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艦」,是舊日本海軍的一種迷信和執著,然而現實卻狠打了日本人的耳光。被賦予「不沉艦」信念的大和號和信濃號,卻都在短短幾小時內就被炸沉海底。
然而二戰結束29年后,日本竟然遇到了一艘真正的「不沉艦」,讓海上自衛隊狼狽不堪,這就是1974年的「第十雄洋丸事件」。
1974年11月9日,當地時間13點37分左右,日本東京灣的中之瀨航道發生重大事故,這條航道當時被譽為世界人口稠密的航線之一。從沙特阿拉伯出發,裝載了5.7萬噸丙烷、石腦油和丁烷等物質的「第十雄洋丸」號油輪(標準排水量43723噸),在即將抵達目的地的時候,與裝載大量鋼材的「太平洋阿瑞斯」號貨船(標準排水量10874噸)相撞。
碰撞的原因非常可笑,兩名船長都認為自己擁有航道優先權,有義務保持自己的航向,因此直到碰撞前一刻才進行回避行動。結果「太平洋阿瑞斯」號撞上了「第十雄洋丸」號的右側船體,裂口泄露的大量石腦油瞬間被點燃,進而引發大爆炸,整片海域都化為了火海。
日本海上保安廳、東京消防廳、橫濱市消防局和當地港口作業船很快趕來救助。當時,兩艘起火的船正在被大風吹向橫須賀方向,很可能將災害蔓延到陸地和港口。
經過緊急撲救,海上保安廳等單位終于撲滅了「太平洋阿瑞斯」號的火勢,并成功將該船拉開,擱淺在千葉一帶的淺水區。該船死亡28人,僅一人幸存。「第十雄洋丸」號由于船大,死亡5人,幸存者有34人。
「第十雄洋丸」號裝載了5.7萬噸可燃液體,滅火工作十分困難,因此海上保安廳原本打算燒完這些石腦油和丙烷,讓火勢自行消失。但是,當地水產養殖者對此表示抗議,認為可能給海洋造成污染。因此,海上保安廳不得不冒險將「第十雄洋丸」號從東京灣拖曳到了太平洋上。
當「第十雄洋丸」號被拖出東京灣后不久,船上又發生了第二次大爆炸,導致該船和拖船分離。在黑潮的推動下,「第十雄洋丸」號在東京灣的外海開始自行漂流。
這種自行漂流是完全失控的,給東京灣的海運造成了不可預測的巨大風險。為此,日本海上保安廳在11月21日救助日本自衛隊,要求處置「第十雄洋丸」號,將其擊沉,此時距離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12天。
11月22日,經過日本內閣批準,日本防衛廳接受了海上保安廳的緊急請求,派出了一支海空混合的「救災部隊」,負責擊沉「第十雄洋丸」號油輪。
事實上,日本海上幕僚監部在11月9日事故當天,就和海上保安廳磋商,提出「炮彈擊沉」等建議,以迅速解決「第十雄洋丸」號的災難。但是作為計劃執行者的海上自衛隊,卻擔憂「實彈炮擊會影響國民感情」,不肯做出堅決的回應。因此自二戰以來,日本自衛隊沒有在實戰情況下打出過一槍一彈。
在上級的命令下,日本海上自衛隊總算派出了一支規模不小的部隊,包括四艘驅逐艦(「榛名」號、「高月」號、「望月」號和「雪風」號),一艘潛艇(「鳴潮」號),以及10架海上巡邏機(包括P2V和P-2J),現場指揮官由宮田敬駐中將擔任。
值得一提的是,宮田敬駐(1921-2013)在二戰時期曾經在「大和」號、「伊勢」號戰列艦和「三隈」號、「愛宕」號重巡洋艦上當過尉官,算是「巨艦大炮」時代的見證者。
為了處置「第十雄洋丸」號,日本海上自衛隊制定了非常周密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從11月23日一直研究到了11月26日,花費了足足四天。
大致處置方案如下:首先,通過艦炮射擊和轟炸,在油輪上打一個洞,加速石腦油的燃燒。然后用魚雷在船體上打個洞,將其擊沉。當時,海上自衛隊普遍認為,民船的防御力不可能超過軍艦,即使采用特殊鋼制成的油輪,也能輕松鉆一個洞。
甚至于,海上自衛隊有人宣稱,也許只打幾發炮彈就會讓「裝滿可燃物」的油輪發生大爆炸,然后迅速沉入1000米深的太平洋近海。畢竟,舊日本海軍出身的人見過太多類似的例子。
例如,與「第十雄洋丸」號噸位相近的「赤城」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3.6萬噸),在中途島只挨了兩枚炸彈,就因為彈藥和燃料被引燃發生大爆炸,最終沉沒于大海。還有「大鳳」號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3.2萬噸),在馬里亞納海戰中,只挨了美軍一發魚雷,就因為可燃氣體大爆炸而沉沒。
然而事實卻證明,日本舊海軍費勁心思設計的大型軍艦,抗沉性能竟然遠遠不如一艘噸位相當的民用油輪!
制定出處置方案后,海上自衛隊的驅逐艦編隊在11月27日中午抵達現場海域,與海上保安廳的兩艘巡邏船會和。根據HSS-2直升機觀察,「第十雄洋丸」號右側船體的部分外殼在燃燒中已經脫落,于是決定首先對這里開火。
13點45分,日本海上自衛隊四艘驅逐艦「榛名」號(5000噸)、「高月」號(3150噸)、「望月」號(3150噸)和「雪風」號(1700噸),排成一字長蛇陣,從油輪右側通過,用127毫米主炮進行了第一輪炮擊。15點30分,四艘驅逐艦調轉方向,又進行了第二輪炮擊。
四艘驅逐艦一共配有9門127毫米單管炮,分別是「雪風」號3門(舊式),其他三艘各有2門(新式)。四艘驅逐艦的兩輪炮擊一共發射了36發127毫米炮彈,基本都準確擊中了「第十雄洋丸」號的右舷。
驅逐艦炮擊的準確性是很高的,再次引發了「第十雄洋丸」號的爆炸,火柱高達100米,燃起的黑煙更是沖到了2500米的高空。然而尷尬的是,盡管炮擊場面非常壯觀,但傷痕累累的「第十雄洋丸」號僅僅是向左傾斜了10度,就是不肯沉沒!
11月28日9時到10時,作為第二波攻擊的巡邏機編隊飛臨現場。首先是4架S2F反潛機,分成了兩個編隊從1500米高度俯沖,朝著「第十雄洋丸」號發射了12枚127毫米火箭彈。隨后,3架P-2J反潛機在900米高度投擲了16枚反潛深彈。
反潛巡邏機的攻擊準確性也是很高的,火箭彈和反潛深彈都準確擊中了油輪,將甲板撕開了巨大的破口,又一次引發了巨大爆炸和更猛烈的火勢。
然而,「第十雄洋丸」號卻沒有一點要沉沒的跡象,哪怕經受了這麼多次猛烈攻擊。
當天11時,作為第三波攻擊的「鳴潮」號潛艇,作為預定的「補槍人」發動了魚雷攻擊。按照「周密的作戰部署」,以及日本舊海軍的「豐富經驗」,幾枚魚雷能夠擊沉任何完好的商船,何況是一艘已經渾身是火、還爆炸好幾次的油輪。
按照最初計劃,「鳴潮」號潛艇原本要使用新裝備的72式直航魚雷(533毫米),該魚雷在技術上帶有舊日本海軍93式魚雷的影子,采用過氧化氫和酒精作為推進劑,最大速度可達65節,最大射程可達20公里(45節)。雖然72式魚雷沒有制導系統,但是航速很快,威力也很大(300千克戰斗部)。
不過,72式魚雷作為一種新式武器,戰備程度卻不高。日本海上自衛隊提出使用這種魚雷時,卻發現需要一個月時間進行維護檢修工作,所以只好放棄,改用美國制造的MK37電動魚雷(480毫米)。
MK37魚雷,美國在冷戰前期裝備的一款重要反潛武器,配有聲自導和有線制導兩種模式,射程可達21公里。MK37魚雷雖然擁有制導能力,但是威力較小(戰斗部只有150千克),最高速度也只有26節,最大航程的速度更是僅17節。當然,這個速度用來反潛還是足夠的,對付靜止不動的「第十雄洋丸」號也不是問題。
但是,問題偏偏還是來了。
「鳴潮」號潛艇對著「第十雄洋丸」號先后發射了四枚MK37魚雷,這種情況下聲自導和有線制導都毫無用處,所以日本海自官兵僅僅需要對準目標,當作直航魚雷發射出去就足夠了。
第一枚魚雷,從潛艇魚雷管發射出去后,經過了規定時間也沒有啟動發動機!這枚魚雷只好被放棄。
第二枚、第三枚魚雷,在一名經驗豐富的維修軍士的建議下,分別間隔了60秒以后才發射。兩枚魚雷也都出現了啟動延遲的問題,但畢竟成功啟動了,在制導模式加持下,分別擊中了「第十雄洋丸」號船體的左前方和中部。
第四枚魚雷雖然成功發射和啟動,卻是徑直從「第十雄洋丸」號船底通過,根本沒有爆炸。事后分析,應該是搞錯了魚雷引信的定深,這枚魚雷也宣告失蹤。
也就是說,日本最新式的「鳴潮」號潛艇,作為1973年剛剛服役的「渦潮」級四號艇(水下排水量2400噸,最高潛航速度20節),對著靜止不動的大型油輪,魚雷命中率竟然只有50%!使用的還是制導魚雷!
這個臉可丟大了。不僅如此,「第十雄洋丸」號中了兩枚魚雷后仍然浮在水面。直接目擊現場的宮田敬駐中將等人,都紛紛發出感慨:「這家伙(「第十雄洋丸」號)難道是一艘不沉艦嗎?」
面對混身是火,卻仍然頑強漂浮的「第十雄洋丸」號,日本海上自衛隊終于祭出了大招——「雪風」號!由「雪風」號單艦出擊,用3門127毫米艦炮對油輪進行最后的炮擊。
眾所周知,「雪風」號驅逐艦是舊日本海軍著名的「祥瑞艦」。二戰時,「雪風」號一直以擁有「吸光友艦運氣」的特技功能而著稱。該艦作為直接護航艦,親手送走了「比睿」號戰列艦、「武藏」號戰列艦、「信濃」號航母、「金剛」號戰列艦、「大和」號戰列艦和多艘中型軍艦。
不過,「第十雄洋丸」事件中的「雪風」號,實際是戰后建造的二代目。「雪風」號一代目在戰敗后,作為賠償艦已經移交給了中國。
「雪風」號二代目(DD-102)屬于日本戰后第一代驅逐艦「春風」級(僅造2艘)的二號艦,1954年12月開工建造,1956年7月竣工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2430噸,最高航速30節,艦員240人,主要武器是3門127毫米艦炮,2座40毫米雙聯機炮,以及多部反潛深彈發射器,以及后來加裝的兩座MK2魚雷發射管,屬于典型的反潛軍艦。
在「第十雄洋丸」事件中,「雪風」號驅逐艦的艦齡最大,其余三艘驅逐艦的服役時間都不到5年,「榛名」號更是服役一年而已。
11月28日15時12分開始,獨自承擔第三輪炮擊的「雪風」號,對著「第十雄洋丸」號的右舷,進行了兩個回合的炮擊。海上自衛隊高層還擔心不保險,又呼叫了「春潮」號潛艇作為援軍,準備加入作戰行動,不過「春潮」號最后沒用上。
畢竟「雪風」號二代單獨上陣了,在上一代「祥瑞」的余暉關照下,「第十雄洋丸」號再也堅持不住。這艘油輪的后部首先入水,船頭筆直朝向天空,于傍晚18時47分快速沉入了大海,在海面上留下巨大的漩渦。沉沒地點,大約位置在千葉半島東南520海里的海域。
整個「第十雄洋丸」事件,持續了整整20天(11月9日到28日)。這艘油輪強大的抗沉性,讓日本海上自衛隊狼狽不堪,至今心有余悸。
據分析,這艘標準排水量4萬噸的油輪采用了嚴格的隔艙設計,將運輸的可燃液體分隔在幾個密封艙內。同時,船體外殼、上甲板和艙室都采用了8-20毫米的高張力鋼,船體結構極為堅固。
據稱,由于密封嚴密,艙內的石腦油等液體無法大量接觸到氧氣,即使遭到炮彈直接攻擊,也不可能迅速被引爆。從這個角度看,戰后建造的一些民用油輪,抗沉性確實遠遠超過舊日本海軍的大型軍艦(至少是幾乎所有航母),盡管舊日本海軍在二戰期間幾乎天天將「打造不沉艦」放在嘴邊。
最后提一句,「雪風」號二代目在1985年退役,此后日本再也沒有給軍艦命名為「雪風」號,原因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