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回頭,身后站著一個五大三粗的人,仔細一看是大貴。」
這段話出自梁斌的《播火記》,也是成語「五大三粗」的出處。這個成語原意是形容人高大粗壯,身材魁梧,一般是用來形容男人。也可以說一個男人孔武有力,威武不凡。這樣看來這個成語是個褒義詞,但是如果現在有人評價你五大三粗你會愿意嗎?
沒錯,「五大三粗」在現代漢語中確實是一個貶義詞,如果形容一個男人粗魯蠻橫、不修邊幅,往往會說五大三粗。聽到這個詞就會給人感覺這個人是個長相丑陋、四肢發達的莽夫。
可是老祖宗卻認為「男人有五大三粗,盡享人間清福」,擁有這些條件的是健康富貴的象征。那麼到底是哪五大,哪三粗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所謂五大,通俗來說是指耳朵大、肩膀大、手大、臀部大、腳大。
《廣襤集》里說 :「耳大四寸,高聳垂肩者,主大貴壽長。」古人認為耳朵大有福,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容易知足常樂,性格不急躁,待人比較寬厚、謙和而且心善,是一種福氣的象征。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了劉備的樣貌特征,其中關于耳朵是這樣描寫的:「顧自見其耳」,意思就是說自己能看見自己的耳朵。 史料中記載:「耳能自睹者,吉。」
這一點可以從古人對于佛祖的形象中也可以看出一二,因為佛祖作為最有福相的人就是擁有雙垂大耳之人。耳朵對應著人體的腎臟,如果一個人的耳朵比較大,而且厚實那麼他的腎氣就越足,身體也就更健康,也自然福澤深厚。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古時候由于生產技術有限,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工來實現的。尤其是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都是人力勞動,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里有一位壯勞力。古人認為肩膀足夠寬闊的男子肯定是有力氣的,因此有了一句俗語是 :「膀大力不缺」。
男人作為一家之主,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為家人遮風擋雨,所以肩膀寬闊的男子一般總能得到女子的青睞,給人一種安全感。相比那些讀書的秀才,勞動人民比較務實,更看重的是結實的肩膀和強壯的體魄。
古語說:男人手大掌官印,是一種有出息有福氣的象征。《三國志》中記載的劉備就是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古人認為身長、手長相配是一種福相,并有「手長過膝,蓋世英賢」的說法。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無論是在馬背上還是在龍椅上,這樣的皇帝一定是武將出身,比如李世民、趙匡胤。古人為何認為臀部大的人有福氣呢,因為古時候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很好,每天要奔波勞碌的解決溫飽問題,自然不會很胖。只有富貴人家才不用這麼辛苦,也便有了人們的這種美好愿望。
古人認為腳大根基穩,容易行走。尤其是作為勞動人民擁有一雙大腳也可以方便勞動。
這「五大」就是古人對于一個男人身體健康的美好祝愿,認為這樣的人比較有福氣,那麼「三粗」又是哪三粗呢? 分別是脖子粗、手臂粗、雙腿粗。
此三粗與五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形容一個男人的結實與厚重。古人認為這些都是福氣的象征,是有力量的象征,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很直接的關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五大三粗」已經不再是褒義詞了,更多的充當著一個貶義詞的形象。
雖然「五大三粗」在古代是個褒義詞,但也并不是所有場合都使用的。比如在形容一個將軍時,可以說英勇不凡的將軍,而不能說五大三粗的將軍,那樣就非常不合適了。現代的「五大三粗」也可以用來自嘲,比如「別看咱外表五大三粗,干細活也絕不含糊」。
網友們也總結出了不同時代對「五大三粗」的理解,深深體現出了時代的烙印,相信每一個年代扥人都能找到認同感,滿滿的回憶。
50年代:飯量大、力氣大、嗓門大、拳頭大、腳板大;胳膊粗、聲音粗、肉皮粗;
70年代:腦袋大、貢獻大、脾氣大、年紀大、牢騷大;感情粗、心思粗、食物粗;
90年代:排場大、膽子大、面子大、房子大、大哥大;言語粗、品味粗、鏈子粗;
21世紀:學問大、架子大、規矩大、門路大、精神頭大;腰腹粗、脖子粗、喘氣粗。
參考資料:《播火記》、《三國志·先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