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的德軍,投降誰比較好?
有戰爭,就有戰俘,有戰俘,就有戰俘營,當了戰俘,日子通常不會好過,命運也由不得自己,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在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山窮水盡,時日無多,德軍上下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頂住蘇軍,直到美國人踢到我們的屁股!」,換句話講,就是寧死也要投降英美軍,打死也不投降蘇軍!
▲美英法蘇四大國主宰了戰后的歐洲
向誰投降是個重要的選擇
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選擇,我們自然也很清楚——誰不知道德軍在東線干的那些暴行?在蘇聯燒殺劫掠,無惡不作,虐殺蘇軍戰俘的行為惡名遠播,憋足了勁要報仇的蘇軍,打起德軍來嗷嗷叫,都不用動員的,要是落到蘇聯人手里,那還有好?
▲美國本土戰俘營的大門
看上去跟普通軍營差不多
相比之下,德國除了和法國還算有點「世仇」以外,和英美并無甚歷史積怨,對待英美戰俘也說得過去,據戰后統計的數字,97%的英美戰俘都活到了戰后。況且,之前被英美俘虜的德軍還有很好的示范效應,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上被美軍俘虜的德軍,基本都被運到了美國本土,雖然是要勞動的,但他們沒有受到虐待,吃喝不缺,醫療有保障——
「二戰中被盟軍俘虜的德國士兵沒有比被送到美國的戰俘營更好的命運了」。
▲美國本土戰俘營的條件還是很不錯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看看設在美國本土戰俘營的待遇——提供包括肉類、牛奶和蔬菜等在內的食物,有行軍床、毯子、淋浴等設施,多數營地還有商店,有可供戰俘購買巧克力、香煙和飲料等。
俘虜們可以接觸圖書、報紙(盡管要審查)和樂器,進行足球等體育運動,音樂表演和戲劇。一些戰俘營通過附近大學為戰俘們提供了大學課程,包括牙齒保健在內的醫療服務在戰俘營中同樣得到了保障。
▲戰俘們竟然還能上學
這樣的優待,以至于連一些美國人都嫉妒,他們抗議對德軍俘虜太好,俘虜們被「嬌慣」了!
被蘇軍抓住會怎麼樣?當然是扔到西伯利亞挖土豆了!要知道當年570萬蘇軍戰俘中,德國在集中營虐死了370萬,這簡直是血海深仇啊,要是落到蘇聯人手里,下場還能有好?所以,從種種跡象看,向英美投降的確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終于等到向美軍繳械了……
不過,事情并不是看上去那樣簡單。很快,那些向美軍投降的德軍就會發現,他們是滿懷希望跳進了火坑……這是怎麼一回事?美國不是優待俘虜的嗎?
美國之前優待德軍俘虜自然有「瓦解敵軍」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有充足的財力和物力來辦到這一點,而且這些俘虜還能創造財富,用處不小,也沒必要虐待他們。
整個二戰期間,被關押到美國本土的德軍戰俘約有37萬,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是高質量的勞動力。他們中多數為美國的農場勞動(少數從事工業生產)——在緬因州挖挖土豆、在德州摘摘棉花、在路易斯祝安娜收收甘蔗。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種地的德國戰俘
美國農場的所有者則提供一定的報酬,扣除戰俘營運行的開銷,到戰俘手里大約每天還能有80美分的收入。也就是說,這些戰俘實際扮演了廉價雇工的角色,美國實際上還從這些戰俘身上賺了一筆。
據統計,美國政府總共從戰俘的勞動中獲得了2.3億美元的收入,美國歷史學界普遍認為,這三十多萬戰俘在二戰時期「保障了美國的經濟和福利」,不僅沒有成為負擔,反而還彌補了因年青人大量參軍而帶來的勞動力缺口。這些俘虜自知根本逃不掉(畢竟與德國隔著大西洋),自然老老實實的工作,不鬧更不跑,大家相安無事。
但等到德國全面投降,幾百萬德軍爭先恐后向西線盟軍繳械的時候,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首先,投降的德軍實在太多,多到了超出美軍將領的想象。光是1945年4月,在魯爾一地投降的德軍就超過了30萬,這一家伙就接近了之前美國本土關押的總數量。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表達了自己的驚訝:「我們估計,在魯爾可能俘虜約15萬名德軍,最后俘虜了32.5萬人,其中還有30名將官……我們抓到的俘虜,甚至比兩年前攻克突尼斯抓到的(約27.5萬)還要多。」
柏林會戰結束后,艾森豪威爾繼續寫道:「柏林處于熊熊烈火之中……從俄軍戰線潮水般潰退下來的德軍,現在開始向英美軍隊投降。扼守易北河的我軍,每天要接收數千名這樣的俘虜……」那麼,向美軍繳械的德軍總共有多少呢?
500萬!這個數字遠不是先前那三十多萬可以比的。
▲在阿登戰役中被俘的黨衛軍少年兵
其次,這樣大規模的投降就發生德國。這里不是在美國本土那廣闊、富裕、安穩的后方,而是距離遙遠的前線,各種物資要千里迢迢跨洋運來,周圍還充斥著對盟軍多少仍有敵意的德國民眾和不知數量的潰兵,各種亂七八糟的武器更是散落的到處都是。
這下,美軍可就有點頭痛了,他們面臨一個巨大又現實的問題——如何處置突然出現的眾多俘虜?在兩千多年前,秦軍可以簡單粗暴地選擇將俘虜全部殺掉,但美國卻不敢這樣干。既是辦不到,在政治和道義上更不允許,背著正義之師的大名,怎能明目張膽地大肆殺俘呢?
那麼把俘虜都運到美國行不行呢?這更不現實,因為把英美法加起來,也提供不了那麼龐大的運力……
所以,美軍只能就地「安置」俘虜。面對身處敵國、物資不足、俘虜眾多的現實,艾森豪威爾下令, 將降軍定性為「繳械的敵對武裝力量」,換言之,這五百萬人,就不算是「戰俘」,仍然是「敵人」!
既然不是戰俘,那麼也就無需按照《日內瓦公約》給予戰俘待遇,國際紅十字會自然也就無法監管了。事實上,國際紅十字會提供的救濟物品就被美國原路退回——不收你的東西,你也不要來指手畫腳!
▲一處關押德軍女俘的營地,
可見條件相當簡陋
美軍將投降的德軍(包括文職人員)按國防軍、黨衛軍、女俘、未成年人等身份劃分,分別關押在用鐵絲網圈起來的方塊露天營地中,每塊營地大約關押五千到一萬人,一個方陣裝滿后,再打開另一個方陣的鐵絲網大門繼續往里塞人。
▲「萊茵大營」是很多個營地的總稱
這些營地大多設在萊茵河畔,于是得了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名稱——
「萊茵大營」(英文:Rhine Meadow Camps,德文:Rheinwiesenlager)。
但實際上,這里根本沒什麼詩意可言。把營地設在萊茵河畔是有講究的,仔細觀察這些營地的位置,就會發現,「萊茵大營」大多位于萊茵河的西岸——以天塹為障礙,打消戰俘越獄逃回德國腹地的念想。
▲空中俯瞰「萊茵大營」
萬一有戰俘不肯就范,鬧將起來拼個魚死網破,該怎麼辦呢?這并不是杞人憂天,戰俘中有相當數量的黨衛軍,他們多數可是死硬的納粹分子,不是黨衛軍的,也被納粹洗腦了很多年,指望他們在思想自動轉變過來,不現實……
美軍的辦法是——來了,先餓三天!
在戰俘們來營地的前兩到四天,美軍并不提供食物,甚至也沒有飲水。美軍這樣干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始終也沒有一個官方的說法,有部分美國和加拿大歷史學者認為,這就是要來個下馬威,故意先渴死餓死一批,讓俘虜們喪失反抗能力。
「餓三天」之后,那些體弱和傷病的戰俘,往往熬不過這幾天就一命嗚呼了,沒死的也會因饑渴而手足無力,完全不會構成威脅了。
餓三天只是開了個頭,再往后,戰俘們會發現他們之前對西線盟軍的想象完全錯誤,一位戰俘回憶——
「我們住在周圍被圍著鐵絲網的、非常擁擠的土坡上,食物異常缺乏,一天只有一頓飯吃,數量只有美國士兵的十分之一,很多人迅速瘦的只剩皮包骨頭。我向一位美國軍官說,這樣做違背了日內瓦公約,他回答我: 公約與你們無關,你們沒有任何權利!」
挨過頭幾天后,美軍開始提供食物和水,但數量難以維持生存。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1200大卡的能量(不活動),要勞動的話則需要2000-3000大卡,而美軍分發的食物每天只有400-900大卡。食品種類主要是雞蛋粉、奶粉、餅干、巧克力、咖啡,沒有蔬菜和水果,在飲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這些食品會迅速消耗體內水分,許多人出現嚴重的便秘,甚至要相互用手摳才能大便……
一位黨衛軍「北方」山地師的幸存戰俘約翰·福斯在他的回憶錄《黑色雪絨花》中寫道——
「占領國想不顧一切地證明,他們不比我們更優秀,而是更差……當夢寐以求的飲水終于被抬進來時,一名少校還徒勞地讓大家排隊,老兵們照做了,但美國人抓來的平民們卻如奔牛一般沖向水桶……最后誰也沒喝上!」
「……整座醫院被勒令清空,那些新近截肢的傷員沒有包扎就被送到這里……其中一些人死得太慘了,我們愛莫能助……」
「晚上我們即便走路都會丟掉性命,如果某人想去上廁所,看守會立刻開槍,我親眼見過三名戰俘這樣送命……被審訊者要供認那些自己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美國人還讓一些人跪在尖銳的鐵片上,摧垮他們的抵抗意志……」
「萊茵大營」中幾乎沒有賬篷之類的設施,「戰俘」們要遮風擋雨,唯有挖地洞棲身。據統計,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個月時間里,「萊茵大營」中約40%的戰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過來的,超過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賬篷。
挖地洞只能靠手工——利用餐具和罐頭盒做鏟子,食品包裝箱的紙板就是「建材」。這樣的地洞,其「建筑質量」可想而知,一旦下雨,不光營地中一片泥濘,這些深1.5到2米的地洞經常因滲水而坍塌,縮在其中的戰俘就這樣被活埋了……
至于洗漱、醫療、消毒之類的設備,「萊茵大營」里統統沒有,傷病員的治療和護理主要由戰俘中的醫護人員自己解決。如果某個營地里有一兩個戰俘是軍醫,可能還能拯救幾個人,如果一個醫護戰俘也沒有,傷病員就只能等死了。
每個方陣內只設有一個簡易的地溝「廁所」,很多病弱無力的人因為缺少體力,幾乎不能穿越骯臟混亂的人群到達那里,只能在棲身之地排便,許多傷病員不僅得不到照顧,還混糊滿糞便……這種狀態,并不比德日軍的集中營好到哪里去。整個大營遍布地洞,污物滿地,瘟疫橫行,痢疾、傷寒、壞疽、肺炎等疾病蔓延,許多戰俘死于非命。
根據一些幸存戰俘回憶,每天都能看到一百多具尸體被運走,被摞成五層埋在外面的尸坑,至于死在地洞里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沒有任何人統計過在「萊茵大營」中死去的戰俘究竟有多少,也沒有人去挖掘這些死者。
「萊茵大營」總共存在了四個多月,事實上,俘虜們根本沒想到他們會在這種簡陋至極的營地里呆這麼長時間,很多人還以為會很快被轉移到法國或美國的戰俘營,因此毫無精神和物質上的準備,連衣服都只有進去時的一身——別的不說,設想一下你四個月露天生活不洗澡……
還能熬過來的戰俘最終被分流,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關押到英法等國的正規戰俘營——英國人還算保持了紳士風度,整個戰爭期間基本上給予了戰俘應有的待遇,法國人則是有仇報仇,逮住戰俘不狠狠折磨一番,如何能一雪亡國之辱啊?不槍斃就不錯了!據說,后來連蹲過德軍戰俘營的法軍士兵都看不下去了,要求政府出面干涉,以結束對戰俘的虐待……
▲加拿大記者詹姆斯•巴克切寫了一本關于
萊茵大營的著作《Other Losses》
他的結論是死亡80-100萬
萊茵大營最后被美軍用推土機填平,那些死者便永遠埋葬在那里了。關于在「萊茵大營」中死了多少人這個問題,美國公開宣布的數字是5000多人,但這個數字肯定是大大調低了的,因為按這個數字算出的死亡率為0.1%,跟當時平民的自然死亡率差不多,顯然極不合理。如果按照幸存戰俘的回憶估算,死亡率大約為15%,總人數則要達到75萬到100萬!
從人道的角度講,被美軍、蘇軍、法軍虐死的德軍戰俘自然是戰爭中的受害者,但是,如果僅僅討論這些而不聯系德國在二戰中的罪惡則是不公正的。
▲納粹集中營令美軍目瞪口呆
由此產生的憤恨和道德優越感
使他們對德國戰俘下手毫無心理負擔
想想德軍在被侵略國家的燒殺劫掠,想想在那些眾多的納粹集中營里,僅僅因為膚色、民族、出身就被虐待、被殺害、數以百萬計的死難者,但凡一個正常的當事人,都無法去抑制報復和懲罰的沖動——以仁慈而著稱的艾森豪威爾,下令建立「萊茵大營」,也很難說沒有目睹納粹集中營慘狀后受到刺激的因素。
▲萊茵大營一處原址的紀念碑
直到今天,「萊茵大營」的死亡人數仍然是一個迷,這些營地的原址被德國政府列為「考古受保護地區」,禁止挖掘探究。
這一方面是因為德國要仰仗美國的保護,不能讓老大面子有失,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有「不打擾死者」的文化傳統,第三也是要以此來表示對二戰的罪行擔責——我們有錯在先,該遭報應!不管是什麼鍋什麼禍,我們都認了!這個事,不計較了!這與日本年年裝可憐,把自己打扮成無辜受害者的行徑,形成了鮮明對比。
▲相對而言,投降英軍可能下場會稍好一些
沒有實地考察的結果作支撐,一切只能靠猜估了。整個二戰中,德軍的失蹤人員約有130萬,長期以來,這個130萬人一直被認為是死在了蘇聯,因為德軍戰俘在蘇聯的死亡率確實較高,最高時能達到60%。
但根據蘇聯解體后公開的檔案,失蹤德軍中約有10萬到30萬要由蘇聯認領,而剩下的一百萬,還是說不清。有美國和加拿大的學者研究認為,這一百萬,得記在美國的賬上,當然也有美國的愛國學者辯稱——沒這回事!黑鍋,還得俄羅斯繼續來背……
所以,戰爭,是殘酷的,投降,是沒準的,憑著想象和老經驗,也無法保證選對了投降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