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燈枯油盡」的鐵證:四式步槍!美軍:簡直是在侮辱加蘭德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士兵拿著「九九式」栓動步槍,遇到美軍手里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時,簡直就像是一根「燒火棍」遇到了「連發弩」 ,要多慘有多慘。

「一片狼藉」的日式武器

眾所周知傳統的栓動步槍,雖然射得又遠又準,但它的火力持續性卻太差了: 打完一槍就得拉一下槍栓上彈。而半自動步槍的出現,大大彌補了傳統栓動步槍火力密度不足的問題。

而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支現代化半自動步槍,是由墨西哥將軍「蒙德拉貢」設計發明的一種6.5毫米半自動步槍,并于1907年裝備過墨西哥軍隊。

「蒙德拉貢」半自動步槍

不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雖然當時已經涌現了不少半自動步槍:例如M1910半自動步槍,M1917半自動步槍,溫徹斯特1907型半自動步槍等。

但由于當時的工藝、材料和設計都較為粗陋,產品的問題較多,因此軍隊很少大量裝備。因此,我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依然很難尋覓到半自動步槍的影子。

日本涉足半自動步槍的時間較早,但并不上心

由于早期的半自動步槍的很多設計其實并不成熟,因此當時各國軍隊對于傳統的栓動步槍還是信任有加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和蘇軍裝備的加蘭德和SVT系列半自動步槍,卻率先打破了這種「步槍」平衡。

二戰三大經典自動步槍

在蘇美兩國半自動步槍的攪局下,納粹德國后來也研發出了自己的G43半自動步槍。而日本的半自動步槍研發歷史其實并不晚,他們最早始于1931年:日本陸軍當時要求南部麒次郎為自己設計一款全新的輕型機槍。

別看日軍雖然一直崇尚單發的栓動步槍,但他們其實也在悄悄地關注著美國的半自動步槍發展。二戰爆發前,美國的一名槍械設計師: 約翰·佩德森,就曾帶著他的「肘節閉鎖步槍」到訪日本。

當時日本軍方對這種「肘節閉鎖步槍」(魯格P08手槍那樣的自動原理)也很感興趣,并試圖對它經過一定程度的改進后進行大量仿制。

魯格P08手槍

但1937年7月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戰爭開始以后,日軍對步槍的需求也急速上升。和成熟的三八式步槍相比,佩德森的「肘節閉鎖步槍」很多設計并不成熟。

因此日軍便將這種費時費力,又費資金的改進工作臨時取消了,兵工廠轉而繼續大量生產三八式步槍。

另一方面,日本陸軍陳舊的作戰思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他們認為栓動步槍打得又準又遠,只要保證步槍和彈藥的品質,完全沒有必要去裝備那種浪費彈藥,射程和精度都不如栓動步槍的半自動步槍。

三八式步槍

而且在戰爭初期,日軍面對裝備更加落后的中國軍隊時,他們確實也沒感到什麼太大的壓力。

太平洋遭遇到美軍的加蘭德以后,日軍才意識到半自動步槍的重要性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日軍步兵在一系列奪島戰役中,終于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 他們手里的單發栓動步槍火力,在美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八連發」面前,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

直到這個時候,日軍高層才發現自己之前是多麼地「幼稚」。于是,企圖再度雄起的日本軍方「一咬牙」,便決定重拾半自動步槍的研發項目,搞一款可以和M1加蘭德相抗衡的日本速射步槍。

可是當時日軍已經陷入中國全面抗戰,以及太平洋戰場的泥潭之中,再加上美國對日本的資源封鎖,島國日本已經無力從零開始,去設計一款像樣的步槍了。

于是,日軍便想到了直接拿戰場上繳獲的美軍M1加蘭德作為原型進行仿制,確切地說是復制。而且因為兩國已經撕破臉打架了,也根本不需要去考慮什麼「專利費」。

因此1942年5月,日本占領菲律賓時繳獲到了幾把M1加蘭德步槍后,他們便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和評估。

隨后,日本館山炮術學校正式接手「復制」加蘭德步槍的項目。不過,該項目的主導者,已經由原來的日本陸軍軍部,變為了日本海軍軍部。

整整兩年時間里,日本人一直都在摸索著如何改進M1加蘭德步槍,并讓一部分士兵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半自動步槍。

日軍四式半自動步槍,幾乎完全「復制」M1加蘭德,外加一些個性設計

1944年時,一支日本版的M1加蘭德「山寨貨」終于問世了,日軍將它正式命名為「四式半自動小銃」(也有稱五式的)。

四式半自動步槍

既然是「復制」的M1加蘭德,那麼四式步槍的外觀和內部結構,自然和加蘭德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只是日本人為了讓該槍有「日本特色」,他們把它的瞄具、槍托、彈匣底部,以及機匣內部的氣動供彈裝置稍微做了一些修改。

首先考慮到日軍士兵身材矮小的特點,四式步槍的扳機和握把比加蘭德要更細一些,和三八式步槍比較相似。而四式步槍的護木也沒有采用加蘭德的那種半圓形設計,而是改用了那種帶有圓角的方形護木,上面還有凹槽方便射手握持。

另外,四式半自動步槍的槍管也進行了縮短,準星也沒有照搬美軍的覘孔瞄準器,而是改用日軍傳統的日式切線瞄準器。

四式步槍的內部結構雖然和M1加蘭德基本相同,但它的內部零件和整體結構,卻要比加蘭德粗糙很多,且表面都涂有一種黑色涂料。

四式的最初版本采用的是10發彈匣,比加蘭德還多了兩發。

起初日本設計師嘗試將和加蘭德.30-06彈藥相似的日本7.7x58毫米子彈,強行裝入M1加蘭德步槍中使用。M1加蘭德雖然確實可以發射7.7毫米的彈藥,但由于它的供彈系統是一體式的,所以出現了嚴重的卡彈問題。

加蘭德(左)和四式步槍(右)彈藥

后來日本設計師干脆將M1加蘭德的彈夾設計整個刪除,讓四式步槍改用兩個5發裝橋夾裝填的內置彈匣。因此兩者最明顯的差異是:

著名的加蘭德步槍子彈打光后會「叮」一聲自動彈出,而使用兩個5發裝橋夾裝填的四式步槍,子彈打光后不會自動彈出并發出「叮」的響聲,畢竟兩者的彈匣裝置設計完全不同。

而這款四式半自動步槍后來也曾被一些人稱為「四式甲型」,因為據說日本當時還研發了另一款「四式乙型」:它算是四式甲的改進型,采用的是20發或30發彈匣供彈,可進行全自動射擊,其實和德軍的STG44突擊步槍很類似。

傳說中的「四式乙型」

不過外界一直對「四式乙步槍」的真實性知之甚少,也沒有任何的參戰記錄可供參考。有人認為「四式甲、四式乙」的稱謂其實只是一些人的誤傳。

傳說中的日軍「四式乙自動步槍」,實際上是日軍當年試制的另一款丙型半自動步槍,后來又改進成一款輕機槍,不過卻因為后座太大而最終放棄。

結語

四式半自動步槍于1945年初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生產,但是僅生產了250多支半成品日本便宣布無條件投降了。

而這250多支四式半自動步槍中,約有100支左右最后完成了組裝。美軍當時對這款抄襲自己加蘭德的步槍也很感興趣,于是便在他們繳獲的四式步槍中挑出了20支進行實驗。

不過在一系列測試中,美軍卻嚇了一大跳: 這款日版的加蘭德根本就沒法用,有很嚴重的卡殼和供彈等問題。

其實就算日軍的四式半自動步槍真的大規模量產,它的裝備數量肯定也不會很多,或許也只會裝備給日本海軍使用。

不過因為「物以稀為貴」,這款毛病多多的山寨半自動步槍在美國槍械收藏家的眼里,反倒成了一件非常稀罕的收藏品。

據說一支原版的四式半自動步槍,在歐美收藏市場上的拍賣價竟然高達56000多美元,而且是「有價無市,一槍難求」。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