海因裡希的佈防下,納粹德軍步兵靈活的反擊方式卻讓蘇軍的大部分火炮沒有用武之地。

相反,德軍步兵師的320門火炮被集中起來,全程始終覆蓋20公里以內的戰場,為步兵師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掩護。

在這次交鋒中,蘇聯軍隊一共發動了兩輪進攻,在第一輪進攻中,蘇聯打得異常艱難,行軍途中屢次遭到步兵師的騷擾,進度最好的集團軍只推進了4公里,其餘軍團只推進了2公里不到。

第二輪進攻,蘇聯將剩餘的預備兵力全部投入了戰場,試圖用重火力在正面打出突破口。 但經過一番慘烈的廝殺之後,蘇聯第5、33集團軍最終只奪取了德軍部分陣地,而蘇軍的近衛10集團軍和31集團軍幾乎沒能推進一步。

德軍失去部分陣地後,只是稍微後撤到4公里外的另外一個陣地,就繼續頑強作戰。

海因裡希總共佈置了前輕後重三大防線,血戰10日後,蘇聯的火炮最多只夠到了納粹德軍的第一道防線,第二、三道防線毫髮無損。 蘇聯方面付出了6萬多傷亡的慘痛代價,而對比德軍只死傷了5千人,過多的戰損比讓蘇聯無奈地暫停了進攻,直到第二年才捲土重來,海因裡希也因此獲得了防禦大師的稱號。

四、美軍啟蒙者

1944年末的阿登戰役,美軍第106步兵師遭遇德軍第18國民擲彈兵師,這支軍隊由當時的德軍第18空軍野戰師殘部組建,已經是強弩之末的狀態。而美軍第106步兵師則剛剛建立,處于滿編狀態,配備了2個步兵團和6個營2個炮兵營、1個防空炮營、1個坦克營、1個工兵營和1個偵察營,接近10000人的編制。

無論士氣還是裝備,德軍都遠不如美軍。

但12月16日阿登戰役一打響,人數遠少于美軍的德軍第18國民擲彈兵師竟然選擇了直接包圍美軍,17日雙方發生了激烈交戰,美軍始終沒能突圍,12月19日開始美軍便大面積潰退,並且在手握大量武器的情況下開始成建制投降。

至24日,美軍投降人數超過2個團,共計6000人。

當時在西線作戰的英軍得知此事後,將美軍稱呼為「我們盟軍中的義大利人」。這場交鋒也成為美軍至今最「丟人」的戰鬥之一。

即使在二戰後期,德國步兵面對美軍也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讓曾在太平洋上痛扁日軍的美軍為之震撼。但畢竟納粹已是日薄西山,柏林戰役的火焰終究燒盡了這邪惡的政權。二戰結束後,倖存的德軍軍官也大多流亡美洲。

進入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組建了北約,決定重新武裝西德,這些德國軍人才重回歐洲,成為聯邦國防軍的重要支撐骨幹。

在北約的體系之下,原來的德軍軍官與美軍有過多次交流,其陸軍的作戰體系、作戰思想、作戰編制等許多經驗被美軍吸收,對美軍的戰術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提升作用。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當我們回首他國往事時,不應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熱鬧。二戰後期的德軍依舊能憑藉戰術和素養與美蘇聯軍絞殺,必有其過人之處。

美軍作為其曾經的對手,自然在總結之下汲取其精華而為己用。我們與德國雖處在大陸兩端,但若能從其過往中發現更多軍事秘訣,或許也能為不確定的未來尋求到更多克敵制勝的辦法。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