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對德宣戰,為何西線戰場卻「無戰事」?
1939年德軍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法國對德宣戰后,卻沒有立即發動軍事進攻,雙方在法德邊境上保持了8個月的「靜坐戰」,成了「西線無戰事」的奇怪現象,但是仔細分析各種緣由,又會發現「西線無戰事」并不奇怪。
二戰爆發初期「西線無戰事」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發動對波蘭的閃電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出動了54個師的兵力,以極快的速度入侵波蘭,不到一個月波蘭淪亡。在德國重兵閃擊下,波蘭500多架飛機還未起飛就被炸毀,指揮系統和交通通訊迅速癱瘓,陸軍被分割包圍。
波蘭政府9月6日從華沙逃到盧布林,17日又倉皇逃往羅馬尼亞。此時,波蘭軍隊主力已被擊潰,華沙軍民頑強搏斗到9月28日才停下來,可謂壯烈無比。
收到德軍入侵波蘭的消息后,英國和法國要求德軍48小時內撤出波蘭。英法長期的綏靖政策早已養壯了希特勒的膽子,他當然不會把這樣的警告放在心上。
英國和法國迫于無奈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但始終處于宣而不戰的狀態,這次不是電影、小說的故事情節,而是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西線無戰事」。在法德邊境上,雙方各自安守陣地長達8個月之久。
英法對德宣戰,但宣而不戰,見死不救,成為波蘭迅速滅亡的原因。德國戰犯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供認,「如果說我們沒有在1939年崩潰,那僅僅是由于在波蘭戰役期間,英法兩國將近110個師在西方對德國的23個師完全按兵不動的緣故。」那麼,英法為何宣而不戰?
德國麻痹英法,欺騙世輿論
在德國方面,希特勒在入侵波蘭時就明確提出命令,「在西線,重要的是設法把開戰的責任完全推給英國和法國。目前對于無足輕重的侵犯邊界活動,應當只用局部行動加以對付」。其目的是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事失利的教訓,避免兩線作戰。
當閃擊波蘭得逞后,希特勒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和平」攻勢。他再三表示要永遠消除德法之間的宿怨,努力爭取德英之間的諒解。他宣稱除了承認德國在中歐的既成事實和歸還德國的前殖民地外,對英法別無他求。
這種和平煙幕一直施放到10月10日和12日法英先后拒和,其目的是麻痹英法,欺騙世界輿論。其實,早在9月27日,希特勒就決定盡快在西線發動進攻,日期最初定在11月12日。
10月9日,他正式下達了《西線作戰的備忘錄和方針性指示》,指出「時間是西方列強的盟國,而不是我們的友邦」。
之后由于德國將領提出軍事方面的困難、季節氣候不利、西線作戰計劃因飛機迫降比利時而泄露、考慮到在北歐首先動手等因素,西線開戰時間經過29次推遲后,才最終定為1940年5月10日。拖這麼久才對英法動真格其實是與希特勒的初衷相違背的,但這似乎給英國留下不少求和平的幻想。
三、英法綏靖,內部矛盾,同床異夢
英法方面,早在1939年4-5月間,兩國總參謀部就戰略方針已達成共識:鑒于德國在陸空軍方面擁有優勢,首先應采取守勢,待軍事力量充分增長后,再發動反攻。德波戰爭爆發后的第12天,盟國最高軍事會議舉行首次會議,仍決定不在西線采取攻勢,待法國動員完畢,象征性地向前推進一下,目的是撫慰波蘭。
但直到波蘭滅亡,法國也未動員完畢。實際上,除去薩爾和洛林邊境上巡邏隊發生的幾次沖突外,整個西線幾乎聽不到槍聲。法英坐失同波蘭夾擊德國的良機。波蘭滅亡后,德國大軍西調,法英處境更加被動。
1939年10月28日,英國戰時內閣批準的戰略方針規定:首要的是保衛英國的海上交通線,空軍基本力量應用于保衛英國本土。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也認為,進攻必須等到1941年或1942年才能采取。為了確保防御戰略成功,英法都主張對德進行經濟封鎖,進行靜坐戰。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英法戰前推行綏靖主義,備戰不力。
本來,英法連同其海外殖民地的人力物力資源,遠勝于德國,英法的大型軍艦是德國的10倍。但是,英法長期沉浸于和平幻想,對德國大力發展潛艇視而不見,英法可動用的飛機僅及德國的一半,法國的裝甲師僅為德國的1/6。英國于1939年4月成立軍需部,直到8月才發揮作用;4月26日通過征兵法,直到歐戰爆發,歐洲大陸還看不到英國部隊的蹤影。
丘吉爾認為,1939年9月英國軍隊的戰備程度遠不如25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水準。法國在宣戰10天后才成立軍備部,經濟改組十分遲緩。連戴高樂也認為:「當時不能很響亮地提出另一種戰爭政策,因為根本沒有條件。」
2. 戰爭爆發后,綏靖主義陰魂未散,英法對德政策充滿矛盾。
一方面,針對希特勒摧毀波蘭之后的和平攻勢,英法都有決心用武力捍衛和平。法國總理達拉第于10月10日表示:「法國已經拿起武器來抵御侵略,在它獲得絕對的安全保證(不是六個月就發生一次的那種安全)以前,是不會放下武器的。」
張伯倫也于10月12日答復說:「我們決心要獲得的和平,必須是真正的穩定的和平,而不是一夕數驚、危機四伏的休戰。」另一方面,英法又對希特勒抱有幻想。
正如艾登所說:「到了10月,政府里一些高級官員由于相信希特勒似乎還有談判余地,便認為如果條件摳得不太死,同德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大些。這分明是過去姑息政策的陰魂不散。」
張伯倫12月16日對貝納德·蒙哥馬利說了心里話:「我不相信德國人會真有攻擊我們的任何意圖。」英法特別是法國,趁蘇芬戰爭爆發和初期蘇軍失利之機,掀起了激烈的反蘇運動,妄圖造成一個大規模的「反蘇十字軍」戰爭以扭轉德國進攻方向。
法軍總司令莫里斯·甘末林在回憶錄中寫道:「從南北兩面同時夾擊蘇聯的計劃,已經準備就緒,這次進攻一定會扭轉德國的方向。」1940年3月12日,芬蘭不顧英法阻撓與蘇聯簽訂和約,使英法綏靖勢力受到打擊。達拉第政府因此倒台,張伯倫的日子也不好過。英法面對德國即將發動的進攻,不得不決心應戰,然而為時已晚。
3.英法同床異夢,對德戰略中矛盾不少。
英法都力圖掌握同盟中的主導權。英法對德宣戰后,仍然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由兩國各軍種司令組成的盟國軍事委員會,僅僅是一個研究有關戰役戰略問題的咨詢性機構,無權發布命令。各戰區總司令實際只能指揮本國部隊。
在制定局部進攻方案時,英法長期互相掣肘。法國熱衷于從側翼襲擊,把戰火從本國引開,英國用不能得罪中立國等理由加以拒絕。宣戰后英法達成的唯一有實質內容是,法國新任總理保羅·雷諾參加了1939年3月28日盟國最高軍事會議第六次會議,與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一起策劃在挪威海域布雷,并取得了張伯倫的同意。
雷諾還與張伯倫簽署了具有軍事同盟特質的共同宣言,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宣言未強調當時迫切需要的軍事合作問題,而只強調不得單獨同德國談判、停戰或媾和。這仍然反映了英法對待同盟的不同心態。
雷諾不放心在綏端道路上走得更遠的張伯倫政府,力圖使英國在對德戰爭中承擔更明確的責任: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也需要捆著法國堅持戰斗,但派出的支援部隊以不影響英國本土防務為原則。
結語
從德國-英法兩大交戰陣營、三大國的戰略政策中分析,二戰初期「西線無戰事」,就很容易理解了。二戰爆發初期的「西線無戰事」現象,加速了波蘭的淪亡。波蘭把本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希望寄托于自私怯懦的英法身上,完全拋棄了可能的聯盟,實在談不上無辜。
二戰爆發前蘇聯請求波蘭,在德國發起軍事攻擊時,允許蘇軍過境波蘭抗擊德軍。但波軍總司令雷茲·斯米格威元帥說:「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自由的危險,而俄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靈魂的危險。」偏偏他沒有意識到,德國人來了,不僅會讓波蘭人喪失自由,還會讓他們喪失生命。