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被罵的G41半自動步槍有多差?比98K重一公斤,裝彈要靠雙手壓

自步槍誕生之日起,槍械設計師們就絞盡腦汁地對步槍進行改進升級,從傳統的杠桿式步槍到栓動式步槍再到后來不斷更新換代的半自動、全自動步槍。 如何進一步提高新式步槍的射速、威力和可靠性是每一名槍械設計師都必須考慮的問題。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軍隊都普遍裝備了栓動步槍,美蘇軍隊更是在二戰期間率先裝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半自動步槍,而同時期的大部分德軍手里還在用著毛瑟栓動步槍。 唯一裝備的G43半自動步槍也是被趕鴨子上架的,真實性能也比不上美蘇手里的M1和SVT40,存在感極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裝備G43半自動步槍之前,德軍手里還有一款G41半自動步槍。而且從「血緣關系」上看,G41半自動步槍算的上是G43步槍的前身。只不過G41這把槍一經推出就不斷被罵,接連生產該槍的瓦爾特公司和毛瑟公司都沒能拯救它的口碑。

所以G41半自動步槍究竟是一把什麼樣的步槍?為何就連兩家全球盛名的槍械公司都拯救不了它的口碑?德國軍隊又為什麼在半自動步槍領域表現平平呢?

一、不習慣半自動步槍的德國人

要想說清楚G41步槍為什麼這麼爛,就要從德國半自動步槍的發展史開始說起。因為技術上的不足只是表面,G41步槍的失敗更多的反映了德國當時在半自動步槍領域出現了更加深層次的問題。

德國作為槍械制造大國,更是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半自動步槍的研究。其中名氣最大的還是毛瑟公司推出的M1910/13半自動步槍,只不過這支槍價格昂貴不說,結構還極為復雜可靠性不強,所以軍方并沒有采用。

一戰爆發之后德國軍方對半自動武器又有了需求,德國空軍部隊和飛艇部隊便相繼列裝了該槍,并定名為M1916半自動步槍。隨后M1916還針對陸軍部隊推出了改進型,只是最后它的戰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改進也最終不了了之。

到了二戰期間,栓動步槍依舊是各國軍隊的主流,德軍也不例外, 毛瑟公司生產的栓動步槍性能實在是優異,已經遠遠的把世界上絕大部分主流的栓動式步槍甩在了后面。所以相比起在一戰中表現不佳的半自動武器,德國人還是更喜歡手里充滿日耳曼風情的毛瑟98K步槍。

而且二戰德軍的班組火力本來就是以MG34/42機槍為核心,再配以沖鋒槍和步槍,從來也沒聽過二戰德軍出現過火力不足的情況。

話雖如此,但并不代表德軍不希望有一款自己的半自動步槍,畢竟各國軍隊都多少會有些火力不足的恐懼癥。只是德國雖然起步比較早,可思路出現了問題。

從一戰之后,整個德國從工程師到軍方人員都認為把槍管縮短和在槍管上開孔會影響槍的精準性,所以始終不認可槍管短后座以及導氣式原理。而以當時的技術要想實現步槍半自動,這是最普遍也是繞不開的做法。

德國主流對這兩種做法的不認可,直接導致了整個德國在半自動步槍領域走了數十年的彎路,期間是一點進步都沒有。二戰都開打了,德國方面從戰術到科技都沒有半自動步槍的成熟條件。

二、G41的失敗

理清楚二戰德國在半自動步槍領域存在的問題之后,其實G41半自動步槍失敗的原因就已經探明了。不過我們還是要了解一下這款槍,從技術層面上解釋一下它的失敗。

二戰爆發前夕,德國軍方重新提出了半自動步槍的招標計劃。 在最新的招標計劃中,德國高層明確指出了幾項要求:一、新槍在外形和尺寸上要接近98K步槍,并且實現彈藥互通,二、機匣上不允許有可活動的組件,三、為了防止自動裝填機構出現問題,還要加裝一個栓動拉機柄,四、不允許把搞活塞導氣式或者槍管短后座。

這四項要求基本提前宣告了G41的失敗,把不能犯的錯全部犯了一遍。第一個要求看似沒問題,實際上在無形之中增加了新款半自動步槍的體積和重量。

第二和第三個更是想當然的要求,又不可活動的部件又要加上能讓士兵拉大栓的裝置,槍械的復雜程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容易出故障不說,成本也相應的提高了。

至于最后一個,前文也說過了,純粹就是一根筋的死板行為。但是德國槍械制造業還是可以的,就這麼苛刻的條件,瓦爾特公司和毛瑟公司還是拿出了自己的新槍。

這兩個公司拿出來的新槍都叫Gewehr 41,瓦爾特公司的簡稱為G41(W),毛瑟公司的叫G41(M)。

這兩把槍從外形上猛的一看很難讓人區分, 原因之一就是招標的時候德軍讓它兩都照著98K的外形設計,而且那麼苛刻的條件下,留給設計師自由發揮的余地真的不多。

這兩把G41都很聽話的沒有采取槍管短后座以及導氣式設計,而是和早期的M1加蘭德步槍一樣用了槍口集氣式原理。 所謂的槍口集氣式顧名思義就是在槍口處增加一個集氣罩,把火藥的燃氣通過集氣罩導入槍口后方的環形活塞,使其實現退彈上膛等一系列動作。

槍口集氣罩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太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了,G41的集氣罩經常在戰場上堵塞故障或者磕碰損壞,非常不可靠。集氣罩被沙塵堵塞之后,士兵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清理,久而久之故障率便高居不下了。

瓦爾特和毛瑟都按照98K的造型設計后,實槍的重量和體積果然比98K 增加了不少,全槍重達4.5公斤,比98K重了接近一公斤。 很多用過這把槍的老兵都曾吐槽過背著G41長途行軍是一件苦差事,它以半自動的方式發射7.92毫米的全威力彈本身后坐力就強,加上這麼重的槍身,射擊時更加難控制。

最無語的是作為半自動步槍,火力的持續性自然是首要的。可是G41步槍居然沒有采取可拆卸的彈匣供彈,而是和98K一樣采取單排5發的彈夾供彈。 G41十發的載彈量就要壓兩個彈夾,如果沒有彈夾就要靠手一枚枚壓十發。

確實不得不佩服一下德國工程師的嚴謹,和98K步槍實現槍彈互通,瓦爾特和毛瑟公司心照不明的把裝彈方式也給「互通」了。

單這三點就足以讓G41這款槍在德軍部隊中注定失敗的局面,如果不是被美蘇的半自動步槍打疼了,估計這把槍根本不會裝備十二三萬這麼多。

三、G41(M)、G41(W)與G43

說完了G41的通病,下面再來將G41(M)和G41(W)分開來說說。

其實這兩把槍從各方面來看都大差不差的, 其外形和半自動原理都非常相似,槍長、威力、槍口初速那些基本和98K沒有任何區別,全槍1100毫米、槍口初速755米/秒、800米內為有效射程。所以很多人分不清這兩把槍,或者從來沒區分過也是正常的。

我們一般說的G41指的是瓦爾特公司生產的G41(W),在戰時生產了十幾萬支,德國的山地獵兵等精銳部隊都有裝備它的記錄。

相比起G41(W),毛瑟公司生產的G41(M)更像98K,這也是兩把步槍最大的不同。當時為了達到軍械部機匣不允許有活動組件和增加栓動槍機的要求,毛瑟把槍械的閉鎖機頭改成直拉式后,又在后面增加了一個栓動拉機。

比起半自動步槍,這把槍更像是一把十發裝填、并增加了一個半自動射擊功能的98K。而瓦爾特公司就沒有那麼聽話,既不讓機匣上有能活動的組件,又要讓士兵拿著半自動步槍拉大栓,這不是難為人麼。

所以瓦爾特公司的W型G41的后面就沒有G41(M)那樣的栓動機,順便還把拉機栓做成了隨動的。機匣上的拉栓一打一動的,實戰中也沒影響士兵的射擊,這樣的操作還使得G41(W)的操作性和復雜性比毛瑟公司的M型簡單不少。

最后的結果就是毛瑟公司的G41(M)做了不到兩千支送到東線戰場上測驗后就沒了下文,反而式瓦爾特公司的G41(W)在德軍面對M1和STV40時生產了不少。

當然,瓦爾特公司的G41比毛瑟公司的好那也只是相對的, 體積重、故障多、裝彈慢、造價高的毛病該有的全都有。

到了1943年中旬,瓦爾特公司根據反饋在G41的基礎上改進出了G43。相比起G41,德國人終于在G43上采用了活塞式導氣,還把不可拆卸的彈匣改成了可拆卸的,裝彈方式也變成了彈匣供彈。

核心的問題解決了,其余的克服一下也就無所謂了,要改也沒時間了。 后來的G43雖然被大量應用,還出現了加狙擊鏡的狙擊版。但是隨著戰爭后期德國資源的消耗,G43的工藝越來越差,產能也逐漸跟不上,G43最終隨著德國的戰敗而停產。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