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6天擊敗30萬大軍,阿拉伯人打得多慘烈?
1970年9月28日,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中東青年的精神領袖,第三世界的著名政治家,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與世長辭。
納賽爾去世時年僅52歲,不斷加重的心臟病最終奪走了他的生命。納賽爾本來是個強壯而自信,永遠精神奕奕的人,但在生命最后的幾年卻疾病纏身,精神恍惚。
后世普遍認為,殺死納賽爾的不是疾病,而是于1967年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
埃及總統薩達特曾這樣形容這場戰爭:「偉大的納賽爾并非死于1970年9月,他其實在1967年6月5日,埃及空軍全軍覆沒時就已經死了。在國防部長建議埃及投降時,我親眼看到他臉上帶著尸體般的慘白。」
「第三次中東戰爭」也叫「六日戰爭」,是以色列發起的一場主動進攻。猶太人用6天的突襲攻勢將整個阿拉伯世界吊打,不僅摧毀了埃及重金打造的空軍,還擊敗約旦、敘利亞,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土地,收回圣城耶路撒冷。 以色列在此戰中擴土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占領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它本土大小的4倍多。
第三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在軍事上的全盛時期,一個從地中海到波斯灣的「大以色列國」構想被猶太人重提,阿拉伯人從立志消滅以色列,到開始思考自己的存亡問題。
在軍事著作中,「六日戰爭」是二戰結束后人類最成功的閃電戰,從戰略部署到戰術實施都接近完美。
小小的以色列只有幾百萬人,為何能打出這場震驚世界的「閃電戰」?以色列空軍在此戰中有怎樣的表現?埃及此戰前叫囂「 從地圖上抹掉以色列」,為何最后輸得這麼慘?
一、不滅以色列,阿拉伯永無寧日
在近代,奧斯曼帝國的國土遭到了西方殖民者的瓜分,在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后,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被認為劃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國家。這些國家原是帝國的行省,在建立國家后享有有限的主權,受英國和法國的控制,直到二戰后才紛紛獨立。
獨立后的阿拉伯人也是一盤散沙,以傀儡王國為主,50年代才用政變的形式建立幾個共和國。此時以色列已經在事實上成立,并且在北約的支持下不斷強大。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配合英法入侵埃及,占領西奈半島,展現出強大的軍力。
雖然最后在美蘇的斡旋下英法狼狽撤軍,但是以色列的軍隊依然占領西奈半島。到第二年春天,以色列跟埃及談判,得到了出海口「蒂朗海峽」通行證后才撤軍。
此事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巨大的回響,「猶太人已經強大到可以滅國」,這無疑是阿拉伯人頭上懸著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在民族存亡的威脅下,阿拉伯人開始團結起來,走上了強軍之路。北約在支持猶太人,蘇聯則開始武裝埃及、約旦、敘利亞。阿拉伯軍隊在1958年到1967年間飛躍式增長,不僅人數上超過以色列,坦克、大炮、戰斗機的數量也超過以色列。
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國的總兵力近30萬,以色列才有不到9萬。阿拉伯人的坦克和戰機數量是以色列的兩倍,以色列唯一強大的地方就是戰機質量和飛行員素質更高,而且有18萬預備役士兵能隨叫隨到。
阿拉伯人軍力增長,民族意識也跟著高漲,處處限制以色列。
1964年,敘利亞、約旦聯合在約旦河上修建水利設施,限制以色列的用水。以色列出動空軍空襲約旦河上游,使其計劃破產。
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并派出游擊隊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將其定為恐怖組織。
1966年,以色列襲擊約旦境內的巴勒斯坦游擊隊,約旦在國際上表示抗議。
1967年4月,以色列跟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帶交火,敘利亞空軍和以色列交戰,最后被擊落12架戰斗機。
1967年以色列空軍的出擊,被埃及等國認為是戰爭的前奏。5月初,蘇聯情報組織「克格勃」給埃及領袖納賽爾送去了情報:「以色列正在醞釀一場戰爭,他們將在夏天主動出擊。」
二、為了生存,以色列決定先發制人
1967年春,納賽爾得到以色列想開戰的消息,他并未顯示出任何焦慮,因為這一天他已經等了10年!
在戰爭爆發之前,納賽爾在自己的演講中多次提到要「把以色列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他通過對以色列的強硬打造出了「強人」形象,而他的底氣來自于價值10億美元的蘇聯軍火。
埃及從獨立開始,其國力就是阿拉伯世界的龍頭老大,軍力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尤其是一支蘇式空軍傲視中東。
埃及空軍有20000人,配備120架米格21戰斗機,80架米格19戰斗機,150架米格15/17戰斗機,30架蘇-7B戰斗機,30架圖16轟炸機,40架伊爾28轟炸機。
此外,埃及有1000多門防空高射炮部署在20個陣地上,還有150部蘇聯SA-2防空飛彈。
埃及陸軍主要裝備蘇聯坦克,僅在在和以色列接壤的西奈半島,埃及就部署了7個師,共12萬人,1000多輛坦克。在國內,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有十幾個機場,讓空軍能一次性傾巢出動,對以色列全境進行轟炸。
敘利亞在1967年吃虧后聯絡埃及,埃及總統納賽爾立即發表聲明,和敘利亞聯合作戰。5月,納賽爾進行戰爭動員,埃及空軍開始進入巡邏戰備,每天早上6點-7點巡邏國境線。
5月30日,埃及和約旦簽訂《共同防御協定》,自此埃及、敘利亞、約旦達成軍事同盟。同時埃及封鎖本來對以色列敞開的「蒂朗海峽」,命令以色列邊境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撤離。約旦出動4萬軍隊和300輛坦克對準以色列,戰爭一觸即發。
在阿拉伯人調兵遣將時,以色列軍方也做出了自己的戰爭判斷。他們認為,如果被動地在國境線反擊,那麼以色列將受到三個方向的圍攻,埃及和約旦可能在以色列中部會師,將以色列截成兩段。如果這種情況發生,以色列將滅亡。
最后,背水一戰的以色列軍方決定「向死而生」,他們要搶在阿拉伯人之前主動出擊,寧愿背負上挑起戰爭的罵名,也要保住國家的未來。
散布在阿拉伯各個國家的「摩薩德」組織傳來情報,阿拉伯人的戰爭動員還在繼續,6月中旬將是最終期限。以色列軍方當機立斷,決定在6月5日早上對阿拉伯國家發起突襲,力爭消滅他們依賴的空軍。
三、教科書般的「6日戰爭」
1967年6月5日早上7點,以色列發動第三次中東戰爭。
以軍空軍183架戰斗機全部出動,奔向埃及、敘利亞、約旦的機場。以色列在進行一次「豪賭」,這些戰機是以色列幾乎全部的家當,整個以色列領空只剩下12架飛機巡邏,如果這次突襲失敗,以色列必將滅亡。
以色列空軍早就在磨練突襲戰術,他們將埃及空軍作為假想敵,在國內仿照埃及空軍機場建造陣地,天天練習低空轟炸和掃射。在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的滲透下,埃及空軍從戰備信息到飛行員身份都被以色列摸了個一清二楚。
以色列鉆了埃及空軍在7點-9點之間防備空虛的空子,爭取在這個時間段消滅埃及空軍。
以色列空軍不采用編隊飛行,飛行員們苦練技術,駕駛戰機在地中海上超低空飛行,最低處離海面不足10米。低空飛行成功躲過了埃及的防空雷達,早上8點45分,這正是埃及空軍基地換班的時間,大量軍人還在吃飯,基地卻響起了防空警報。
以色列空軍對埃及的10個機場進行了轟炸,為了讓效率最大化,所有戰斗機全部攜帶空地飛彈和炸彈,先破壞跑道,然后飛彈和機炮轟炸地面飛機。
以軍第一波空襲摧毀了埃及6個機場,190架飛機還沒起飛就被擊毀在機庫里。埃及方面立即起飛了30架飛機攔截,但是沒能阻止以色列的行動。
第一波空襲結束后不久,以色列164架戰機卷土重來,毀掉了埃及4個軍用機場和6和空軍基地,107架戰斗機被毀,30多個雷達站被炸,防空飛彈損失一半以上,埃及空軍幾乎全滅。
6月5日早上9點到下午2點,埃及空軍只剩下30架戰斗機,埃及人10年臥薪嘗膽打造的空軍全軍覆沒。而他的對手以色列,只損失了40架戰斗機。
此時在開羅的總統府,納賽爾接到了空軍司令和國防部長的報告,空軍是埃及軍隊的拳頭,空軍全滅,戰爭無法繼續。
「總統閣下,我們應該求和。」
在聽到這句話后,納賽爾面如死灰,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失敗,他在等著約旦和敘利亞的消息。
四、以色列開疆拓土,阿拉伯人到了存亡關頭
幾乎在埃及空軍報銷的同時,約旦和敘利亞空軍也遭遇了同樣的情況,戰斗機和機場被毀,空中力量蕩然無存。
6月5日空襲結束后,以色列5個裝甲師越過邊境線進攻西奈半島,埃及軍隊12萬人奮起抵抗。以色列陸軍和埃及陸軍打得有來有回,埃及軍隊展現出了頑強的斗志,但是這種斗志在以色列空軍的狂轟濫炸下化為烏有。
埃及在自己的領空上完全失去制空權,這在現代戰爭里是致命的。
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被以色列炸得痛不欲生,幾乎在當天就失去全部地面防線,無序地向后撤退。第二天,埃及軍隊4000多人傷亡,坦克損失過半,6月7日,埃及軍隊被以色列打敗,西奈半島淪陷。
6月8日,聯合國安理通過「停火決議」,督促四國停火,以色列表面接受,但仍然讓軍隊發起進攻,為了保護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王國拉出全部家當和以色列拼命。敘利亞和以色列在戈蘭高地進行爭奪,雙方共出動12個旅2萬多人,開著1000多輛坦克對轟。
靠著空中優勢,以色列軍隊在鏖戰三天后拿下戈蘭高地,控制前往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公路,敘利亞害怕首都淪陷,全部軍隊后撤,失去了戰爭能力。
約旦和以色列主要在約旦河西岸作戰,其中爭奪耶路撒冷老城的戰斗最為激烈。
以色列軍在6月5日就派遣傘兵進入約旦控制區,傘兵第55旅承擔收復耶路撒冷的任務。以色列軍隊出動4萬人,坦克400輛,戰斗機140架,約旦軍方出動4.5萬人,坦克200輛,這已經是小國約旦的全部身家。
以色列在6月5日到6日兩天進軍約旦河西岸,奪下杰寧地區的約旦炮兵陣地和納布盧斯,7日開始進攻耶路撒冷。
因為耶路撒冷老城遍布歷史建筑,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三教的圣地,所以約旦和以色列軍方都不想背上破壞圣地的罵名,嚴禁對城區進行炮擊和轟炸。
以色列傘兵在坦克的支援下進入耶路撒冷,馬上遭到了約旦軍隊的頑強反擊。 約旦在獨立之后一直和英國走得很近,軍隊由英國教官訓練,戰斗力強悍。約旦士兵在老城建筑里布置詭雷,讓以色列傘兵不敢鉆進掩體,他們自己則占據有利地形火力覆蓋街道,讓以軍傷亡慘重。
最后在付出200人傷亡后,以色列擊潰約旦軍隊,拿下了耶路撒冷老城。約旦軍隊傷亡1000多人,主力裝甲旅「賈茲伊」全軍覆沒,以色列軍人回到了「哭墻之下」。
戰地記者將以色列軍人和「哭墻」的合影傳遍世界,全世界的猶太人都為之動容。但全世界的阿拉伯人卻義憤填膺,因為猶太人奪走了屬于自己的「圣城」。
與此同時,聯合國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蘇聯警告美國,蘇聯不會出兵中東,但是以色列要保持克制,不許威脅埃及、敘利亞、約旦的政府,中東的平衡不能被打破。
6月12日,以色列見大局已定,宣布接受停火,「6日戰爭」宣告結束。
僅僅6天,以色列就消滅了阿拉伯人10年的努力,埃及、敘利亞、約旦三國的軍隊損失慘重,連伊拉克、黎巴嫩、沙特等國都受到影響。這次戰爭后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擴土60000多平方公里,直接從彈丸小國變成中東大國。
納賽爾則在戰后發表了悲傷的講話,他號召阿拉伯人聯合起來,應對西方和以色列的挑戰,只有團結,才能為這個民族洗去恥辱。阿拉伯人要再次團結,只能等到下一次戰爭的來臨,而納賽爾卻再也沒能等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